黄筝
摘 要:媒体娱乐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朗,其背后彰显的是观众个性化的审美需求,系统挖掘和准确把握观众审美追求,是媒体娱乐正确发展导向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当前我国新旧媒体中具体节目形态和内容的“娱乐化”属性,来系统解读我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借此对我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为更好地策划、创作、传播媒体节目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媒体娱乐化;观众审美需求;基本特征
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便提出了“娱乐至死”的观念。时至今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更是进一步彰显了无处不在的“娱乐”因素,从自媒体节目、民生新闻的出现到真人秀、歌舞选秀节目的蓬勃发展,从网络段子井喷式的发展到今日头条后来居上,均反映出“娱乐性”在塑造节目个性化风格、激发观众兴趣、实现节目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媒体发展的“风向标”,媒体娱乐至死本质上反映的则是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观众“审真”的需求
自电视、电影之类的音画媒体产生以来,观众始终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文体节目甚至是新闻节目所营造的虚拟情境之中,接触、认知特定的明星人物、焦点人物和社会事件,对于人物的真实性格、情感、行为缺乏了解,对于生活会的社会事件缺乏认识。很多观众基于对明星人物和焦点人物的追捧,对于家长里短生活事件的关注,潜在地对其个人真实性格、真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获知意愿,对于真实社会现状产生了获知需求,形成了这方面的“审视其真实生活”(简称为“审真”)的需要。当前,新旧媒体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数据技术促使各个媒体平台中的频道数量、网站数量呈现出“海量”的发展态势,造成行业内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迎合和满足群众“审真”的需求,则成为诸多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各类歌舞选秀比赛、明星真人秀、亲子真人秀等节目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真实以报道家长里短新闻为主的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均是通过真实人物、真实经历、真实情感、真实事件,来满足观众对于“审真”的需要。不可否认,很多节目仍带有较大的“策划”与“表演”的性质,但其“真实”性的表现则向前迈了一大步,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迎合了观众的观看需求。
二、觀众“审丑”的需求
“丑”与“美”是一对综合体,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强烈,对于丑的追求也就越突出。传统媒体环境下,媒体编辑部在广电部门的严格监督与指导下,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为观众呈现的往往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的“美”的内容。这造成部分群众强烈的“审丑”的意识和需求,或者是处于潜意识的状态,或者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推送出一系列诸如QQ、微信、BBS论坛、微博、公众号之类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诸多公众成为信息传播或者是二次传播的主体;另一方面也为个体性、民营性的媒体组织提供了发展机遇。这最终打破了传统官媒“一言堂”的局面,既使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也使很多媒体逐步失去了对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考量,而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兴趣为核心目标。这对于媒体节目形式与内容娱乐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改变便是突显出了“审丑”的特点,一方面突出表现在当前网络媒体中大量出现的诸如“内涵段子”、“最右”、“百思不得姐”、“捧腹网”、“糗事百科”之类的应用功能,短时间内便呈现出膨胀式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类娱乐性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节目之中,无不表现出“丑”的因素,以语音丑、形象丑、行为丑来创造“美感”,广受观众的欢迎和青睐。这充分反映了媒体娱乐化环境下的观众“审丑”化的心理与需求特点,媒体应把握表现丑的方式、内容与尺度,过度的表现“丑”,则会破坏了礼仪道德,今日头条便是典型案例。
三、观众“审奇”的需求
“猎奇”是人的天性,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会对超出常规的、个性化的人、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兴趣感,潜在地形成了其日常行为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人对于新媒体节目形式、内容的接触行为,不自觉之间会被一些个性化的人物、独特性的事件所吸引。各类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率、媒体流量,借此获得广告主的青睐,最大限度的实现媒体价值,从而也越来越倾向于以激发观众猎奇心理作为策划节目形式和创作节目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调查发现,当前电视和网络媒体中普遍出现的“民生新闻”,均取自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家长里短的事情,甚至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新闻”的范畴,表现出明显的非新闻的特征,其之所以广受观众的欢迎和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每一个新闻事件所表现出的“奇特”性,诸如辽宁卫视的《说天下》节目被认为是围绕“说”字做文章的新闻脱口秀,2018年4月6日所涉及到的主题包括沈阳中法对老赖“动真格”、民航局新规9种行为限乘飞机、毕业季抛学士帽有危险、路人火车轨道挖野菜逼停列车等等,均表现出明显的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类似于《说天下》的民生新闻节目还不胜枚举,而这些节目带有强烈娱乐性、趣味性的因素,也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观众“猎奇”的审美需求。
四、观众“审私”的需求
基于强烈的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社会大众还显性或者是隐性地表现出明显的窥视、围观、基于个人利益或者是社会公德而表达观点和主张的意识。鲁迅先生在小说、评论中不止一次表达国民强烈的“窥视”欲望,发展到今天,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而且在进入门槛低、匿名性强、监管比较弱的网络虚拟空间中,更是进一步“激发”其窥视、围观、基于个人利益或者是社会公德而表达个人观点和主张的意识,部分媒体组织甚至是个人恰恰抓住观众这一心理特征,而策划出一系列媒体节目、内容甚至是话题事件。诸如上文提到的明星亲子秀、明星室内真人秀等,均是潜在地适应和满足观众窥视明星生活的审美需求;网络媒体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有关残疾人、贫困群体、社会边缘群体的事件,也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围观”的心理特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生成的诸如领导“抹香香”事件、官员被搀扶着去救灾事件、大妈碰瓷玩具车事件、幼儿园老师暴打幼童事件之类的反转新闻事件,也均是利用观众在面对极端行为的情况下,会基于个人利益或者是社会公德而表达观点和主张的心理意识,而刻意策划、制造反转新闻的事件,进一步来说也即是均利用了部分人对于官员、老人、幼师的不良印象,而对“源新闻”事件进行夸大处理,由此触发人们愤怒的情绪,从而做出应激性的留言、转发之类的行为反映,呈现出较大的舆论态势。而这则可以为新闻媒体带来点击率、流量、关注度、收视率等。
媒体娱乐化发展的背后则彰显了公众强烈的“审真”、“审丑”、“审奇”、“审私”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对观众本真性思想与欲望的迎合与满足。然而面对当前泛娱乐化、过度娱乐化所带来的触犯社会礼仪道德、破坏社会环境、威胁社会和谐的问题,大众媒体并非是毫无责任或者是无能为力,而应在遵循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情况下,对公众审美心理进行合理的满足和引导,既适应“审真”、“审丑”、“审奇”、“审私”特征,而又能够对其思想、情感、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由此促进广大观众的健康生活和学习,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松.新媒体与数字娱乐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2]李志强.媒体娱乐化及伦理失范现象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