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蛟,魏尹会
摘 要:三亚是全中国最为典型的候鸟城市,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为三亚的开发和建设注入强劲血液,高科技人才的引入推动三亚市经济快速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旅游業为支柱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其候鸟式人口流动模式的产生。与此同时这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模式也在深刻影响三亚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人力构成情况,三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要求我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劳动力;候鸟型
一、三亚市人口现状和流动的特征
(一)人口现状
自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人口的输出就以逆差方式进行,入岛人口远超出岛人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三亚市总人口为68.54万人,因经商、就业、度假原因流入三亚的人口有20.01万人,从各省省外流入外来人口12.13万人,在省内流入外来人口7.88万。
(二)人口流动特征
三亚人口流动的特征和我国其余地区截然不同。整体主要分四类,一为居住半年型人群,又称“候鸟型”人群;二是外来务工人群;三是高端科研、技术型人才群;第四为短期旅游的游客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热带风情的城市特色,海岛独有的民风民俗,堪比夏威夷的度假氛围决定了作为旅游胜地的三亚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人口流动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候鸟式经济发展
在三亚,每到9、10月份开始就会形成一波强大的“迁徙群”。从内陆涌进海南,次年的3、4月又集体出岛北归。这在三亚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标识,我们称其为“候鸟”群体。近几年三亚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已突破千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冬季到三亚过冬的候鸟一族每年有40余万人,并在逐年增加。根据三亚市的异地养老老年协会提供的统数据计可以看出,截止2016年11月三亚养老的异地人为50万左右,哈尔滨籍的养老人口占20万之多。庞大的养老群体极大促进了养老行业的发展,催生出诸多衍生行业和新的就业岗位,三亚经济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以及政府层面的工作,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岛度假和消费,极大的带动了三亚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与此同时,岛外度假游客的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的不断进驻,以及大陆内部游客的来岛购房热情,导致三亚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热,商品住宅销售连年连创新高。三亚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到:“近四成的商品房都是华北一带户籍的人购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买给来岛度假的老人,用以养老居住。”从此看出,候鸟人群的到来极大推动了三亚房地产业的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业都将会成为三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三亚的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候鸟族的“迁徙”方式也成为三亚地产行业淡旺季分明的主要原因。每年11月份就会有各地的老人陆续来三亚过冬,加上亲戚朋友的探望,在农历新年达到一个人口的顶峰值,然后在次年的4月份老人基本都会走完,这之后大量住宅小区开始长达半年的空置,年复一年。许多住宅一年到头空置。变化明显的外来人口对三亚市的基础设施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交通、物价、风俗习惯、贫富差距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会特别突出。进而对三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
正是由于三亚这种独特的人口流动模式,引发了三亚市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三亚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已经远超本地人口数,仅靠三亚本地人口根本无法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大量优质的外来劳动力进入三亚劳动力市场,其中不乏外来人口在三亚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投身人才市场。优质劳动力一方面拉动三亚消费,另一方面给三亚带来了行业发展所需技能和劳动贡献,为三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了可观的价值和利益,对三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数量的增多,各大景区,饭店,旅馆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外地人,而海南本地居民只能在景区外面卖卖假的珍珠贝壳首饰或槟榔。三亚这种独特的人口流动模式使得三亚在旅游旺季时的物价明显上涨,生活消费大幅提高,大量外来人口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海南本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及经济压力。
(三)短期旅游的游客群
三亚市作为热带风情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必然是经济无法动摇的支柱性产业。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三亚凭借着自然地理风光的优越性,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批游客到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养老行业、房地产行业、酒店行业等。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税收,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游客数量的增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人员收入。
但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过度依赖外来消费,区域内实体经济三亚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过度依赖季节性旅游业,影响了三亚市的经济稳定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从总量来看,整体非常的丰富。三亚常住劳动力中,来自农村户口的从业人员占多数,具体比例超过半数;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数量较少,比较集中在餐饮和服务业等行业;从产业的构成、受教育的程度、年龄的构成、流动区域的分布方面看,三亚农村的劳动力呈现以下特征:
产业构成方面,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超九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0.3%和8.4%;农作物种植业行业占八成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群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第二、三产业的10倍,大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极为不合理。
年龄的构成方面,三亚转移劳动力情况以年轻成年子女为主,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统计的结果看,16—30岁人群流动的比例最大,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80%,90后正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体人群,劳动力转移家庭普遍的情况是,户主在家务农、子女外出打工,村寨老年人居住比例较高。
受教育的程度方面,三亚转移农村劳动力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数比例很少。目前三亚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转移劳动力占总数的66%,高中程度占30%,而大专以上占不到4%,转移群体整体的文化素质低。此外,三亚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占到19.4%,远远低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水平。
流动区域方面,三亚目前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海南省内,且以三亚市市内为主,转到海口市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数的25%,转移到省外的人数则更少,占比不到8%。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扩大,三亚市整体的规划,后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培训和引进安排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权威机构调查,三亚农村劳动力外出渠道数据显示,三亚市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经由亲戚和朋友的介绍、自发自动转移的人数占到80%左右,其中亲戚和朋友介绍的约占42%;自发自动转移的约占37%;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私企组织的仅占总数的8%,以其他形式转移到三亚市的占12%。以上数据表明三亚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极为明显的自发性质,而在这其中,政府、中介组织的转移服务业务则滞后太多,需要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三亚市的不断发展,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核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区域性旅游品牌的吸引,促成了城市更多的就业機会。更多资本和个体商户的加入,更多岛外旅游客流量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同时也因为旅游业是城市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人民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机会,为三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出长久、稳定的出路。但深入了解现状发现,三亚旅游业在初级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行业观念落后和企业及地域品牌意识淡漠的情况,一味迎合“低价”竞争手段,较少花费精力用于服务态度的提升、旅游质量的升级、设施的改进和品牌效益的建立方面。
经过调查发现,旅游市场中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地区生态环境在过度发展中岌岌可危,大片地区遭受环境威胁。三亚湾片区、大东海海域环境已不复以往,海滩沙质粗粝化,填海造陆和海水排污已经明显改变了海滩环境。旅游业作为三亚市的支柱型产业,环境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才有可持续的吸引力。而三亚的发展现状、城市的进一步升级反向要求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排需更加深入。三亚农村就业人口从业时间长、人力提升稳定,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可塑性,引入劳动力,开展培训,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需要结合就业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情况,这其中往往也迎合了机遇和挑战,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要求较高。
五、影响与总结
候鸟式的人口流动,是建立在三亚特殊的地理环境上,每年的旅游高峰期也是人口流动的最佳时期,这给三亚的经济带来一个理想值。这样的人口流动深刻影响了三亚的劳动力市场,每年因暂居人口而就职的人员部分带动了劳动力流通。特别是旅游发展方面,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人口的流动影响了三亚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效益,只是在三亚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应更加注意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更合适的地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第六次人口普查》[R].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2011.
[2]黄晓野.三亚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度建设[J].当代经济,2010,44~45.
[3]2015年“两会”房地产政策解析及行业影响[J].克而瑞地产研究,2015.
[4]2017年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R].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