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延安
摘 要: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和发展趋势,其社会效应日益显著,并在公众寻求救助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在碎片化、虚假信息等痼疾不断影响微博救助的公信力、持续性和合法性的情况下,促进微博救助实现。重点是通过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资源、信息及技术等资本在多元救助主体间共享和自由流动,完善救助平台的法律规范支持,培育诚信监督机制,多方位推动我国社会救助事业走向繁荣。
关键词:微博救助;实现机制;网络募捐
當前,我国社会救助等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也处于公众的“信任低潮期”。一方面,一系列公益失信事件使得诸多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公众开始质疑慈善组织承担社会救助事业的动机和能力,社会整体捐赠意愿不足。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开始自发借助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社会救助活动,一系列的微博救助行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作用,微博救助的大规模出现正在或即将改变我国公益救助的格局。分析微博救助网络的运行和实现机制,有利于建立微博救助信息监督体系,对塑造微博救助的公信力、持续性和合法性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也为政府部门制定规范微博救助活动的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救助实现的制度保障与政策设计,对于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微博救助模式,弥补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不足,以推动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公众等主体更好地借助微博开展社会救助,丰富和拓展社会救助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微博提供了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1]。借助微博这一传播优势,微博救助日渐兴起并迅猛发展。微博救助,亦称微博救援,是指在微博场域内,博主通过发帖等形式,呼吁广大公众参与针对某特定群体的社会救助活动,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动员行动[2]。微博救助日益成为公众改善自身困境的突破口和民间慈善组织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工具。
微博救助属于网络社会行动。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行动或运动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相关研究成果蔚为大观。21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行动研究位列美国社会科学七大热门研究领域前三,是一个增长速度相当惊人的研究热点。网络动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抗议的研究[3]。作为新型的社会动员资源,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对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政治机会、理念传播等方面有积极作用[4];有学者研究社会组织如各类人权组织、环保组织、反全球化组织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动员[5]及关注互联网情境中的互动传播机制和社会动员效果[6]。不少学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新媒体现象进行阐释,亦聚焦网络技术对社会救助事业的工具效应研究[7]。慈善组织适度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网络技术延伸至社会救助领域,其衍生出的网络慈善(E-Philanthropy)提供可信便捷的募捐系统可以振兴慈善事业,并淡化对救助行为背后动机的争议,网络公益的政府规制研究也是热点。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会造成公众获取信息的窄化,各族群更易于互通互联,网络事件的蝴蝶效应频发,在此情况下,政府适度监管网络有其合法性和必要性[8]。互联网兴起以后,针对网络公益慈善活动确立强制性网络信息披露制度以依法监管已成国外各国政府的常态做法,或由政府直接构建并管理网络慈善信息平台;或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间接管理;或政府资助第三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网络慈善信息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内学者们开始紧跟业界的动态和步伐,对微博等新技术应用和移动媒体普及所引发的新兴传播现象和社会行动展开持续的研究,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进行评估[9]、研究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10]及新媒体的慈善监管功能[11]。具体到微博救助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1)微博救助的案例研究。主要涉及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和面具男孩等,以呈现微博救助的演进过程为主。(2)微博救助的描述性研究。主要介绍微博救助活动的类型、特点、社会效益等;剖析微博救助的传播模式及利弊;(3)微博救助的传播和动员机制研究。偏重微博救助传播效果的取得及其改进的实证研究;运用框架的内在结构理论探讨微博救助的舆论动员结构。
就国内外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多集中在个案研究或偏向实务的对策研究,微博救助的实现机制研究不足。本文从技术应用、社会支持、制度支撑及募捐监管层面探讨微博救助的实现机制。
一、移动捐赠:微博救助的资金之源
社会救助离不开捐赠。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日益成为公众常用的支付工具,亦成为慈善筹资的新方式。筹集微博救助所需的善款更为便捷,“一元微公益”的标准使得捐款“门槛”平民化,微博救助“微公益”特性得以实现。
移动支付为微博救助构建了新型筹款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开始备受政府关注。民政部在2016年组织专家遴选出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平台运行的第一年成绩斐然,据《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的数据显示:腾讯公益、蚂蚁金服公益、淘宝公益三大平台共筹款12.89亿元,同比增长37.79%,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捐赠是最主要的捐赠方式。由此可见,“指尖公益”已成为主流,移动支付的普及极大推动了微博救助的发展,为其实现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LBS(本地化)和O2O(线上线下):微博救助的技术支撑
移动互联网和LBS定位技术的广泛运用,触发了微博救助实现“互联网+打拐”行动。2016年公安部联合阿里巴巴开展政企合作,“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线,各类微博APP迅速对接该平台。
该平台的信息发布和维护由公安部及下设机构六千余民警负责,依托LBS技术支持,各类微博APP能在儿童失踪的第一小时内,将信息发布至半径100公里内的用户,并以每小时100公里半径的增幅扩散。微博使用者一旦收到相关信息,可迅速通过微博、朋友圈等方式转发,发现相关踪迹可立刻报警。以新浪微博为例,其LSB地域情景化网格系统与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发布平台对接,提供精准的推送服务,在12小时黄金解救期内提供技术支持,以本地化扩散到社会化,实现区域救助到社会救助。
O2O,即为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顾名思义,为“线上救助和线下救助联合”。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台采访、报纸报道等方式,微博等线上平台的求助信息在传播效果、即时性和募款范围上优势凸显,其移动化元素交互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使得线上救助驱动“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政府及民间慈善力量的线下合力在公益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整合上具备优势。线上线下联合救助模式,通过线上宣传及募款,线下对接地方公益志愿,可为微博救助的实现提供整合性社会支持。
以腾讯公益平台的“99公益日”活动为例,上海世博馆、杭州运河广场、成都来福士广场三地于2017年9约7日至9日,同步举办“99公益日”分市集,吸引了数万市民参与公益互动。三天内,线上线下超1000万人参加互动,共募得捐款8.299亿元,6000余个公益项目受益,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近3亿元及爱心企业的近2亿元配额捐,该活动共募得善款逾13亿元。
“99公益日”这一O2O模式自2015年开办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每年线上线下捐赠金额和参与人数不断刷新记录,助推包括微博救助在内的互联网公益项目,还能以平等互动的方式提升公众公益理念和捐赠文化的普及,为未来微博救助提供了多元化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法律法规:微博救助的法律约束
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浪潮,各种新媒体工具日趋成熟,以微博救助为代表的新媒体参与社会救助日益涌现,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对微博救助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可以更好地促进微博救助的发展。
微博救助对象真实身份及救助情况信息的认证,是影响其实现的重要因素。在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中,对“实名制”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在注册账号前,必须先进行实名认证,此规定有力打击了微博救助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发布和诈捐骗捐等失范行为。
《中国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7年9月1日正式施行,15部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慈善组织认定、慈善募捐、慈善信托备案、慈善活动支出及监督管理等活动都有法可依,为微博救助社会生态的改善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微博救助会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如公众在使用微博等网络工具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时,必须进行适当的个人信息登记,这些存在云端的个人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8年两会期间,加快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的议案不在少数,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制支撑,已然成为各界共识,亦是网络捐赠的有力保障。
四、募捐监管多元化:微博救助的纠偏机制
募捐失范是阻碍微博救助实现的最大障碍,《慈善法》等法律规范的正式实施虽对网络募捐进行了严格限定,但在微博救助领域仍有不少诈捐骗捐事件发生,在政策性法规之外,辅以多方位监管,可以让法律法规更为顺利地实施,建立良性的微博救助募捐环境,提升公信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对个人微博救助募捐的监管。个人发起网络救助行为在《慈善法》的允许之列,而个人公开募捐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而在实际微博救助过程中,具体行为就很难界定,如借“个人救助”之名,行“非法募捐”之实、在微博上看到未经核实的求助信息,随手转发等,或因隐蔽或因模糊,都不太好依据《慈善法》进行界定。在微博救助平台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微博平台可通过检验公开募捐的资质及审核其过程,对个人救助和公開募捐展开有效监管。当然,微博救助平台本身亦存在复杂性,《慈善法》规定: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必须在国务院民政部门认证的平台开展。2016年民政部组织专家遴选出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捐赠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微公益)获得了网络救助资质,亦需承担核实监管义务。当然,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开展社会公开遴选活动,让更多其他有能力和资质的互联网慈善组织进入认证平台,为多方位监管互联网募捐行为提供更好的环境。
五、结语
我国微博救助实现具有复杂性。首先应善用大数据和网络技术,不断优化移动支付和LBS定位技术在微博救助的应用能力,不断加强网络救助平台建设,如加速新媒体法律法规立法进程、夯实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健全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其次是加强各公共部门对网络救助行为的多方位监管,如加强《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对网络募捐行为的监管等。
从社会环境来看,上述微博救助实现机制的发展,还需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石。诚信,是微博救助的精神内核,网络救助之兴起,正是源自对人性诚信的预期。网络环境复杂,唯有相互之间的诚信,才能达成网络求助者和救助者之间的良性持续互动。一方面,新媒体应联合传统媒体,对微博救助中的成功典型进行积极报道,传播正能量,带动诚信友善社会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诚信评估体系,将微博救助行为纳入征信平台,明确公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驱动救助主体、救助客体、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公益评估人员遵循公益行为规范,让微博公益保持持久的热度。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0,(7):18-21.
[2]赵振祥,刘毅.微博救助行动的舆论动员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2.
[3]Gurak L J. Persuasion and privacy in cyberspace: The online protests over Lotus Marketplace and the Clipper Chip[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Garrett R K. 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06, 9(2):202-224.
[5]Rheingold, Howard. 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M]. Perseus Publishing, 2002.
[6]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Peng T Q, Zhang L, Zhong Z J, et al. Mapping the landscape of Internet Studies: Text mining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 articles 2000-2009[J]. New Media & Society, 2012, 15(5):644-664.
[8]Sunstein, Cass R. The Cost-Benefit State: The Future of Regulatory Protection[M]. Chicago, Illinois: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02.
[9] 汤书昆等. 网络媒体影响力评估:挑战与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58-60.
[10]孙静,汤书昆.论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社会控制功能的失调与重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2(6):154-158.
[11]袁同成等.新媒体与“善治”的可能:基于中外网络慈善监管的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