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心仁厚

2018-07-23 18:58张明
民间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仁宗宋仁宗包拯

张明

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东栅西头的印家巷里西侧,有座道观,名曰“修真观”。修真观为“江南三大观”之一,顾名思义,修真观是道家用来修真的道观。修真俗曰修道,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何谓真呢?按照道家理论上说: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据明朝陈观《修真观碑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998),有道士张洞明修真得道。传说张洞明结草庐于印家巷树丛中,潜心修炼,得日月精华,得道成仙,青鸾来仪,羽化而去。后人据此在这里修了一座观,以道士修真名,叫修真观。

传说故事为修真观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而修真观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门正中上方精巧的匾额上镶嵌着一个木质大算盘。大门上为何悬挂着一个大算盘呢?据说算盘也是道家的法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将,下可驱邪除魔。细看这个大算盘,有颗算珠的位置不上不下,这有什么寓意呢?是警示尘俗世人为人处事不可太计较了?还是提醒人们凡事应该多多盘算呢?又或是大门两侧的楹联给出了答案:“人有千算,天则一算”。其中“人有千算”的“算”字,中间目字少了一横,这个“算”字是故意写错的,道出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说,人的算计和谋划再怎么周全,结果总有不足之处,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事,无论凡人千算万算,哪及老天一算。所以,人的营谋计算,时常会失灵,时常会失策,因为人总忘了天的因素,老天也有一算。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小算盘,算计着别人,算计着自己。但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计了自己。观内有一副对联对此做了进一步诠释:“红日无私,贫富一般照顾;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对待。”由此看来,“人之善惡只在一闪念间”,谋划筹事要正心用心,不可挖空心思算计他人,要与人为善,因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作为古训,这句话有着极为浓厚的劝诫教化意义,告诉人们待人要宽容有度,不要去计较,要豁达开朗,要有博大的胸襟,对人要忠心纯厚。

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更替,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十分残酷,比起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搏斗,政治斗争更凶险恐怖,大多是踩着别人的肩膀、踏着亲兄弟的尸骨才攀上皇位的。为了在尔虞我诈的权利角逐中生存下来,帝王们在艰难困苦的搏杀中练就了一副心狠手辣的铁石心肠,有仁爱之心的帝王是凤毛麟角。宋朝的赵祯大概可以算做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赵祯既宅心仁厚又宽容纳谏,他虽称不上千古一帝,却是个称职的、比较难得的好皇帝。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称宋仁宗。继承皇位的时候仅有十三岁。他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被冠以“仁”谥号的皇帝。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仁”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

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因前面的哥哥都先后夭折,他才被立为太子。后来承继大统,升位皇帝时,由于年龄太小,上朝时太后坐在他的身后,中间挂一块帘子垂帘听政。十一年后,赵祯才真正做了皇帝。说起赵祯的身世,最传奇的就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了。这个传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话说刘妃和李妃在宋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把李妃生下来的孩子换成了狸猫,还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于是真宗皇帝大怒,把李妃打入了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她就把李妃生下来的孩子换成自己的,然后孩子被立为太子,并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宋仁宗。后来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更加备受世人喜爱。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所说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清朝无名氏写的小说《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宋史》这样评价仁宗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包青天,还出现了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其中六家是北宋人,这六家包括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是活跃在宋仁宗时代。

宋仁宗为何能创史上最繁荣时代?论雄才大略,他不如太祖赵匡胤;论多才多艺,他不如宋徽宗,他的过人之处,仅是胸怀仁义、宽厚待人的行事风格,即对臣僚、对百姓比较宽容,即“仁”。用宋朝百姓的话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

仁宗的厚道是出了名的。有一年,京师地震后发生了瘟疫,他听说犀角可消除瘟疫,立刻下旨打碎宫中仅有的两只通天犀角,碾成粉给百姓吃。大臣听说后忙劝阻说这是皇帝最喜欢的宝贝,怎能打碎给下民呢?仁宗说:“朕的百姓处在灾难之中,朕还要这宝贝有什么用?”

作为一个皇上,他对下人十分体贴,也很尊重,甚至对下人都没说过一句重话,从一件小事上可看出他的仁慈来。有一天,宋仁宗处理完政务已经是深夜了,又累又乏,肚里也“咕咕”直叫,此时他想吃烧羊肉。想到已是深更半夜,宫里下人也歇息了,为不惊扰下人,便忍着饥饿没说出来。第二天早上他对近臣说:“昨夜睡不着一时饥饿难耐,想吃烧羊肉了。”侍臣说:“陛下为何不降旨让臣下预备呢?”仁宗说:“我忍一时之饿又算什么呢。如果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要吃羊肉,御厨就会连夜宰杀。为以备随时供应,形成定例,实在是害怕从此夜夜宰杀,怎么能因朕一个晚上的饥饿,而开启无穷杀戮呢,且又伤生害物,朕实在于心不忍。岁月久了,杀害就太多了?”皇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劝他说:“陛下日夜操劳,想吃碗羊肉汤又算什么呢,随时吩咐御厨做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你是一国之君,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对待他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考虑他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对待属下很是细致入微体恤有加。这一天,宋仁宗出来散步,走在路上时不时总回头看,身边的随从看周围没有什么异样,但又不敢多问。回宫后,仁宗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快点倒水来,朕都渴坏了。”嫔妃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不喝水,非要忍着口渴回宫里喝呢?宋仁宗对她说:“你不知道,朕觉着口渴,屡屡回头看他们有没有带着水壶。如果我要喝水,他们没带水壶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回来再喝了。”还有一次用餐,吃着吃着,宋仁宗突然感觉牙被硌一下,接着牙齿一阵剧痛,原来是饭里有一粒沙子。他赶紧吐出来,接着小声对陪侍的宫女说:“听好,千万别声张朕吃到了沙子,这可是死罪的。”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且仁义有道。一天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便喊一位女官来给他梳头。梳头时女官见他怀中有一份奏折,问是什么。仁宗说是朝中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因这几天阴雨连绵,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女官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陛下侍从并不多,为什么他们还谏言削减,岂不太过分了!她问仁宗,他们的建议是否要采纳。仁宗诧异道:“谏官的上书,朕怎么能不采纳呢?”这位女官自恃一贯为皇上所宠愛,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首先将我削减掉吧。”仁宗听了,顿然站起身,呼唤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第一个就是那位梳头的女官。事后,皇后小心翼翼地问:“梳头女官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仁宗回答:“这人劝我不要听谏官的谏言,我怎么能留这种人在身边!”皇后于是悄悄告诫侍妾和宫女,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朝政。由此看出仁宗很尊重谏官且善于纳谏。大臣王德用送给仁宗一位美女。仁宗一看,十分中意,就打算留下来。有个叫王素的谏官,听说后就来进谏劝阻,要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作为皇上,宋仁宗天性谦恭、节俭,有一次,有司请示将玉清昭应宫旧地改建为御花园,仁宗说:“我承接先帝的苑囿,认为太大,还要这个干什么?”他虽日理万机,业余爱好却不多,只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更谈不上亲近女色了。听了王素的话,仁宗很不情愿,就回答说:“王德用近日是向朕进献了一美女,现在就在宫中,朕很中意,你就让朕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就是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啊。”仁宗身边没有什么女色,他也需要身边有个人,心里实在舍不得,但听王素这么说,还是十分不舍地让太监赠三百贯钱与那女子,并马上送她出宫。讲完,他不禁泪水纵横。王素见状就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这么匆忙办理女子出宫的事。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走为妥。”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啊。时间长了,会因情深不忍送她走了啊。”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仁宗是多么宽怀大度。

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流芳千古的包拯,包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芳的包青天,是因为遇上了仁宗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包拯被人们称为“包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名满天下。包拯极为廉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诡计,也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他冒死直谏,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做官不徇私情,断案公正铁面无私,敢于为民做主。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他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反唇相讥。在包拯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三十人,是亘古少见的。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包拯往往连奏多本,这些被弹劾者,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有些人比包拯的官职还要高,他曾六次弹劾张尧佐,弹劾宰相宋庠,都是震动全国的大案。其中特别是弹劾张尧佐,言词异常尖锐。

自古“清官不到头”,刚直敢言的谏官,不是罢官受刑,就是被砍头流放,几乎找不到能够安保终生者。这位皇帝宅心仁厚,十分有容人之度。他不认为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就不理不睬。仁宗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还会安抚有加,因为他知道包拯是一个清廉公正的好官。如果换作其他的皇帝,包拯有一百个头恐怕也不够杀的!没有清明的宋仁宗,哪会有包拯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哪会有包拯包青天呢?

宋仁宗驾崩后,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由此可见仁宗是怎样一位皇帝了。聪明绝顶,不如宅心仁厚。宅心仁厚是指居心仁爱而待人宽容。关于宋仁宗的宅心仁厚在正史、野史中都有记载。

猜你喜欢
仁宗宋仁宗包拯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宋仁宗好色
心中有天平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铁面无私
——包拯
好马也忠诚
宋仁宗的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