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自称为文化学者、文化大家的俗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学会模仿、学会追捧,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主见,逐渐开始走入“俗”的境界。对此,笔者从书法的雅与俗的角度去追溯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兴衰与发展,并提出了自己对书法格调选择的见解,以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为我国书法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雅”与“俗”是人们评判书法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主要是靠人对书法的印象进行评价,同时也是各个书法家最在意的评价标准。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书法作品“雅”与“俗”的评判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不能直接判断书法作品的“雅”与“俗”,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总之,人们只有不断充实书法知识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书法雅趣。
一、书法中的雅和俗
从字面来看,“雅”与“俗”之间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它们在书法艺术中同样如此。书法中“雅”是对书法作品的一种审美评价,不论作品的风格或者形式。另外,书法中的“雅”还代表一种特殊的书法风格,就像狂放、高古一样。“俗”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成对立关系的。
作为一种书法风格,“雅”在一幅书法中并不是只能单独出现的,时常与其他风格融合运用,由此出现了典雅、淡雅等不同的书法风格。只要是充满“雅”的风格的书法就必定不激不励、中和平正,这是“雅”的独特魅力,实质上是对儒家中庸思想在书法艺术领域中的正确体现。从唐代开始,“雅”就逐渐被认可,由李世民发端,元代的能人志士将其发挥到了最高水平。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创作时一直以王羲之为崇拜对象,追求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的境界,即一切恰到好处,不多余不缺乏,随后怀着不激不励的态度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典型的儒家中庸思想。一直发展到元代,赵孟頫、项穆等人就开始对书法的“雅”进行了风格的转变,追求书法创作的三个要点。首先,書法作品的版面要整洁干净,字体形态要规整;然后,书法要温润,性情平和、线条柔和;最后,书法要闲雅,即创作时下笔有神、有约束。由此一来,“雅”便开始向温润清雅、淡雅的风格发展。
项穆作为书法“雅”风格的代表书法家,他对“俗”的理解便是旁门左道,是书法作品中的俗书末流。古代对雅俗的判别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的,因此对于今天书法的雅俗之辨是没有太大作用的。
二、书法的创作要做到“雅”与“俗”的有机融合
书法是中国汉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书法中的“雅”必然注重字体的形式,但不论如何,最关键的就是对书法内在的格调、情感的境界的体现。书法作品能让人们在欣赏时对内在情感浮想联翩,越是深入地探究越能品味出作品的雅俗,因此人们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追求雅致,避免俗气。
书法的“俗”一般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笔画线条没有新意而变得俗气,书法的正确学习应当是“生、熟、生”的过程,即首先书法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然后书法的笔致开始温润,整体看上去平稳细腻,最后则达到内涵韵味无穷的境界。第二,模仿大家的手笔,没有自己的独特新意而俗气,学习追随书法名家,仿照书法家的用笔只求自己能一举成名,表面上是对书法大家的一种虚心学习,实则是想走捷径而成名。第三,侧重点放在技艺上而俗气,书法本是对自身情感境界、风格格调的一种展现,创作中应当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而非挥笔洒墨的姿态表演。最后,没有扎实的书法文学功底就自满创作而俗气,没有扎实历史文学功底的人就算书法作品再怎么完美都会出现差错,题词落款的诗人朝代写错抑或是故弄玄虚地书写繁体字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雅”从自身的学识和修养中自然而然就展现,当然,一个具有很高学问的人并非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但要想做出具有“雅”格调书法作品的人学问必须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可以发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先俗而后雅的,书法家从民间世俗的事物中提取出精华,融入自身的书写特点加工成具有雅趣的作品,初步接触书法的人也会如此。
三、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赏
书法作品的流芳百世不仅仅与书法家的专业技能、个人格调有关,还与欣赏者的合理解读与自我消化有关。从至今依旧受人们追捧的书法作品来看,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利用简洁柔和的线条来展现自己的情感意境,表达自身深远含蓄的意思,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既能得到高雅人士的鉴赏和高度评价又能被平常的流俗之人喜爱,这便是雅俗共赏。现代社会依旧存在书法应当“雅”或者应当“俗”的对立流派,“雅”则脱离时代、脱离民众,“俗”则贬低了书法这种高雅艺术,笔者认为,雅俗共赏才是当代青年书法家应当走的创作之路。
四、结语
书法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想保持“雅”的美好境界,书法家便不能时时刻刻充当写字匠,光凭自己对字体形态美的塑造就想营造书法的字外之妙。书法是一门艺术,人们在欣赏中能深深体会到书法家的情感思想,这便是书法的字外之妙,“雅”便自然而生。人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逐渐褪去俗气,增添雅趣。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