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会伯以武转文的原因

2018-07-23 14:42苏秋丽,崔莉
青年时代 2018年12期

苏秋丽,崔莉

摘 要:马会伯是清代的一名军事将领,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其长达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之中,马会伯既领兵作战参与到军事战争之中,又担任过巡抚管理地方政务。从武将到文职,马会伯的职责发生重大改变,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马会伯个人条件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马会伯以武转文进行探析。

关键词:马会伯;以武转文;社会原因;个人原因

马会伯是清代的一名军事将领,武进士出身,历经康熙、雍正两朝,为官三十余年。三十多年间,马会伯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将领,马会伯多次参与到当时的军事战争之中,并主持整顿营伍,颇有建树。后调任四川、湖北地区担任巡抚之职,马会伯积极参与到当地各项政务的管理之中,整顿吏治,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从武将到巡抚,马会伯的职责曾发生过重大变化,这种以武转文的职位变化在清代较为常见。以武转文从表面来看即是武官转变为文官,职位发生了改变,但是从深层次来讲以武转文现象普遍的出现则与重文轻武的社会大环境有关。马会伯能够以武转文,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外,还有马会伯的个人原因。因此,本文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对马会伯以武转文进行分析。

一、马会伯以武转文的过程

马会伯出身武将世家,其曾祖父为明末大将马世龙,马会伯受家族影响,从小习武,依靠武举走上仕途之路。康熙三十九年,马会伯通过武举成为一甲武进士,被授予一等侍卫衔。康熙帝非常欣赏马会伯,康熙四十五年,马会伯被破格提拔,由一等侍卫直接提升为昌平营参将。接着马会伯先后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担任通州副将、五十年(1711年)任湖南衡州协副将、五十三年(1714年)任云南督标中军副将、五十七年(1718年)任云南永北镇总兵。康熙五十九年奉命入西藏,立军功,同年十月,升左都督衔。雍正元年,雍正皇帝赐御书“有儒将风”。雍正三年升贵州提督。任职期间,马会伯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战时积极作战,平时重视营伍整顿,立下不少功劳,颇得雍正帝的信任。雍正帝多次在马会伯的奏折上提到对马会伯的信任,并表示:“汝为朕所信任之人”。雍正帝的信任为马会伯后来转任文官打下了基础。

在担任贵州提督期间,马会伯与鄂尔泰、何世璂、石礼哈等人积极平定川贩与苗人的动乱,使得设营驻兵在贵州地区顺利进行,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马会伯得到雍正帝的奖赏。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考虑到马会伯长期在云贵等地任职,对四川地区较为熟悉,下令将马会伯调到四川,“命署四川提督,旋授四川巡抚”,至此,马会伯完成以武转文的转变。

二、马会伯以武转文的社会原因

马会伯这种以武将调任为文官的官员在清代并非个例,以武转文是清代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清中期的官员福格曾在他的《听雨丛谈》一书中提到了包括马会伯在内的数十位武官转为文职的情况,而他所列举的官员只是清代以武转文官员中的一小部分。雍正年间,像马会伯这样以武转文的大将还有许多。清代以武转文的大规模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女真人建立权力之初,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为增强部落的军事力量。女真人崇尚武力,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实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清王朝的建立,在清初维护政权的稳定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清初统治者依靠武力维护政权,武将拥有很高的地位。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以军事为主的国家管理制度,弊端尽显。如八旗制度与中原文化的背离,使得八旗制度无法管理中原统治下的地区;加之八旗制度本身的弊端凸显,“自用兵以来,大将军、贝勒将军、大臣等,固有尽心王事,已著劳绩者。亦有观望逗留,不思震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便安,或诿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未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者。甚尔干预公事,挟制有司,贪冒货贿,占据利薮,更有多方鱼色,购女邻疆,顾恋家私,信使络绎”,八旗官兵在平定三藩战役中不思进取,已失去最初八旗官兵的傲气与士气,战斗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體制,无法满足清政府统治国家的需要,此时,文职官员作用凸显,文官的政治地位开始上升。

另外一方面,宋代以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化积淀对清朝统治者也有很大影响。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渐渐开始推崇儒家文化。明朝党争的经验教训,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专制体制的重要性,为保证专制体制的稳固,加强君臣之间融洽信任的联系,逐渐重视文职官僚体制。清代统治者十分推崇儒学,并将儒家思想贯穿到政治制度之中。在历代统治者中,尤以康熙帝对儒家文化最为推崇,他不但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组织编撰《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亲自为序,阐明他的见解。“康熙帝崇儒重道,朝野上下、思想文化界纷纷仿效,一时成为风气。”可见当时儒家文化在官场影响巨大。陈祖武先生指出:“以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为标志,宣告了清廷崇儒重道国策的巨大成功。”此后,清政府极为重视儒家文化,文官渐渐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

文官官僚体制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官员进入文官体制之内,于是出现一批武将纷纷转入文官体系。马会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巡抚一职。

三、以武转文的个人条件

马会伯能够成功的以武转文,除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自身条件紧密相关。马会伯能够得到雍正帝的认可,并提拔为巡抚,离不开其自身极高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康熙帝还是雍正帝,都对马会伯的文化修养十分认可,这些认可为马会伯担任文职提供了可能。

关于马会伯的文化水平,史书中有多次提及。据《清实录》记载马会伯所参加的那一届武举:“试中式武举等步射技勇,亲简善射武举马会伯等三十余人,复令步射,选其尤者八人。上回宫,御西暖阁,读卷官马齐等以试卷呈览。上曰:朕亲试武举已经十二三次矣,从无及此科者,不但步骑射俱善,人材亦优。此内朕又特简八人步骑射尤善,颇无优劣,惟视其文为次第耳。随命诸臣拆卷定其次第。”由此可知,马会伯在此次的武举考试中,不但武艺高超,步骑射俱佳,而且文采出众。在这场科举之中,马会伯能够技压群雄,成为康熙三十九年的一甲武进士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水平。同样的,雍正帝也对马会伯的文化修养十分赞赏。雍正元年,马会伯觐见时,雍正赐给马会伯御书“有儒将风”匾,“儒将”二字从文武两个方面全面概括了马会伯,既表明雍正对马会伯武将功绩的认可,有说明雍正帝对其身上儒雅之风的欣赏。且雍正帝评价如此之高,说明马会伯确实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这些认可,是马会伯能够担任文职的前提条件。

除了文化素养以外,马会伯能够成功的以武转文,还离不开他个人的能力以及雍正帝的信任。马会伯在担任武将期间,屡立战功,个人能力极强。马会伯在担任武将的时候,总是一上任就开始积极主持整顿营伍,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水平。面对贵州土瘠兵贫的现状,马会伯主动捐粮以济兵,可见其对士兵的关心。在镇压川贩动乱的事件上,马会伯也表现良好,立下军功。马会伯的这一系列行为深得雍正帝的赏识与信任,最终被调往四川地区担任巡抚一职。

四、结语

清前中期以武转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但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文官官僚体系的快速发展,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这一时期,统治者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无论文武官员都可以进行转变。马会伯就是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完成以武转文,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清)鄂尔泰等编.雍正硃批谕旨(第2册)·雍正五年四月十八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78

[2]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三十二·马会伯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2323.

[3] (清)福格撰.听雨丛谈·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653.

[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58.

[6]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4-35.

[7]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康熙三十九年十月乙卯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