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炳春,陈赐波,周龙成,吴 畏
(1.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 达州 6351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10083)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麻醉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多见于心脏手术、骨科手术及腹部手术术后。本研究拟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采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丙泊酚诱导TCI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为对照组和咪达唑仑诱导TCI全凭静脉复合麻醉,观测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咪达唑仑诱导全麻对老年骨科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麻醉降低老年骨科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择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BMI 18~25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咪达唑仑诱导组(M组)和丙泊酚诱导组(P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受教育≥ 6年,所有患者均无智力、记忆力、听力障碍,术前也均无重要器官障碍病史,也无服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史。所有患者在术前清醒状态时进行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1]。排除标准:①MMSE评估达不到相应文化程度的最低得分(文盲17分,小学学历20分,中学及以上学历24分)的患者。②患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或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长期服用镇静剂或抗抑郁药,酗酒或有药物依赖的患者。③有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史、心脏病史的患者以及心脏功能≥3级[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呼吸功能≥3级(COPD肺功能分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倍或活动性肝病,肾功能障碍(血肌酐>177 μmol/L)的患者。④严重的听力或视力障碍,不能配合或语言不通,交流困难的患者。⑤既往接受过类似神经心理学测试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委托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 h,禁饮2 h,完成各项生化检查。入室核对患者无误后常规监护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患者清醒状态下用酒精棉球将额部皮肤脱脂、磨砂膏去除角质,按顺序放置电极片链接脑电监测仪,详细准确记录监测数据,急救药品阿托品、肾上腺素常规备用,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确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麻醉诱导。两组均采用维库溴铵0.1~0.15 mg/kg,舒芬太尼0.3~0.4 μg/kg,P组首先缓慢给予咪达唑仑0.1~0.15 mg/kg诱导,M组给予丙泊酚1.5~2.5 mg/kg诱导,两组均给氧去氮手控呼吸2 min后行口腔明视下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氧流量2 L/min,潮气量6~8 ml/kg,RR 10~12次/分,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 mmHg。两组术中静脉维持丙泊酚、瑞芬太尼TCI,间断加以维库溴铵肌肉松弛,麻醉深度维持在BIS 51~60。术中血压维持在术前基础血压±20%,超出上述范围时予以麻黄碱、乌拉地尔予以处理,术中心率控制在50~100次/分,超出范围时予以阿托品、艾司洛尔予以处理。皮肤缝合完毕停用静脉维持药;steward评分≥4分拔管。
1.3观察指标①入室后每间隔5 min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分压,麻醉深度监测BIS值;记录麻醉时间(麻醉诱导至停止丙泊酚输注)、手术时间(切皮至皮肤缝合完毕)、术后拔管时间(丙泊酚停止输注至气管导管拔除),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麻黄碱、乌拉地尔、阿托品使用量。②麻醉诱导至麻醉平衡所需时间(BIS 51~60)。③MMSE(定向力10分;记忆力3分;计算力5分;回忆力3分;语言命名力2分;复述力1分;阅读力1分;三步命令3分;书写力1分;结构力1分;术前1d筛查,术后2 h、1d、3d、7d采用MMSE评分,术后评分较术前基础值下降≥2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2];④画钟实验(CDT)采用“四分法计分”<3分为异常,表示有认知功能障碍[3,4]。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麻醉持续时间、BIS以及拔管时间比较两组麻醉持续时间以及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组术后拔管时间长于P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BIS以及术后拔管时间比较
a与P组比较,P< 0.05
2.2两组MMSE评分比较与术前1d比较,术后2 h、1d两组MMSE评分均下降,但M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术后3d、7d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时点MMSE评分比较 (分)
a与术前1天比较,P<0.05;b与M组较,P<0.05
2.3CDT评分与术前1d的CDT评分比较,术后2 h、1d两组评分均下降,但M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3d、7d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各时点CDT评分 (分)
a与术前1天比较,P<0.05;b与M组比较,P<0.05
POCD是指麻醉手术后发生的患者认知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及定向力等方面的障碍。全身麻醉术后POCD的机制尚不清楚,它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5],但是BIS仍然是国际公认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有效手段,BIS监测有助于充分避免术中知晓,从而发挥精确麻醉的目的[6]。但是,不同麻醉深度与老年患者术后POCD发生的关系国内国外尚有争议。有文献报道浅麻醉药用量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7]。全身麻醉过程中维持BIS值在35~45的深麻醉状态能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S100β的水平,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损伤[8]。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BIS维持在40~49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更小,术后苏醒快[9]。深度麻醉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术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大[10]。根据张雪等[2]研究报道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可引起短暂认知功能障碍,而上述研究均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用,无法排除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年龄是POCD的高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年龄≥65岁老年患者POCD发生率是年轻病人的2~10倍。据我国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据联合国预测,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健康地度过晚年是老年人普遍的愿望,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老年人因病就医而需手术治疗者的增多。因此老年麻醉已经成为我们麻醉医生日常工作必须面对的麻醉,它有自己的特点。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增高,耐受性和需要量均降低,尤其是对中枢性抑制药如全麻药、镇静催眠药及阿片类镇痛药均很敏感。麻醉维持要求各生命体征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状态,太浅会出现镇痛不全和术中知晓,太深会出现苏醒延迟等,因此麻醉深度不易控制。而BIS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有效手段,有报道指出BIS指导下较浅的麻醉深度能较快术后苏醒,减少麻醉药物使用,术后恢复更快。本研究中老年患者术后普遍有认知功能下降,特别是术后1天内。可能和此时患者体内能影响认知功能的麻醉镇静药和镇痛药有关,3天后短小手术引起的创伤患者适应和耐受,镇痛药物量已较小,或者有效药量在体内已是较小剂量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认知功能恢复。虽然两组术后3、7天的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使用咪达唑仑诱导组较未使用组发生率仍高,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对苯二氮卓类药物敏感性高,代谢较丙泊酚慢,也可能是老年患者耐受插管不适而使拔管时间延长。
综上所述,以BIS指导下全凭静脉麻醉TCI方法维持,使用咪达唑仑诱导能增加抜管时间,并能增加老年骨科患者术后1d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