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关键词】 农村;留守寄宿生;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35—01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很大力度的调整,一些走读式学校向寄宿制学校逐渐转化,许多农村留守学生同时又变成了寄宿学生,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本身就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又加上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家庭教育就更难了。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探索如何为他们在学校里建一个温馨的“家”,尽可能地去填补留守寄宿学生的监护真空,给他们一个真正有爱的“家”。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运用“校中建家”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留守学生学习生活之家
“校中建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方式,留守学生在校寄宿,把在家庭生活的部分时间移到学校,由学校及教师来完成部分家庭教育任务。以我班留守寄宿学生所在的班级为例,8至10人为一组,小组中有男有女,一同就餐、劳动、课外生活等,同性同组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每组安排一个家庭教育老师负责学生生活、劳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等,这样班级就成了一个大“家”,寝室、餐席、学习小组组成了一个个小“家”,让留守寄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满足,尽可能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一些遗憾。
二、把留守的寄宿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留守的寄宿学生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在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所以,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他们要以诚相待,使他们感到教师亲切、接纳的态度,使学生增强信任感,感觉到教师如同知心朋友,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爱戴学生,学生信任教师,这种精神力量对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释放苦闷和委屈,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他们,也能使他们郁积内心的情绪得以适当的渲泄,从而使他们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作为一名教师,与留守寄宿学生朝夕相处需要坦诚,与之谈心应注意表达方式、时机和态度,要抱着对他们关心负责的态度,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战胜挫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为留守寄宿学生营造温馨健康的心理成长之“家”
1.教师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要善于运用倾听的方法来解决留守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感知说话者的语言和内容,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探索和发现。教师要察言观色,从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中、表达中听出深层次的内容,听出问题,听出矛盾,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倾听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做出反应,并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注意他,爱护他。教师应鼓励学生倾诉心声,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2.学校要努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堂,对长期生活其间的留守寄宿学生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因此,我们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栋房屋,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在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寄宿制学生的感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留守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3.积极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作为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留守寄宿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注重每个留守寄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大到一次家访、一次班级活动,都要抚慰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滋润他们孤独而无助的心灵。
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
学生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孩子的成长有著极为重要的作用。孩子寄宿学校,家长不仅不应有孩子在学校管理,无责一身轻的思想,反而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孩子放假在家的日子里,要认真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身心健康,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及时解决问题。学校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联系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家长探讨教育方法,做到密切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教育。教师要深入学生家庭生活,通过家长学校、座谈会、个别谈话、电话随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实际,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畅通的联系方式,积极探索加强家校共同实施安全教育的工作机制。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