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说,“保送”是通往名校的一种捷径,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真的如他们所说的一样轻松吗?被保送北大的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张宇淏,是济外保送北大的唯一一名女生,让我们听听她梦圆“北大”的故事。
班主任杨玉东用“专注”一词形容张宇淏,他说:“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自习时到教室转转,好多学生一见到我便小声提醒别人‘老师来了’,但每次张宇淏都在认真学习,完全察觉不到我来过。”
记者:张宇淏同学,被保送北京大学,你有什么感想?
张宇淏:谢冕教授曾在《永远的校园》一文中这样写过——“北大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一旦佩戴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毫无疑问,进入这所最高学府学习是莘莘学子的梦想,而我有幸通过自己的努力叩响了这扇大门——梦想成真,深感一切过往都是值得的。然而,不管是圆梦也好,是得偿所愿也罢,一切并非结束,而是开始。未来,我将会在燕园这个令我心驰神往之地继续追逐下一个梦。
记者:你觉得自己身上的哪些特质打动了考官呢?
张宇淏:北大的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与考官的直观感受相关的就是面试部分。面试时,泰语老师问我为什么只报了四个志愿,我回答,因为我报的都是感兴趣的语种,而且我有自信被录取。老师们一听都笑了。泰语老师又问:“如果这四个都考不上怎么办?”我说,那我就参加高考,报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们又笑了。当印尼语老师问我的成绩稳步上升的原因时,我如实回答:“高一时听了北大的宣讲,北大是我求学的梦想,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还有,就是面试环节中的漫画阐述题,很多考生都是坐着说,而我站到了屏幕前面,就像在学校做presentation一样。这时候,很多老师纷纷抬起了头,看起来对我很感兴趣。所以,我个人感觉,在面试中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大气从容的问题应对,还有对于北大向往的真情流露,往往能够打动考官。
记者:保送生总是被贴上“幸运儿”的标签,你觉得自己幸运吗?你的“幸运”,是否跟自己一路以来的努力息息相关呢?
张宇淏:保送北大后,我一直在想,成功所需的因素有很多——努力、运气、机遇,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地触碰到这个梦想。母校为我的梦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我也抓住了机会,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从这一点来看,我的确是幸运的。可即使是这样一条被外人看作是“捷径”“幸运”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毅力、勇气和不懈的努力——每个挑灯奋战的夜晚、坚持学习的大年三十、提前超越高考难度的练习题,都见证着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保送生们付出的努力。
记者:从小到大,你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吗?你有什么独特的学习方法与大家分享吗?
张宇淏:其实在最初,我的成绩远远达不到北京大学的要求,但是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有一本“武林秘籍”,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记事本。我把这个本子分成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教辅资料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后半部分是题目,其中有我做不出来的难题,也有我认为值得思考的好题。
我认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但是有一句话是通用的——对自己的学习要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懂得什么时候该劳逸结合,也懂得什么时候该拼命努力。如果不知道什么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话,就什么都试试,而不是总想着借鉴别人的方法而自己不去摸索。不用按照别人的节奏去学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且不被打乱。
记者:你经历过迷茫的时期吗?怎么走出来的呢?
张宇淏:高中三年的确会有很多迷茫的时期——高一时面对并不理想的成绩,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梦想;高二时逐渐增大的学习压力,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参加北大的考试前,“北京大学”这四个字代表的一切都令人憧憬且敬畏。迷茫的时候,我会选择和父母交流,他们会帮我排解掉焦虑的情绪。苦闷的时候,我也会和同学们谈谈心,他们总会支持、鼓励我一番。我也要感谢我高一的班主任赵志新老师和高二、高三的班主任杨玉东老师,他们为我加油鼓劲,并且一直相信我的实力。
记者:对还在上初中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张宇淏: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有三个:一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到了高中才会事半功倍;二是注重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学业紧张,如果效率不高的话,很容易跟不上节奏;三是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写作,更是滋养灵魂的途径。
“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这是张宇淏誊写在笔记本扉页用于激励自己的话。面对“保送生”这个称呼,很多人只是看到他们头顶上的光环,而往往想不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张宇淏能够实现“北大梦”,靠的不仅仅是她的好运气,更得益于她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