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在很多人看来,童话是专属孩子的。然而,美国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学科普作家艾伦·B.知念却称,童话是专为成年人而写的,它不仅表达了成年人的愿望、恐惧和智慧,而且揭示出一些人们视而不见的真相;它迫使人们自我反思,对身处焦虑中的中年男女有一定治愈作用。
《大人心理童話》就是艾伦·B.知念所称的“中年童话”——王子和公主都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疲于奔命,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同理想幻灭感苦苦角力,全然一幅当代都市人生活的现实写照。
比如《精灵与鞋匠》和《神奇的钱袋》,讲的是中年时期的劳碌。原本上帝给所有动物都是30年的寿命,驴子、狗和猴子都要求上帝缩短它们的寿命,只有人类嫌30年太短,要求多活几十年。于是上帝把驴子、狗和猴子的寿命都赐给了人类。因此,人在30岁以前通常过得健康快乐,因为是他们原本该有的寿命。接下来的18年,因为是从驴子那儿拿来的,所以他们就得不断遭受鞭笞,辛苦劳动。再接下来的12年,因为原属狗的寿命,所以人们通常就坐在壁炉边喃喃抱怨,咆哮不止。最后轮到猴子的10年,此时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犟妻倔夫》《妻子成为国王》《鲁特琴手》这三个故事,反映的都是遭遇恶人的欺凌或社会压制时,中年女性展现出勇敢的一面,中年男性却因固执己见常常误了大事。从中我们发现,当中年男女遇到危机时,往往会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规范,女人不再娇弱无助,男人也走下了英雄主义的父权神坛,开始学会表达感情,承认软弱,并认清女人在社会与家庭中的重要性。
中年童话还体现了一种悲剧性。更深沉的中年焦虑,在于与死亡、邪恶的正面交锋。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人在中年时期对死亡的焦虑感甚至高于老年时期。他们不仅恐惧“丧失”,更害怕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面对不可控的死亡、疾病以及无法逃脱的悲剧性结局,艾伦·B.知念用《命运》这个童话给出了最佳回答,即“中年时期十分重要又无比艰难的重责大任,就是接受命运、机会与运气的安排”。这种宿命论听上去似乎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然而仔细体味,这恰恰是使人认识自己、认清自我力量局限的大智慧。
中年危机背后的苦痛,也许和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现实遭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阅读中年童话的目的,并不只是处理童年创伤,或是为焦虑与痛苦寻求共鸣,而是让人们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正视生命中的黑暗面,拥抱生活给予你的全部——这才是更为宏大更加重要的人生目标。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大人心理童话》里找到更多详尽的心理分析,细细品味,读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看完后你一定会同意:中年童话能予人事实和思想。讲个故事,便能触及灵魂。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