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 400015)
校园通常以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着魅力,其建筑及建成环境对城市环境、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已经向一个崭新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方向发展,校园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信息交流和社会交流的场所。而山地城市中的校园建筑,想要创造有个性的舒适宜人的校园空间,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因受地形环境限制和场地空间制约,设计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中,保护和利用山地环境,将不利的用地条件转化为建筑创作的有利契机,体现建筑的合理性、经济性,寻求建筑与山地环境整体有机融合是建筑设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重庆北部新区星湖学校设计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重庆北部新区星湖学校是九年制义务学校,设有36班小学和24班初级中学。项目建设用地呈狭长条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北最大高差52m,东西最大高差23m。场地本身局限性较大,只有南侧一边临城市次干道,北侧为城市绿地,东西两侧分别为居住用地和高中教学用地。面对紧张的用地条件,复杂的场地环境和多功能、高容积 (R=1.2,一般规范要求为0.7~0.8)的设计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表面对立的元素中做出有效的平衡,从基地自然条件出发,发掘其环境特质,将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文化氛围,具有活力和地域特色的中小学校园(图1)。
图1 总平面图
著名的建筑大师赖特[1]曾说过“我们从来不在山上造建筑,而是建一座属于那山的建筑”,就是强调人、建筑、自然三者应和谐共生,因此,顺应地势、合理布局、融入环境、减少开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成为本次学校设计的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因地制宜,有机融合”的规划理念,以山地地形为主要切入点,借自然之势加以主动利用,形成集约型山地建筑群,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空间规划组织来诠释对现代素质教育的理解,从儿童个性的视角出发,增加非教学空间的设计比重,尝试通过创造多样性的、分散的和有趣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产生多元的行为模式,毕竟他们才是学校的真正的主人,他们的欢声笑语才是最动人的校园景观[2]。
图2 校园功能和流线分析图
3.1.1 功能分区
根据学校使用要求,该项目需要设置小学教学楼、初中教学楼、行政办公楼、风雨操场、食堂和环形跑道及相关设施。为了满足小学、中学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以及解决因场地狭长而造成的内部步行交通距离远、时间长的问题,我们居中放置运动场和食堂等公共功能空间,将小学和中学教学区分别设于场地东、西两侧,并在西侧预留了部分发展用地,各功能空间通过四通八达的廊道体系实现高效便捷的水平和垂直交通联系,成为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学校在临城市道路一侧设置主次入口并适度退让形成入口广场作为有效的缓冲区域,以缓解校园相对集中的瞬时人流聚集和疏散对城市交通的压力。校园建筑为有效利用场地,减少土方工程,采用集约式组团布局,普通教学楼南北向行列布置,教学楼之间通过连廊、专业教室相连,围合成内庭院,在满足教学组织和交通流线的基础上,扩大室外公共空间面积,为孩子们开辟出远离城市喧嚣的一片安静纯真的天空。食堂和风雨操场设置于环形跑道下方,有效地消化地形高差的同时也通过场地中部的“留白”处理,形成视线通廊,使空间流动,缓解校园压力。整个校园围合感极强的平面布局,象征了学校的包融性,让学生在学校温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图2)。
3.1.2 交通组织
在尊重道路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校园设计的需要,把创造积极的场所放在优先地位,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流线设计。车行道路设计把小学和初中部分开考虑,小学部设置紧急消防车道到达内庭院,初中部则利用南侧的道路,在北侧低标高处单独设置一条后勤车道通达食堂等后勤功能区域,通过管理限制除应急车辆以外的机动车进入校园。地下车库主要出入口沿城市道路设置于校区外,所有机动车在不进入校园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将机动车对教学园区的影响和威胁降低到最小。对于外来办事车辆,在次入口处设置15个临时停车位作为应急停车场所(图2)。
3.1.3 竖向设计
因学校用地东南高西北低,与现有城市道路间存在较大高差,项目建设面临大面积开挖、经济投入巨大的局面。为了最大化减少土石方工作量,我们在流线合理和使用方便的大前提下,对场地竖向进行梳理,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将场地分成由东向西依次叠落的三个大台地,分别布置小学、环形跑道和中学,各台地彼此之间通过自然放坡、台阶式绿化、建筑挑台和架空等措施化解高差,有效地减少了堡坎对于校园环境和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建筑形体也充分利用竖向变化条件,随地形自然起伏,形成极具重庆特色的吊层空间,弱化建筑的尺度感,增加建筑的层次感,使校园形象活泼灵动并充满城市印记(图3、图4)。环形跑道对于平整度的要求和起伏的山地地形是相互矛盾的存在,综合平衡各种需求后,我们将运动场地坪设置为略低于临近城市道路标高,利用环形跑道南侧校园绿化减少城市噪音干扰,增加私密性。并在运动场地下方设置四层高的风雨操场、食堂和地下车库来消化与北面城市绿地之间20m之多的高差。食堂全部面向北侧采光,享有开阔的城市绿化视野的同时,利用宽大的外廊分别在不同标高与小学、中学的吊层相连,既避免了中小学生就餐的流线交叉,又有效地将东西两侧的建筑融合成整体。风雨操场位于环形跑道的正下方与食堂贴临布置,平接初中教学区台地标高,可直接对外采光通风,便于使用和疏散(图5)。校园采用“之”字型坡地绿化景观处理手法和模拟传统街巷的梯坎,将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强化山地设计亮点,营造特色校园景观。
图3 场地设计标高及台地关系示意图
图4 建筑与场地关系透视图(西北角视点)
图5 环形跑道与餐厅、风雨操场竖向关系图
3.2.1 空间塑造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综合素质教育,既要保证学生的知识摄取,又需要加强社会性教育。因此对于学校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的结构而是它所能提供的空间形态,特别是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发学习习惯与性格养成的积极空间。该项目的教学空间以方形为主,规则的教学楼体现严谨的教学氛围,但教学楼也在内部设置了空中花园、露台,扩宽了走廊、连廊,屋顶也绿化起来作为校园农场,为师生提供了较多的社会交往空间,试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筑单体充分利用地形特征,采用多首层概念,设计了大量的架空层和吊层灰空间,提供阅览、展览、休憩和集会使用,不仅在有限的场地内获得了大面积亲近自然的地面活动场地,还大大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形成灵活多变的教学场所,为后续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拥有多种尺度和进深的、或私密或开敞的空间,为学生思考和学习、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多元复合空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图6)。
图6 建筑与场地关系剖面示意图(上图为小学部,下图为中学部)
3.2.2 立面造型
在学校立面造型设计中,我们引入了“生态绿化”的概念。在比较完整的建筑立面形态上,通过局部2~3层的通高打造了富有变化的内部庭院和露台,丰富了建筑造型,突破了以往教学楼封闭严肃的固有印象。建筑表皮提取重庆当地传统窗格的构成要素,形成抽象建筑立面符号作为母题,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结合,形成丰富完整的立面形态,局部木材的运用与传统窗格的立面立意相呼应,彰显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立面风格。建筑外墙材料运用偏暖的砖红色涂料作为主要色调,褐色的金属百叶和木纹两色点缀其中,体现了校园建筑大气又不失活泼、沉稳又不失丰富的形象,同时也延续了北部新区教育建筑色彩格调形成的人文精神,突出人文建筑这一主题(图7)。
图7 小学部教学楼及校园主入口透视图
重庆北部新区星湖学校是我们对山地环境和使用功能综合考量和平衡后,通过建筑设计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创造环境的一次实践,但建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我们想做的只是为孩子们争取一个独具特色的童年场所,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成长,让校园成为他们心底柔软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