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辉城市”理论入手对比路易斯·康与柯布西耶

2018-07-20 07:16李静薇陈蓓丽
重庆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柯布西纪念性路易斯

李静薇,陈蓓丽

(东北石油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1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的缘起

到1870年,法国境内铁路线总长达到1.75万km。铁路的发展促使人们向城市聚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城市问题。首先城市“纸醉金迷”的表象使大量人员开始向往城市生活,而火车带来的交通便捷使城市开始无节制的混乱扩张。城市失去了原本的定义,土地被随意扩展成所谓的“城市”,进而使郊区的定义变得模糊;其次,是导致了地理空间上的贫富分化、阶级分层和社会不公。“劳动阶层、公司职员和女店员都被城市扫地出门,被近到铁路沿线的郊区去居住。早晨、黄昏,这些下层百姓坐在闷罐车厢的边缘昏昏欲睡,沿着铁轨去往城市地带,开始一天的艰辛劳作。”而过度聚集又带来了交通堵塞等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柯布西耶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根本上是由于市民对于城市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将城市神话,认为城市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的转变,从而导致郊区人口无度地聚集于城市。

2 路易斯·康的思想概述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在对现代建筑进行探索的初期,路易斯·康的工作重心是住宅。这个时期他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者还处在学习现代建筑手法的阶段。路易斯·康还有没有能力向公共住宅挑战。并且在这个时期,路易斯·康开始向柯布西耶学习,并将所学熟练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段他还没有成名的时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康在成熟期的作品才能够既富有现代性又有古典韵味,并进而对建筑的纪念性开始了思考。他认为,“过去的纪念性建筑具有的伟大特征,这一点是我们未来建筑必须依赖的。”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由于战争的结束,大量被战争摧毁的社会公共建筑需要重新建起来,且新建的社会公共建筑又要表现出与战前不同的精神背景。康在战后的40年代中期,发现艺术性的缺失是部分现代建筑的弊端。1944年,路易斯·康发表了首篇关于“纪念性”的文章,收录在《新的纪念性问题》中[1]。他首次阐述到,“过去纪念性的建筑具有伟大的特征,这一点是我们未来的建筑必须依赖的”,而这成为了他之后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个核心思想。康似乎开始回归到自己的初心,他开始拾起自己热爱的古典主义建筑,并在50年代游历罗马、埃及、希腊。

3 “光辉城市”理论与路易斯·康思想的重合

针对一系列城市问题,柯布西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1)提供“基本的快乐”和“有用的消费品”(通过克己自制,改造个人精神品质);

(2)提供“内聚”式的城市形态(改革现有的城市化模式);

(3)激发集体主义的劳动热情(遏制金钱崇拜)。

“这座城市赖以实现的理论基石就是个人的自由。”柯布西耶将这些解决方案落实到现实的城市设计中则又提出了很多可实施的具体化的概念。

3.1 “光辉城市”的发展构架

对于城市的改造,柯布西耶并不是凭空再造一个关于城市的方案,而是基于他原有的在建筑设计上的成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柯布西耶的城市说明书。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演进,可以归纳为:对于住宅问题的思考——多米诺体系;新建筑五点的提出——萨伏伊别墅;新建筑五点在公共住宅上的应用——马赛公寓;将建筑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光辉城市”。

而路易斯·康向柯布西耶学习的正是柯布西耶这一系列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正是由于康从柯布西耶那里汲取了大量的现代建筑的思想,才使他逐渐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在空间、功能、结构、文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产生了专属于自己的纪念性建筑思想。

3.2 模数上的应用

图1 柯布西耶理想化住宅示意图

柯布西耶对城市住宅的面积有详尽的计算规划。他认为城市住宅要以功能理性为前提,而不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去浪费和挥霍土地。依据人居住的舒适度和空间利用率的合理性他定下了人均14m2的居住面积,并以此作为模数对住宅功能进行理性划分。这个模数的产生既是对当时城市无度扩张问题的一个解决也是一种全新的使住宅存在秩序性的理念(图1)。

路易斯·康的建筑理论中也有着类似的模数化的设计方式。康的建筑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存在着强烈的秩序感,克劳斯·彼得·加斯特在其编著的《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一书中,通过对路易斯·康作品的图纸绘制,关注其作品的几何形的使用,竭力还原了康的创作过程和康对各种空间尺度关系的把握。并最终认为1∶2和黄金分割比例是路易斯·康设计中善于使用的基本模数,也是他建筑存在秩序感的原因。

3.3 建筑的排列方式

在建筑排列方式的问题上,柯布西耶依据建筑功能和建筑内部街道的排布,选择了一种锯齿形退进的设计模式 (图2)。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和街道能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平面肌理,进而产生一种建筑与街道共生共存的和谐的逻辑;同时也方便光照的均匀照射,并使建筑与外面环境组织产生便利的联系。柯布西耶在这个锯齿设计模式中不但考虑到了街道和建筑的直接关系,也是从人性化角度入手,力图让城市里的人享有平等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

图2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锯齿状排布

巧合的是,在路易斯·康的某些设计中,也可以看到锯齿形态的出现。在印度阿赫姆德巴德管理学院的校园规划中就出现了一种锯齿形的楼体排列的平面讨划,这样的排列方法使阳光和空气都能最大程度地在空间中流动散开。对于一个步行穿越这些建筑的学生来说,“他能感受到会谈、对话、会议和活动,为这些活动创造的空间就和整个建筑连接在一起[2]。”而这也正体现出了路易斯·康的人性化设计。

3.4 居住区的服务机构设置

柯布西耶畅想的 “光辉城市”的居住区建筑全部底层架空,这符合他的“新建筑五点”中的底层架空思想。而几乎所有的地表空间都是属于居民的,建筑的覆盖率大概只占百分之十几,大多数地表都是直接露出在蓝天之下,并添加了11%地表面积的屋顶花园,这又与他的“新建筑五点”屋顶花园思想是吻合的 (图3)。柯布西耶认为公寓建筑最理想的长度是1300m,进深为16m。每栋公寓大楼都应当是进退式的且能服务于2700人,而这2700人应当共用一个大门,大门到户门的最大距离小于100m,且一部电梯到一户的最大距离也是100m,从这些数据来看柯布西耶心中有明确的严谨的模数,公寓只有室内街道而没有室外街道。每个公寓进深为7m,每户单体公寓都是一个设备齐全,完全隔音的单元,且配备有两层透空的客厅、落地玻璃墙和“正确呼吸”的空调系统。对每一个居住单元,柯布西耶有着进一步详细的规划,包括房屋、快速路和停车平台,以及完整的花园、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步行系统,位于自然风景中的室外人行道路系统。

图3 光辉城市示意图

由柯布西耶住区的整体和细节方案,可以联想到的是路易斯·康的服务于被服务空间的理论。柯布西耶的居住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秩序性,不论是屋顶花园还是模数化的住宅体量以及居住楼内外的功能性用房都可以说是服务性的空间,被服务的不仅是住宅单体,更是居住在住宅中的城市居民。而由于路易斯·康一直专注于纪念性的探索,故他更加追求秩序和空间的表达,他提出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理论以及“形式引起功能”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现代主义建筑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挑战。与柯布西耶相似的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遵从严谨的秩序性表达,将空间合理有序地进行划分,从而达到合理最大化[3](图4)。

图4 路易斯·康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示意图

3.5 城市功能分区

柯布西耶认为“对于任何城市而言,最紧要的部分都是居住区。从居住区开始,城市可以向四周各个方向延展,逐渐延展到乡村。

住宅区是在整个城市的中心位置,而服务于住宅区的使馆和酒店以及商务政府学校等机构同在住宅区的一侧布置。工业区则在住宅区的另一侧,并且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有明显的空地进行隔档,使住宅区不受工业区的污染和干扰。“光辉城市”这一畅想设计初衷是服务于所有的城市设计,并且可以根据特定地段和客观条件进行变化调整。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原型”,柯布西耶把它类比成高度秩序化的人体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类比为腿部,住宅区和使馆区类比为身躯,而商业区、政府和研究机构则类比为人的头颅[4]。而这样秩序性的表达和服务的区分又不禁让人与路易斯·康的秩序和服务被服务空间联系起来。

3.6 城市规划思想总结

根据柯布西耶就城市问题的解决思路,有人又将他在城市规划上的思想总结出了“城市规划五要点”:(1)功能分区明确;(2)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3)底层透空;(4)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5)建立小城镇式居住单元。“新建筑五点”是“规划五点”的基础,而“规划五点”又是“新建筑五点”的衍生与拓展。也可以说“规划五点”是“新建筑五点”在城市设计中的一个成功的应用,也是柯布西耶对城市问题的核心思想。

路易斯·康对于城市设计的理论比较少,但对于城市问题他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系统的见解。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出了关于城市的职责的问题[5]:“也许城市的大小就是可能性的程度或者品质……如果我要做一个城市规划,我想我会说,‘我怎么才能做出能够让思想充满活力地连接在一起的建筑,以及怎么样才能让它们的实用性更加丰富’”,在对传统现代建筑产生怀疑的同时他也开始怀疑起传统的城市规划,因为他认为传统的城市规划没有完全考虑到人的需求,他曾经说过:“如果一定要我做一个市镇规划讲座,那我就不会用这个提法,而叫做‘有高度意愿的建筑’。”他一度非常质疑城市化的飞速蔓延,他认为只有城市化的告终才能让城市的人们真正享受到居住带来的愉悦。

在他正式开始对建筑和城市进行实践时,路易斯·康把城市定义为“机构集中的地方”以及某些“根据它的机构特征来衡量的东西”。他把机构描述为“可以称为可用的东西”。“你可以说城市街道实际上是一个机构,因为它有可用性。”在路易斯·康看来,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种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可以说,生命个体和城市之间若产生感情,互动和依赖则是最好的城市与居民的存在关系。也可以说路易斯·康对于城市设计是抱着实用观来设计的,他认为城市中不实用不被居民需要的即是可以舍弃的。

3.7 孤独的伟人

在一百年以前,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构想。在城市恶性扩张的当时,极少有人意识到其实城市的无度扩张是一个潘多拉盒子。柯布西耶早早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说“光辉城市”理论是一种对现代城市的不满,而这种不满针对的不是进步的科学技术,也不是战后日益增长的经济,更不是人们追求享受追求安稳舒适生活的执着,而是这一切恶性发展带来的与原始目的背道而驰的恶果。

柯布用“光辉城市”这个理论来追求真实的历史感,他引用圣一埃克苏佩里的诗句来刻画自己的动机:“我们并没有奢求长生不朽/只是不愿意看到/行为和事物突然之间失去它们所有的意义。”“光辉城市”以现代语言寻求永恒的秩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充满古典精神的,是英雄主义式的,是精英主义式的,是史诗般的作品。“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我们所有的创造性都来自时代加于我们感情的印记……从短暂中抽取永恒。”

为了实现自己的畅想,他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无畏别人的否认和质疑,追求自己的理念。然而最终除了在印度昌迪加尔部分实现了之外,他的其它城市设计项目基本都夭折了。柯布西耶在书中无奈的写到:“哎,大局已定!”

路易斯·康被称为建筑诗哲,他热爱哲学,并将古今各派系的哲学思想纳入自己的建筑思想中。他著名的“静谧与光明”的建筑哲学思想观,一直被研究路易斯·康的学者们津津乐道,还有他对学生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砖想成为什么?”短短几个字就足以让世人对他的思想境界顶礼膜拜。其中一篇路易斯·康写的名为《Order is》的论文可以说是路易斯·康的叙述方式的代表作[6],体现了他独有的理性精神的修辞策略,即思考和发现建筑法则的具体方法。路易斯·康晦涩难懂的建筑思想与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理论不被世人肯定和理解的境遇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多少让人感受到建筑大师的孤独。

路易斯·康一生都在追逐建筑的纪念性和秩序性的道路上行走,而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也在追求一种秩序和永恒。虽然康的纪念性更多的是在向古典建筑学习和保留,而柯布西耶则是希望“光辉城市”能够在今后成为永恒。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在如今确实都成为了现实。

康的建筑生涯真正走上辉煌是从他中年以后的进行的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收录在册的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共有83个,而真正建成的却只有31个。可以预见,路易斯·康同柯布西耶在城市设计中的境遇很像,他们的大多数设计都没有变成现实。但同样,这其中表现出的两位建筑大师的对事业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4 结语

同为现代建筑大师,很少有人将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进行比较研究。尽管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表明柯布西耶对路易斯·康的影响,但仍然还是可以从细枝末节中观察出他们思想的因承。“光辉城市”理论虽然是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和路易斯·康设计思想的相似之处,也许这正是一个意外的切入点,将路易斯·康与柯布西耶联系起来,从而引入更深层次的对他们思想进行对比探究的道路。

猜你喜欢
柯布西纪念性路易斯
更多的可能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勒·柯布西耶:建筑是最高的艺术
光辉之下—柯布西耶的一生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天津大学学术会议论“后柯布西耶时代”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