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2018-07-20 06:02:36魏光如高旭光姜红
山东医药 2018年24期
关键词:硬化性硬化缺血性

魏光如,高旭光,姜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破裂或栓子脱落可以阻塞血管,导致同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1]。因此,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2]。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3,4],提示GGT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目前GGT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观察了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变化,现分析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1例,其中男90例、女31例,年龄61~92(70.28±7.32)岁;初发80例,复发41例。合并高血压80例,合并糖尿病54例。TG(2.29±0.64)mmol/L,TC(4.55±1.10)mmol/L,LDL-C(3.01±0.93)mmol/L,HDL-C(1.52±0.44)mmol/L。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5];②经临床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年龄>20岁;④临床病理资料完整;⑤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②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根据CT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非狭窄组43例与狭窄组78例。

1.2 血清GGT检测 采集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推荐的方法(IFCC法)[6]检测血清GGT。相关试剂盒均购自瑞士罗氏公司,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仪器为Roche module DD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CT血管造影检查 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行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参数:电流350 mA,电压120 kV,层厚2.5 mm,层间距1.25 mm,螺距0.875,重建层厚与间距为0.625 mm。将扫描的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层厚1.5 mm,螺距1,矩阵512×512的多方位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建技术完成图像后处理。所有操作均由我院一名专业影像科医师独立完成,并负责判断狭窄严重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判断标准[7]:狭窄率<50%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69%为中度狭窄,狭窄率>69%~100%为重度狭窄。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GGT水平比较 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血清GGT水平分别为(59.37±25.76)、(32.25±17.80)U/L,组间比较P<0.05。

2.2 合并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比较 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32例、中度25例、重度21例,轻、中、重度狭窄者血清GGT水平分别为(48.27±19.58)、(59.11±26.16)、(66.11±30.58)U/L,组间比较P均<0.05。

2.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LDL-C以及血清GGT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均<0.01)。见表1。

表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在全部脑卒中中占比约为70%,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动脉硬化狭窄导致[8~10]。有研究报道,50%以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 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障碍并逐渐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11,12]。另有报道称,动脉硬化是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13,14]。早期脑动脉硬化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动脉硬化的持续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因此,寻找一种可以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方法非常重要。GGT主要是作为酗酒以及肝胆疾病的敏感指标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学者发现GGT水平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狭窄组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非狭窄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GT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说明血清GGT水平参与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其主要机制可能为GGT是大部分类型的细胞外谷胱甘肽向细胞内转移的中介物质,血清GGT水平较高的患者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较低[15],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导致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中合并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GGT水平逐渐升高。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也提示我们,检测血清GGT水平有助于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严重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LDL-C以及血清GGT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文献[16]报道相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高血压、糖尿病、LDL-C及GGT均会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具体而言,年龄是其他因素变化的根本性因素。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动脉弹性相应减弱,内壁也逐渐粗糙,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从而增加了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最终导致动脉硬化发生。高血压的长期存在会导致患者颅内外动脉承受较高的血流压力,从而促使管壁结构以及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脂质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沉积,易导致动脉斑块形成以及动脉硬化。高血糖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增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以及激活多羟基化通路等机制诱发内皮损伤,进一步促使内皮功能出现障碍,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脂代谢异常则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浆脂蛋白进入内膜,进一步诱导巨噬细胞清除反应与平滑肌细胞增生,最终导致血管内膜粗糙、增厚,促进动脉硬化形成。

综上所述,合并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GT水平升高,且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检测血清GGT水平有助于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严重程度。但本研究样本量不是很大,今后尚需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硬化性硬化缺血性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肿瘤影像学(2015年3期)2015-12-09 02:38:50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