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丽,杨玉妹,狄建忠,2,顾雯烨
(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感染控制办公室,上海 200233;2.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护理部,西藏 日喀则 857000;3.上海市长宁区程家桥街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
医疗锐器伤指医院职工工作中由医疗锐器(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1-2]。一旦发生损伤,受伤的医护人员将面临感染血源性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感染风险。据估计[3-5],感染乙肝/丙肝和HIV的医护人员中,锐器伤在伤因中分别占40%和2.5%。此外,锐器伤也会引发创伤后应激反应等精神创伤,易产生额外的成本支出,如化验费、治疗费、心理咨询费及可能缺勤产生的损失等。积极监测并及时处置可减少锐器伤感染[6]。本研究根据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锐器伤监测数据,分析锐器伤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护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医院锐器伤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1.1 研究对象 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生锐器伤并上报的274名医院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42名(51.8%)、男132名(48.2%)。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按照上海质量控制中心发布的《锐器伤登记表》中的统一标准对发生锐器伤职工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工类别、工作部门等;(2)锐器伤相关情况,包括涉及器械、发生时间、场所、环节和损伤情况,其中损伤情况分轻度(少量出血或无出血)、中度(皮肤刺穿,有出血)和重度(深度刺入/切割,大量出血);(3)暴露源情况(乙肝、丙肝、梅毒和HIV检测结果);(4)个体防护情况(手套佩戴);(5)锐器伤随访监测,定期化验为主,乙肝、丙肝、梅毒和HIV为主要检测项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录入并建立数据库,数据实行双录入。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
2.1 锐器伤的发生率 2012-2016年发生锐器伤共计274例次。2012-2016年间发生锐器伤实际人次有逐年升高趋势,占医院总人数的比例也呈逐年提升趋势。见表1。
表1 2012-2016年针刺伤发生的情况
2.2 锐器伤的好发科室及地点 锐器伤的发生涉及34个科室,在医院所有临床医技和后勤部门均有锐器伤发生;高发锐器伤的前3位科室是骨科、手术室、普外科;高发锐器伤的前3位地点是手术室、普通病房、治疗室。见表2。
表2 针刺伤好发科室及地点[n(%),N=274]
续表2
基本情况 针刺伤人次发生地点 急诊病房7(2.6) 检验科6(2.2) 消毒供应中心5(1.8) 门诊口腔科3(1.1) 医疗废物暂存点 3(1.1) 产房2(0.7) 急诊眼科诊室1(0.4)
2.3 锐器伤发生的年龄和职业分布情况 共有126名年龄≤25岁的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而超过70%的锐器伤发生在30岁以下医护人员,说明工作年资低的是锐器伤的高发人群和重点防护人群。从职业分布来看,在发生锐器伤的人群中,护士、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占前3位,说明护士是锐器伤的重点防护人群,见表3。
表3 锐器伤的年龄和人员分布(N=274)
2.4 锐器伤暴露源的传染病情况 90%的锐器伤存在感染的风险,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锐器伤暴露源的传染病情况(N=274)
2.5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本研究中,将护士、实习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归为护士组,将实习医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进修医师、副主任医师、辅助科室医师、主任医师归为医生组。274例次的锐器伤中,医生组128名,护士组126名。医生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为操作过程,护士为拔针环节。见表5。
表5 针刺伤发生的环节[n(%)]
2.6 锐器伤损伤和防护情况 锐器伤好发损伤部位是手指;以轻度为主,但在医生组以中度为主;发生损伤的主要防护措施是佩戴手套,见表6。
表6 锐器伤损伤和防护情况[n(%)]
2.7 发生锐器伤人群接受培训情况 发生锐器伤人群一半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针刺伤预防的培训,见表7。
表7 发生针刺伤人群接受培训情况(N=274)
3.1 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锐器伤是医疗活动中威胁医护、工勤等所有工作人员的重要职业伤害,涉及医院所有的部门。本研究中,近5年的数据提示锐器伤有逐步升高的趋势,这种增加与医院手术量和操作量增长曲线相一致。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锐器伤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从锐器伤的发生人群来看,刚入院的医护人员、年龄在25岁以下、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和没有接受锐器伤防护培训的医院工作人员高发,而年龄51岁以上,主任医师,每年接受4次以上锐器伤防护培训的人群锐器伤的发生率较低,与国内研究一致[7-9]。从锐器伤发生后的传染病威胁风险来看,本组研究只有10.2%的暴露源是健康状况正常,35.8%的暴露源未检查过肝炎、梅毒、HIV的感染情况,存在潜在危险。在有明确的暴露源的针刺伤中,有一部分暴露源是传染病的窗口期感染者,给实践判断和治疗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从锐器伤的防护来看,本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防护,例如未佩戴手套,增加了医院工作者被传染的机会,而且一旦发生针刺伤,易造成受伤者的焦虑,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2 锐器伤的防护策略 根据本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加强防护应成为减少锐器伤的最重要的措施。
3.2.1 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现场演练,使工作人员知晓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能及时有效处理和上报。
3.2.2 有针对性地加强针刺伤的健康教育和培训 有研究[10-11]认为,系统的职业安全培训能显著降低医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根据本研究结果,针刺伤有高发人群、高发场所和高发操作,因此,关注针刺伤高发的重点人群并重点加强防护是降低锐器伤的有效措施。(1)新进员工是锐器伤的重点防护人群。本研究结果提示,医院新进员工是锐器伤最容易发生的人群,因此在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中应增加锐器伤的防护培训。与此同时,在医疗护理质量检查中,应增加对新进人群职业防护的过程质量的检查和监控,强化锐器伤的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在培训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员工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主动采取锐器伤的职业防护措施。(2)高发锐器伤的场所应该成为锐器伤宣传和教育的重要监管部门。本研究提示,手术室、骨科等部门是锐器伤高发的科室,因此,根据这些部门的特点,培训手术科室的带教老师,让手术科室的带教老师成为年轻医生和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培训中,针对高发地点、高发场所和高发操作,结合临床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3 持续性职业防护 Tarigan 等[12]Meta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培训和安全设计装置的联合应用可显著预防锐器伤。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使用安全型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让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职业防护的习惯。例如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中应佩戴手套,手术过程佩戴双副手套等。本次研究显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工作做的不好,如护士未佩戴手套占总人数的69.8%,而72.3%的医生仅佩戴单副手套。多项研究[13-14]已证实,双层手套可以有效降低锐器伤害。因此,医院质量监管部门应将职业防护作为监管内容,以提升医护人员锐器伤职业防护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