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刘彦强
我们知道,《考试大纲》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是“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决定了命题者只能依据社会实际创设书本之外的新情景(主要是社会热点的浓缩),依据新情境设计新问题。一方面,这些新情境新问题是依据高考能力测试目标设计,必须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依据新情境必须包含有反映教材相关知识的信息,考生可以依靠所学教材知识解读新情境,解答新问题。依据高考政治命题的这一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概括出解答材料题的一般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把握设问,提取信息,选择知识,组织答案”四步,十六个字。
四步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步,把握设问。包括:1.设问要求的材料信息(设问依据的客观实际);2.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解题要应用的理论);3.设问要求的答题方式(如演绎法或归纳法;开放式或封闭式;具体如说明、评析、解释、启示、意义等)。
第二步,提取信息。即从试题材料中提取符合设问要求的有效信息(这是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具体的比较分析思维过程,体现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选择知识。即依据提取的有效信息在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内选择相应的具体理论知识(这是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在完成了上述三步之后,按照设问要求的答题方式,将第三步选择的具体知识和第二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机组合(这是普遍与特殊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思维过程。体现的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试题答案。
四步之中,第一步是方向,第二步是基础,第三步是关键,第四步是呈现。
四步的核心: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比较对照。
下面我们看两个具体例证。
例1: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第40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第一步,把握设问。1.设问要求的材料信息为《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2.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知识。这个范围属于最大的,在整个学科内。3.设问要求的答题方式:说明类,属于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答题。
第二步,提取信息。阅读材料,在材料中找出引致成功的信息。
第三步,选择知识。由提取出来的每一个具体信息在文化生活知识中找到相应的具体理论知识。
为了便于比较说明问题,我们将材料中引致成功的信息整理在表格的左侧,将依据具体信息选择的具体理论知识列在右侧,具体如下:
选择的具体知识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提取的材料信息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 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第四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与选择的具体知识依据设问要求的答题方式有机结合。原则上讲,高考答案应该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标要求,不应出现教材理论和材料信息脱节的两张皮答案。(高考命题者所给的只是答案知识要点,不是完整的答案。)
高考所给的答案要点即上表右列知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步,把握设问。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与设问(1)比较,设问(2)要求的知识范围很小,仅局限在一个框题内。设问要求的材料信息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信息,答题方式为演绎法(由普遍到特殊)说明。
第二步,提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材料信息。
第三步,依据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材料信息在社会历史主体知识范围内选择相应的具体知识。
将二、三步整理如下表:
选择的具体知识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提取的材料信息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四步,将二、三两步得到的信息与知识结合形成答案。试看原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例2: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第39题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地方政府通过资金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确立为法定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
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特点。
第一步,把握设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特点。所以设问要求的材料信息为体现三者关系、特点的内容。设问要求的知识非常具体,尤其是关系的内容可以不看材料就能答出。但特点则必须从材料中概括出来。设问要求的答题方式为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答题。
第二步,提取信息。在材料中提取反映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关系的信息。反映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信息。
第三步,选择知识。依据信息,找到其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提取的有效信息 选择的具体知识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三者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是国家权力人大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 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人民负责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确立为法定原则依法行政,履职行为规范,政府主体责任明确履行特点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具体明晰地方政府通过资金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提高
原答案:
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是国家权力;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人民负责。
特点:依法行政,履职行为规范,政府主体责任明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具体明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解题中,考生每提取到一条有效信息即刻就选择相应的知识直接组成一个答案要点,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