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焱
今年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进一步打通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痛点”和“堵点”,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海淀区今年将重塑新动力、重塑新形态,整装再出发。
1月22日,海淀出台“创新发展16条”,并成立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以提升中关村创新发展效率和能级,更好地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创新发展16条”包含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3×100”、“创新合伙人”、城市空间更新、“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创新服务“码上办”等“九大计划”和“七大行动”。
在此次海淀区推出的系列举措中,加强基础研究和布局高精尖产业是中关村科学城重点提升的科技硬实力,保护知识产权与培育国际标准也是政府重要的支持方向。
“创新发展16条”注重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以“3×100”计划为依托,聚焦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种子企业,计划3年内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新增6家以上百亿企业。力争三年内新增10到15家“独角兽”企业,培育若干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同时,“创新发展16条”提出,海淀区每年将安排近20亿元的专项资金,助力创新发展。
此外,还将持续完善海淀创新基金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1000亿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
截至目前,海淀已形成40余支基金,总规模580亿元。例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三家企业合作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年度规模2400万元,支持相关主体围绕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支持设立中科院科技创新母基金、北航长鹰军民融合与先进制造基金、北理工京工弘元基金,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专业机构联合设立总规模50亿的海外创新母基金,支持海外创新项目发展等。
而此次“创新发展16条”中提出的近20亿专项资金,是在区级财政资金的角度做出的安排。此外,海淀还将通过多种渠道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到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预计将达到2.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1.2万家……
人才是“创新发展16条”重点关注的创新要素。海淀区将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同时分领域绘制全球顶尖人才图谱,建立顶尖人才“储备池”,全球范围内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力度。
据悉,世界顶级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将是海淀区重点引进的合作对象。同时,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大奖”和“创业雏鹰大奖”,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在落户、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强化对人才的综合支持,未来3年内将安排2万套人才公寓。
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1月22日正式成立,目前,联席会共96家单位,包含高校、创新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等7类组织,将互动协作,形成创新发展合力,起到“聚沙成塔”的作用。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区将坚持服务导向的政策创新,在支持创新发展的同时,注重通过强化对企业、人才的综合服务支持,全面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和营商环境,打造全球创新创业者的首选栖息地。”
另外,海淀区将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加强对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的精准支持,提供更优质的综合服务,从而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在中关村科学城扎根发展。
“创新发展16条”中提出,海淀区政府将设立科学顾问、产业顾问制度,聘请全球顶尖科学家担任区政府科学顾问,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智囊作用。
与此同时,还将联合驻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少年科学院”建设,形成“两院院士+少年院士”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创新发展16条”的亮点之一,是积极构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新型城市形态。
海淀将通过组建规模100亿元的空间更新基金,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标志性示范街区。还将优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加强高品质友好交流公共空间建设,让城市慢下来、让空间优起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创新交流场所。
同时,加强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三位一体”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互动,切实增强创新创业人群和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使科技创新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依托科技得到有效提高。
“创新发展16条”提出,拟试点建设以领军企业、著名科学家等命名的主题科技公园,打造科技秀场,树立科技城市新标识。未来,海淀居民的家门口将出现若干“百度公园”、“小米公园”。据介绍,主题科技公园目前正在选址,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建成。
街区改造、科技公园、创客公寓……这是着眼于更高层次上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而出台的新举措。此外,海淀区还将实施生态、城市功能“双织补”。加强生态修复,运用“再生态”的理念,采用最新科技手段,修复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依据上位规划建设大尺度功能绿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在产业用地方面,海淀将率先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调整产业准入条件、创新产业用地利用方式、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将发布创新服务二维码,统筹全区创新服务职能,打造涵盖创新创业政策发布、创新创业政策申报、服务需求对接、审批事项办理等功能的全流程、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码上办”行动,将建立创新服务需求统一受理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未来,海淀区将通过一个“二维码”集成所有创新服务政策和政务服务,解决创新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海淀区还要加强“创新发展16条”与北京市相关政策衔接,整合资金和政策资源,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新型城市形态等重点任务,重拳出击、精准发力。
链接:数读“创新发展16条”
2—3家: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平台和设施落地,落地建设2—3家国家实验室。
2亿元: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加强与市级支持措施衔接配套,推出市区“政策集成包”、“政策组合工具”,支持建设贯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全链条的新型研发平台。
8亿元: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聚焦支持领军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培育,形成创新型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态势。
5亿元: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2亿元: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科技战略专家、法律财务管理专家等重点群体,培养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
1000亿:持续完善海淀创新基金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1000亿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
100亿:设立总规模100亿的城市空间更新基金,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
2亿元:每年统筹2亿元专项资金,联合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跨国企业、投资机构,设立海外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