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与最佳剂量分析

2018-07-19 07:38邓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米非司酮可行性

邓芳

摘要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与最佳剂量。方法:收治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黄体酮治疗,试验组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根据剂量高低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试验组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P<0.05)。结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高,其中采用12.5 mg/d的剂量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可行性;最佳剂量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生殖系统内分泌障碍所致异常出血,其发生和卵巢功能衰退、黄体功能不足等相关。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抗孕激素作用明显,具有抗雌激素调节作用,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确切[1]。2014年1月-2017年3月收治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探讨了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与最佳剂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3月收治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64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年龄45岁~54岁,平均(48.61±2.67)岁。试验组年龄45~54岁,平均(48.65±2.62)岁。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米非司酮用药禁忌和黄体酮禁忌,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除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异常、子宫占位病变患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口服8mg/d,出血停止改为口服4mg/d,治疗3个月。试验组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根据剂量高低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16例。其中,高剂量组口服25 mg/d,低剂量组口服12.5mg/d,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其他相同纠正贫血等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就两组患者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和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率进行比较。①显效:子宫出血消失,治疗期间无异常出血;②有效:子宫出血减少;③无效:不满足上述标准。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2]。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软件处理,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进行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子宫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中,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其中,高剂量组恶心、呕吐2例,潮热2例,嗜睡3例;低剂量组恶心、呕吐l例,见表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非生殖系统局部器质性疾病所致异常子宫出血,其主要病变在于孕激素缺乏和卵巢无排卵,由卵巢功能衰退以及卵泡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卵泡异常发育,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而丧失排卵功能,无孕激素分泌和黄体形成,仅有单一雌激素作用,容易继发子宫内膜增生而引起撤退性出血。临床以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加、贫血等为主要表现。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考虑切除子宫。虽然手术可快速缓解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宮出血症状,但并发症多,因此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仍以药物为主[3,4]。

在治疗上,常用雌激素内膜修复法、孕激素内膜脱落法和内膜萎缩法、止血方案和纠正贫血等治疗。米非司酮和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亲和力高,可和体内孕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发挥抗孕激素作用。在采用米非司酮对孕激素进行拮抗的同时,还可发挥非竞争性拮抗雄激素作用而抑制内膜增生,达到治疗内膜不规则出血目的。另外,米非司酮既可对下丘脑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进行抑制,又可对黄体生成素和卵泡雌激素释放进行抑制,促使患者进入绝经期。米非司酮还可促使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萎缩,抑制内膜血管生成,促使内膜血管退化,引起闭经[5,6]。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米非司酮治疗(根据剂量高低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结果显示,试验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中,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试验组患者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子宫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功能陛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可行性高,其中采用12.5 mg/d的剂量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姬霞,金娜,傅金英,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试验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12(2):182-186.

[2]侯宇.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1):4497-4499.

[3]罗娅萍,梁倩倩.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1):3321-3325.

[4]麻翠玲.米非司酮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效果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5):698-699.

[5]叶结媛,钟建业,李雁鸿,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2):275-278.

[6]冯艳,贺晶.米非司酮治疗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10):44-46.

猜你喜欢
米非司酮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安全应用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