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
摘要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收治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134例,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试验组住院、排气、排便时间及DBIL、TBIL、AL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更明显,且安全有效,可加快肠胃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有效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维护患者免疫功能。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
消化道肿瘤属于较为普遍的恶性肿瘤中的一类,而目前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1],术前患者多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问题,而术后因为需要禁食及肠胃持续减压,会导致其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的情况加重,进食太早易出现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不利于预后。目前临床对患者采用的营养支持方法主要有肠外、肠内营养两种。笔者针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其术后营养、恢复情况及免疫功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进行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134例,均确诊为原发性进展期消化道肿瘤且实行腹部大手术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试验组男38例,女29例;年龄30~80岁,平均(54.6±7.4)岁;其中胃癌33例,结肠癌9例,胰十二指肠肿瘤10例,直肠癌15例。对照组男36例,女31例;年龄31~80岁,平均(55.4±8.7)岁;其中胃癌32例,结肠癌10例,食管癌9例,直肠癌16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患者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采用规格为1440 mL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术后的24 h内以20 mUh的速度经鼻肠营养管试泵入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观察患者是否有腹泻、腹胀等不耐受的状况,若无不耐受及不良情况等则将注射液换成肠内营养混悬液,并渐渐提升泵入的速度,泵入速度在术后第3天达到1000~1500 mL/d,且停止肠外营养支持,术后第7天患者可进食流质食物。当可以进食流质时,肠内营养液改成管饲加口服营养补充。②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采用1920 mL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术后第7天患者可进食流质食物,根据其进食状况逐渐停止全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腹泻等情况进行记录。分别记录患者术前ld和术后7d的体质量(BW)、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ALB)、白蛋白(ALB)、电解质(K+、Na+、CI-)、肝功能、免疫指标等。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x±s)描述,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住院、排气、排便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l。
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LB、ALB、BW、IgM、Ig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B、BW、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ALB、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耐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比较:试验组中发生吻合口瘘l例,肝损伤l例,发生腹痛、腹胀、腹泻4例;对照组中发生肝损伤2例,发生吻合口瘘及腹痛、腹胀、腹泻0。两组患者发生肝损伤及吻合口瘘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发生腹痛、腹胀、腹泻的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水平及肝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T及电解质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DBIL、TBIL、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P<0.05),见表2。
讨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肠胃功能在术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如果肠道得不到食物刺激,会提高细菌移位率,导致肠黏膜萎缩,进一步提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2]。因此,长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就会导致肝肾损伤、细菌异位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延迟出院时间。而肠内营养支持较接近人体的生理状况,可保护肠黏膜功能,避免肠外营养支持引发的部分并发症[3]。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住院、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两种营养支持联合使用可缩短患者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有利于加快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B、BW、IgM水平无明显差异,而试验组PALB、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营养支持联合使用能加快PALB合成,及更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术后7d试验组DBIL、TBIL、A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组营养支持联合使用能较好地维护肝功能。两组患者发生肝损伤及吻合口瘘的情况无明显差异,而試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且调整了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及速度,采用消化酶等相应措施后患者症状均有改善。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肠外营养支持,且两种营养支持联合使用可加快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维护其免疫功能,属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珍.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7,12(2):56-57.
[2]朱初明,吴建军,吴醒.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2(2):50-51.
[3]王海飞,赵建国,孔莎莎,等.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9):11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