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林丽丽 唐昀
摘要 在女性人群中,宫颈病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宫颈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与阴道微生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介绍对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为临床提供探讨。
关键词 宫颈病变;阴道微生态;治疗进展
宫颈疾病由良性向恶性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阴道微生物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熟知,将微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到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全面且标准化的阴道微生态临床评价体系,帮助治疗宫颈炎症类疾病。宫颈病变从感染HPV到发生癌变是个逐步发展的、受复杂生物因素调控的过程。所以了解阴道微环境改变与HPV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明确宫颈HPV、上皮内瘤变以及癌变可能性机制,为宫颈HPV感染以及癌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全新的参考、指导。
宫颈病变包括:有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过去有“宫颈糜烂”之称的宫颈炎、轻度宫颈上皮内瘤病变。近年来,“宫颈糜烂”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23%。49%,柳双燕等人研究报道深圳城区妇女宫颈糜烂41.8%[1],甚至可达到70。O%。也就是说,妇科门诊就诊人群中有半数以上患者患有此病。研究显示,处于生育高峰年龄段(21~39岁)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妇女[2],而宫颈感染HPV阳性者较HPV阴性患者宫颈糜烂患病率明显增高。患该病的女性宫颈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白带常黏稠、呈脓性,精子难以穿透,炎性细胞还会吞噬精子,引起不孕不育[3]。而宫颈癌是全球威胁女性生命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发病。
宫颈病变的发展
虽然有新的观点认为“宫颈糜烂”不需要治疗,它常是因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和相关的鳞状上皮化生形成,属生理现象[4],但更多是由于性生活、分娩、流产、HPV感染及细菌的侵袭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联。宫颈糜烂患者发生宫颈癌的概率要比正常女性高10倍。众所周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已知的明确病因,国外研究“宫颈糜烂”导致富颈细胞黏膜屏障破坏,使得HPV基因易整合到受损的宫颈上皮的移行区[3.6],从HPV感染到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再到宫颈癌的演变过程需要10~15年时间,因而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妇科癌症。国内有研究表明宫颈糜烂这样的早期良性病变不能忽视[7],尤其对于有症状者,应该积极治疗,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关系
宫颈处于阴道微环境中,宫颈管内柱状上皮菲薄、皱襞多,其抵抗、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减弱。而女性阴道是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阴道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故宫颈病变常受阴道环境影响。正常女性阴道内主要存在乳酸杆菌,占微生物比例>95%[8.9],除乳酸杆菌外,还有数十种微生物,与这些微生物一起共同形成阴道内生物被膜,维持阴道微生态的平衡,使阴道内形成酸性环境,起到阴道自净作用[10],并可激活免疫功能等,使外袭菌无法立足,干扰癌细胞物质代谢,抑制致癌物形成,有效清除致癌因素,预防癌前病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1]。但是当阴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时,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阴道酸碱度异常,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阴道、宫颈甚至盆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2],及导致治疗后容易复发。近年来有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宫颈HPV感染、宫颈癌的发生与阴道微生态失衡、生殖道感染有关[13-16]。由此可见,宫颈病变从正常宫颈细胞向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转化是多因素参与、渐进发展的过程。除了与HR-HPV感染有关,也与阴道微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探讨HR-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其他感染因素的关系,对预防HR-HPV感染以及感染后促进HR-HPV尽快清除具有重要意义。
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治疗
目前国内对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综合治疗报道较少。对宫颈病变(非恶性)的治疗方法:①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中用于治疗宫颈病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一般用于治疗面积较小的宫颈糜烂,以及较轻的炎性病变。用药方式主要是外治,如阴道用爱宝疗,其主要成分是聚甲酚磺醛,能选择性作用于坏死部位组织,使之凝结,易于排除。金芮伊等研究复方沙棘子油栓用于治疗宫颈HPV感染的患者[17],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沙棘籽油有抗菌消炎、促进糜烂面修复功效,能有效缓解宫颈糜烂引起的接触性出血、腰腹疼痛等症状。还有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剂,有广谱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各种局部用治疗阴道炎制剂,如双唑泰泡腾片、硝呋泰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达克宁栓等。②物理治疗:療效可靠,适用于各种宫颈糜烂,尤其中、重度宫颈糜烂及阴道镜检查满意的宫颈上皮内瘤变I、Ⅱ级病变的宫颈疾病。物理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各种物理手段使病变部位的组织凝固、坏死,然后逐渐脱落,之后被正常的组织增生替代,完成愈合过程。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包括微波疗法、C02激光疗法、高能聚焦超声疗法、冷冻疗法等。③物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一种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或不良反应较多,治疗周期长。物理及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这些弊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周玲等研究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联合射频治疗宫颈糜烂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18]。④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重症病例,采用药物和物理治疗的效果可能欠佳,此时一般可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高频电刀(LEEP刀)法,经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电波接触身体后,由组织本身阻抗吸收电波而瞬间产生高热来完成切割与电凝。
因此,结合宫颈病变病因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研究拟采用微波、壳聚糖及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综合治疗方法,选择门诊患者治疗宫颈病变,目前未见报道。观察治疗后阴道排液、阴道流血、宫颈糜烂愈合情况、HPV转阴率、阴道pH值及阴道清洁度等指标,并术后随访1年复发率情况。拟预期达到既治疗早期宫颈病变、消除HPV病毒感染,又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减少复发的目的。可减轻女性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对减少将来宫颈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内研究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关系提供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柳双燕,张礼捷,程德敏,等.生殖道HR-HPV感染率及宫颈糜烂患病率的年龄分布特点[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3):18-21.
[2] 杨萱,魏学功,孙秀明,等.妇女宫颈糜烂相关因素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2):152-154.
[3]王冰,张海柠,王武亮,等.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糜烂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649-5653.
[4]賀国丽.关于“宫颈糜烂”的认识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5):407.
[5]Gami N,Gandhi G,Batra S,et al.Role of visu-al inspection of cervix with acetic acid and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DNA test-ing in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production,Contracep-tion,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3,2(2):152-156.
[6]Teixeira JC,Derchain SF,Oliveira ERZ,et al.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in a Young Woman Vaccinated Against Hu-man Papillomavirus:The Screening Must BeContinued[J].J LOW Cenit Tract Dis,2014,18(2):50-54.
[7]庞辰珠.宫颈糜烂与宫颈CIN及宫颈癌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4979-4980.[8] Cillet E,Meys JF,Sutte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Cervical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J].PLOS,2012,10:1-10.
[9]陈虹,任慕兰.不同生理阶段女性阴道微生态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家健康,2014,5(8):1-2.
[10]谢幸.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1]王鹏程,宋静慧.宫颈病变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16(5):473-475.
[12]Harsha Sharma,Reshef Tal,Natalie A.Micro-biota and Pelvic Inflammator Disease[J].Semin Reprod Med,2014,32:43-49.
[13] Swanepoel PJ,Michelow P.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and associatedcervical infections in an HIV-positive popu-lation in Rural Mpumalanga,South Africa[J].Cytopathology,2013,24:264-271.
[14]文彩荷,荷莲芝.HPV感染与生殖道其他常见病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85-3988.
[15]崔丽阳,岳天孚.HR-HPV感染与其他女性生殖道感染因素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352-354.
[16]曾育英,钟继生.HPV感染者阴道细菌感染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27-28.
[17]金芮伊,宗珊,李魏,等.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宫颈HPV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460-461.
[18]周玲,刘正飞,周萍,等.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联合射频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