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荷
摘要: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一种鸭养殖场养殖的北京种鸭,2017年秋天雨季后的几个月来连续多次鸭群陆续出现产蛋率下降,厌食、精神不振,下痢、肛门周围羽毛沾有稀粪,后期腹部膨大下垂,瘫卧行走困难,逐渐衰竭等为特征的疾病。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鸭大肠杆菌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凯复胺极度敏感,经采取综合性措施,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关键词:鸭大肠杆菌病;败血症;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5-0033-01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鸭场的逐渐发展,鸭大肠杆菌病在各地发生日趋严重,死亡率明显上升,现已成为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病型的疾病的总称,该病的特征是病型众多,其中以雏鸭或小鸭的败血症和产蛋鸭的卵黄性腹膜炎危害最为严重,发病以春秋潮湿季节多见,鸭舍卫生条件差、舍内不通风、饲养管理不当等易诱发该病。临床上盲目用药,造成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致使该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给养鸭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例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7年9月13日,福利镇一种鸭场饲养的4 000多只种鸭从185日龄开始陆续发病,母鸭产蛋率迅速下降,所产蛋出现小蛋、粗壳蛋、无壳蛋、软壳蛋、薄壳蛋等;公鸭患病会出现阴茎肿大,部分外露,精液质量下降,病死率约5%。病鸭精神萎顿,厌食,排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沾着混有卵清或卵黄的恶臭稀粪;发病后期,病鸭腹部膨大下垂,逐渐衰竭而死。无菌采集病死鸭肝、脾、肾等脏器,送到县畜牧局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血清型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极度敏感的凯复胺治疗并采取综合性措施,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2 剖检变化
该病主要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患鸭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状的铜绿色;脾脏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质地变脆;卵巢出血;肺部淤血或水肿;全身浆膜呈急性渗出性炎症;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表面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膜有渗出性炎症,腹水为淡黄色;有些病例卵黄破裂,腹腔内混有卵黄物质,肠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坏死性炎症。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特征性剖检病变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病鸭排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有粪污,剖检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黏连,心包和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色等特征。
3.2 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将采集的病料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零散的单个或成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极着色更浓。
(2)细菌分离。取典型病例肝脏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上,经37 ℃恒温培养24 h,见有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的灰白或微黄色菌落,取典型菌落涂片做革兰氏染色,见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通过上述诊断可以确诊为鸭大肠杆菌病。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注意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则彻底更换;注意鸭群的温度及饲养密度,改善通风;地面潮湿的要除湿,勤于刮粪,以减少氨气含量;鸭舍及场内设备及用具要经常清洁和消毒;种鸭场要及时集蛋;平时以中草药保健为主,适当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也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益生菌类微生物产品(如鸭鹅养殖专业复合益生菌)或发酵饲料,或在垫料中添加特殊的微生物菌种(如加强型活力发酵床复合菌)等。
(2)科学合理地免疫接种。常用疫苗有大肠杆菌甲醛灭活苗和大肠杆菌灭活油乳剂苗两种,最好是用发病鸭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多价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一般4周龄时免疫一次,14周龄时再免疫一次,种鸭在产蛋前免疫一次。
4.2 治疗方法
(1)杆桨速治配合头孢,用量0.5 mL/kg体重,注射一次即可控制大群发病,特别严重的可以再注射一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肌注庆大毒素(2~3 mg/kg体重)、卡那霉素(10~15 mg/kg体重),3次/d,连用3~5 d,加味禽菌灵散按0.6 g/kg饲料混料饲喂,连用2~3 d;土霉素粉按60~250 mg/L混水饮用,连用5~7 d;恩诺沙星拌料或饮水,连用3~4 d。以上药物治疗效果較好,可交替使用。
(3)中药治疗。每1 000羽鸭,用板蓝根、甘草、白头翁、黄连各50 g,黄芩、黄连、黄柏各60 g,陈皮、车前草、茯苓各30 g,大黄80 g,水煎取汁10倍稀释饮水,每天2次,连服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