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8期)
近日,地产股集体暴跌。很多人认为有关棚改的一则消息是关键:棚改项目审批权收回至国开行总行。所谓“棚改”,是指为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城镇危旧住房改造工程。那么,棚改项目审批权的上交同房地产有何关系?是否真如市场传言,棚改货币化安置推高了三四线城市房价?
《中国经济周刊》刊发《“棚改”收紧,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大戏剧终?》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报道。三四线城市房价还有没有春天?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第27期(7月9日)
《“棚改”收紧,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大戏剧终?》
www.ceweekly.cn
小城市房价上涨是闹着玩吗?
@嘿天毅:一二线城市毕竟相对有优势,能吸引人口,但是一堆三四线、四五线的小城市房价都狂涨,又没什么支柱性产业,这不是闹着玩吗?
@铜板:一二线城市多人口流入,房子自己不住还能租。但在四五线的小县城,人口流出,没流出的也大部分在外打工,养老钱怕是都用来买房子了。
@Aaron:一个三线城市,收入没明显增长,过去两年房价的涨幅比以前10年加起来都多。看见房价涨,周围很多有点闲钱不是刚需的也都贷款买房投资,结果一还贷款没钱消费了。
@walk--:我们这四线小城市,房价每平方米一万二。其实棚户区改造确实惠民,可是只要一有地方拆迁,房价就会跟风涨一波。人均收入和高房价已经完全不成比例了,没有可靠的实业,光靠房地产来撑门面太危险了。整个城市都在谈论房价,感觉非常可怕。
@腔调视频:本来拆你一套旧房,经过几年棚改周期还你一套新房,并不会造成房价波动。但如果旧房还没拆掉就给你钱去市场上买新房,就会直接人为造成存量稀缺推高房价。
@少林释然方丈: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基本都是流出,即便是流入人口数量也支持不了那么大规模的涨幅,主要是拆迁给补偿,人们手里有钱了又买房,结果房价暴涨。
@天剑:棚户区改造,政府发给拆迁户的不是现金,是“房票”,拿房票可以去指定的若干家地产商那里换成房子,多不退少补,这个政策的出台确实是刺激了三四線城市房地产市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能改造的范围逐步减少,这个政策开始收缩是正常管控。
@王老师的哥们:全国大部分小城市一两年房价翻一倍,虽说货币化是主要原因,但某些房企也难逃其责,进了某个城市就不计成本地拿地。
@A老孟:高房价透支居民储蓄,影响居民消费,消费少了,工业产能过剩,这是恶性循环,看政府是否有决心啦。
@严跃进:棚改货币化带来的居民说支付能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变量,但此外也应该看到,这一轮上涨有一定的补涨因素,不能单纯地把房价上涨归咎于棚改。棚改本身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关键是背后的资金把控是否到位。
@割麦翁:这么说吧,任何地方的房价其实都掌握在银行手里,如果没有他们认可的授信单价,这地方的房价就不可能涨上去。而房价上涨的最大受益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而是银行;房价下跌的最大受害者也是银行。真要限制房价非理性上涨,还是要限制各家银行的授信单价,任他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如何作乱,它也涨不上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8期)
全民造星在2018年似乎流行起来,真人秀式节目的爆红不但让偶像行业进入2.0时代,也带来了品牌与流量的狂欢。据媒体估计,《创造101》整体粉丝公开集资达到4453万元,加上未公开数目以及各种私人集资,预计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
《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偶像经济火过世界杯?》一文,报道了偶像团体的井喷式增长。网友也对如今在中国火起来的全民Pick(选出)自己心仪偶像团体这件事充满热情。
有什么套路?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第27期(7月9日)
《偶像经济火过世界杯?》
www.ceweekly.cn
@Fido Lei:综艺节目如果没有“内幕”和“剧本”,那将无聊到无人问津。看真人秀就像看电影一样,都是虚构的艺术。
@文化纵横:《创造101》的火爆虽然带有一定跟风、营销的网络狂欢性质,但其背后暗含了深层的社会意义。出身、公司背景、个人素质高低不一,差异化明显的女团选拔,意味着其指向的目标群体也更为复杂。
@杆子88:这个时代,偶像已经成为一种商业经济载体,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青春面孔,流量小生,好像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就是:我要当明星,我要做偶像,不用努力读书也能成功。可能是时代所趋,偶像一词现在更趋向于一种娱乐产物,华丽包装,众人追捧,而且层出不穷,鱼龙混杂。
@你成熟吗:十几年前的超女快男的胜出者,如今已是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早期被人诟病吐词不清的周杰伦还在继续影响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小小年纪就出道的TFboys吸粉无数,粉丝陪着他们成长,填满了彼此的青春记忆,互相支撑着,互相成就着。
@田香凝:在如今这个社交平台直播的年代,“你我皆凡人”的地气显然更能贴近受众,明星们开始试图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己“真性情、有故事、有缺点并在不断成长”的人生,这可以加固与粉丝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养成系偶像风靡的主因。显然,新生代观众也更喜欢与偶像无距离感的连接和互动。
@老鹰眼真尖:当选秀节目一时的“风暴”过后,狂热的粉丝们可能会随之逐渐冷静下来,那么这些快速“催化成熟”的偶像们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要看他们有没有真正让粉丝们欣赏的能力了。
@大静静:长期站住脚很难,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新鲜的事物出现,所以只能趁着还在大热的阶段赶紧发展经济,不然饭凉了就不好吃了,只能丢掉。
中国发展本土偶像产业还差什么?
@金羊:相比于发展多年的日韩偶像产业,中国不仅缺乏原创和本土的造星模式,而且国内主打偶像培养的经纪公司近两年才陆续成立,练习生体制以及人才的积累与培养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偶像运营、销售也尚不成熟。
@马世聪:客观来说,国内没有成熟的机制,大家都在摸索。偶像的业务能力能不能支撑起现在这么高的曝光,用户有没有耐心?这是最大的风险。
@小亚:就国内目前的造星行业而言,无论是在从韩国取经、终止挂牌新三板、正在融资的乐华娱乐,还是王思聪的香蕉娱乐,偶像厂牌行业并没有一家真正成熟起来的公司,即便有些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和搭建,但事实上却都不足以称得上拥有成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