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浩,吴伟宁,张 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阜新 123000
随着我国采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超长工作面、大采深工作面的数量连年增多,在我国出现的底板水害问题也不断增加,问题也受到了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彭赐灯,2015)。在底板水害预测预报方面,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努力和研究,我国的底板水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武强教授应用脆弱性指数法和GIS系统等,提出了“三图双预测”方法(武强等,2000,2007),姜振泉教授和段宏飞等提出了带压开采底板突水的评判方法(段宏飞等,2011;段宏飞,2012,2014),王连国教授和孙建等对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建等,2011)。底板破坏是造成水害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对底板破坏深度的预测尤为重要。繆协兴教授、姜耀东教授和刘树才等对采动底板破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吕春峰等,2003;张平松等,2006;刘树才,2008;刘树才等,2009;姜耀东等,2011),施龙青教授和于晓鸽等对底板破坏深度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建立了多因素底板破坏深度计算模型(施龙青和韩进,2005;于小鸽等,2009;于小鸽,2011;施龙青等,2013),郭文兵等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底板破坏深度预计模型(郭文兵等,2003;鲁海峰和姚多喜,2014)。
以上专家学者在破坏带深度确定方法方面取得众多突破,但在确定底板破坏带深度的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提高底板破坏带的计算精度仍然是不断改进追求的一个方向。
分析工作面采后底板破坏和应力分布,一般可以应用断裂力学的分析方法,采后底板应力分布如图1所示。工作面的底板由于采动影响,使得应力重新分布,应力集中在煤壁两侧,使得煤壁处支承压力增大,在采空区形成一个应力降低区。图1中①区为主动主应力区,②区为过渡区,③区为被动应力区。由于支承压力影响而形成的破坏深度增加,在煤壁两侧的破坏深度要远大于工作中间位置,最大的破坏带深度一般都集中在过渡区内。
图1 底板应力分布及破坏范围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floor and broken range
当煤层倾角在0° — 30°时,开采后采场形成如图2所示的力学模型,在煤壁处形成应力集聚,由于煤层倾角的存在,应力场的分布与水平工作面应力场有很大的区别,倾斜工作面上部和下部的应力场也存在着差别。
图2 煤层倾角不为0°时底板受力模型Fig.2 Mechanical model of floor in inclined coal seam
采用westergard应力函数对工作面采后的应力场进行分析,应力场函数为:
通过式(1)可以求得倾斜上方处应力函数σ1和倾斜下方处的应力函数σ2:
对式(2)进行求解,得到倾斜上下位置应力场边缘函数:
式中:γ为岩体平均容重,单位kN ∙ m−3;H为采深,单位m;L为工作面斜长,单位m;h为破坏带深度,单位m。
根据mohr-coucomb破坏准则,在平面应力状态下σ1,2= σc(σc为岩体抗压强度)时底板破坏。可得到倾斜下方边缘破坏深度和倾斜上方边缘破坏深度: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破坏带深度与岩体容重、采深、工作面斜长成正比,与岩体抗拉强度成反比。为分析煤层倾角对断裂带深度的影响,假设为定值1时,煤层倾角对断裂带深度的影响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煤层倾角的变化范围是0° — 30°时,倾斜上方的破坏带深度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倾斜下方的破坏带深度随倾角增大而增大。当工作面为水平工作面时上方和下方的破坏带深度相同,当为倾斜工作面时倾斜下方的破坏带深度要大于倾斜上方的破坏带深度,而且倾角越大现象越明显。
图3 破坏带深度与煤层倾角变化曲线Fig.3 Varying curve of depth of failing zone vs dip angle of coal seam
倾斜工作面的上下位置虽然存在着标高差,但由于埋深比标高差要大得多,而且地表标高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视倾斜工作面上下位置的原岩应力相等。收集全国范围内的突水点与煤层倾角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突水点时只选择由于底板破坏造成的突水案例进行分析。由于工作面的长度不同,按照突水点“比例位置”进行分析,0为倾斜工作面的最下部,1为倾斜工作面的最上部,0 — 0.3视为工作面下部,0.3 — 0.7视为工作面中部,0.7 — 1.0视为工作面上部,分析数据整理列于图4,横坐标为突水点的位置,纵坐标为煤层倾角。从图中可以看出突水事故的突水点位置72%集中在工作面的下部,而且当煤层倾角大于10°小于30°时突水事故的突水点位置79%集中在下部,说明下部破坏带深度较大,倾角变大对破坏带深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收集全国各矿区的43组破坏带深度与煤层倾角的统计数据,其中测得的破坏带最大深度都是在倾斜工作的下方。破坏带深度随着煤层倾角的变化关系,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煤层倾角的变化范围是0° — 30°时随着煤层倾角的变大,破坏带的深度呈现递增的规律。
图4 突水点位置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water inrush point
图5 实测数据煤层倾角对破坏带深度影响曲线Fig.5 Influence curve of measured dip angle of coal bed on depth of broken zone
收集破坏深度实测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挑选,选择的数据都是无断层影响、无原生裂隙影响和无重复采动等影响。破坏带深度都是工作面测量的最大值,并且测量到的最大值位置都是位于倾斜工作面的下方。整理《三下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中记载的国内矿井破坏带深度及地质采矿煤岩参数统计数据,共10组样本数据,见表1。
用式(4)计算的误差平均值为1.20 m,从表2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最大误差为2.49 m,最小误差为0.01 m,说明式(4)的计算精度较高,符合工程应用的要求。
表1 样本数据影响参数与破坏带深度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sampled data affected parameter and depth of broken zone
表2 公式计算误差对比Tab.2 Error comparison of formula
(1)通过分析我国各个矿区的突水点位置的统计数据,得出突水点多集中在倾斜工作面的下部位置,而且煤层倾角越大,突水点位置集中在下部的概率越大,说明了底板破坏带的深度受到了煤层倾角的影响;
(2)分析收集的煤层倾角与破坏带深度的数据,得出当煤层倾角在0° — 30°时,破坏带深度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3)通过力学模型推得,建立了当工作面倾角在0° — 30°时倾斜工作面上方和下方的破坏带深度计算公式,当煤层倾角逐渐增大下方的破坏带深度变大,上方破坏带深度变小,下方破坏带深度大于上方的破坏带深度。并进行实测数据的检验,得出该公式的计算精度较高,符合现场应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