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及其在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一)

2018-07-19 03:12王玉堂
中国水产 2018年7期
关键词:出血病弧菌草鱼

文/王玉堂

在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采用各种化学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由于不规范使用各种化学药物,甚至违禁用药而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和使用疫苗来预防重大水生动物疾病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疫苗在提高动物体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应激的能力,且符合不污染环境、水产食品无药物残留的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水产品的需求,同时保护养殖环境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水产用疫苗的研制。

在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治过程中,主要有药物防治、生态预防和免疫预防三种形式,从确保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角度考虑,免疫预防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鱼用疫苗能有效控制继发、并发感染以及恶性传染病。由于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是水,水体中多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并存,一旦水生动物发病,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和并发感染,再叠加恶性传染性病,给防治带来较大困难。使用双联疫苗,如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对于控制这类疾病具有较好效果。(2)鱼用疫苗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鱼体免疫功能下降。由于长期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多,鱼类免疫力下降,而鱼用疫苗能从源头上切断传染,避免上述问题出现。(3)鱼用疫苗对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控制效果较好。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湖泊养殖、河沟养殖、水库养殖、网箱养殖等大水面养殖发展迅速,这类养殖模式一旦发病,传染快、传播广,难以切断病源和传染途径,传统防治方法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使用疫苗则效果显著。(4)鱼用疫苗符合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要求和发展趋势。

为使广大水产养殖者和相关科技人员了解国内外渔用疫苗的相关研究的产业进展,现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吴淑勤同志整理的“关于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用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情况”一文为基础,汇集各位专家学者对水产疫苗领域的研究报道,整理出此文,供大家参考。

一、国内外水产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一)水产疫苗的作用与地位

在人们对水产品安全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采用各种化学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疫苗在提高动物体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应激的能力,且符合不污染环境、水产食品无药物残留的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水产品的需求,同时保护养殖环境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水产用疫苗的研制。

(二)国内外商品化水产疫苗的发展现状

1.国外商品化渔用疫苗

Duff于1942年,首次将灭活的鲑鱼产气单胞菌口服免疫应用于硬头鳟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鱼用商业化的疫苗,从而开创了鱼用疫苗的新纪元。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鲑鱼工业化养殖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传染性病毒促进了欧美各国积极开展鱼用疫苗的研制,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1976年,美国疫苗有限公司获准生产商业性鱼用疫苗。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一些国家或地区准发许可证的疫苗有33种(见表1)。欧洲是使用疫苗较早的地区,有疫苗9种,

其中挪威最多有5种;北美也是鱼类疫苗研究、开发先进地区,多种疫苗已广泛应用,美国上市的有9种,加拿大有8种;智利近年的疫苗发展较快,已有7种疫苗获得许可证;获得疫苗许可证的还有日本(4种)、中国(2种)、澳大利亚(1种)等。

表1 一些国家或地区水产疫苗获得许可证的情况(2003年)

表2 全球已注册水产用病毒疫苗

表3 一些国家或地区急需发展的水产疫苗(1999年)

图1 挪威抗生素使用情况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仍然有多种水产疫苗急需研究,据1999年的不完全统计有18种(见表2),其中大部分疫苗未实现商品化。在海水鱼类疫苗方面美国起步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开发出世界首例商业化的鲑鱼弧菌病和红嘴病灭活疫苗,至2012年,全球已有140多种疫苗获得商业生产许可证,国外海水鱼类疫苗应用已非常成熟。

商品化的疫苗在鱼类病害的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抗菌素等化学药物在养殖鱼类上的使用量。目前,国际上已经商品化的渔用细菌疫苗主要有弧菌苗、鲁氏耶尔森(ERM)苗、疖疮病疫苗、冷水性弧菌病苗等。国外商用病毒疫苗主要有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P)、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等疫苗,但病毒疫苗保护率相对较低。近年来鱼类疫苗有了新的发展,在挪威已经有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的遗传工程疫苗(IPN病毒结构蛋白的PV2部分)的商品化生产,美国成功研制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基因工程疫苗,日本虹彩病毒特效疫苗、英国的红嘴病口服疫苗等均已上市。

Animal Pharm公司在1998年的市场调查表明,全球主要水产用疫苗市场销售额由1986年的100万美元上升为1988年的1200万美元和1998年的4800万美元,近年来水产用疫苗年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0%左右,为最具潜力的动物医药产业之一。全球最早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养殖的挪威居世界水产疫苗开发领先地位。1987年挪威鲑、鳟养殖产量5.5万吨,使用抗菌素48.5吨;而到1994年,由于水产疫苗的开发应用,鲑、鳟养殖产量达24.9万吨,仅使用抗菌素1.4吨(见图1)。挪威的养殖业基本上达到了健康养殖,此种进步主要归功水产用疫苗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2.我水产用疫苗的研究进展

我国水产疫苗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针对“四大家鱼”中的草鱼出血病,早期研究的草鱼出血病土法疫苗(组织浆疫苗)对该病控制有一定的效果,从此开始了我国鱼用疫苗研究历史。这种疫苗延用至今,并于2011年3月获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许可[兽药生字(2011)190986021]。80年代,由浙江淡水研究所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所、中国水科院珠江所等单位联合攻关,成功获取了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人工敏感细胞和细胞疫苗。其后,中国水科院珠江所继续开发出更具高效保护作用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目前该疫苗进入了区域性试验。到2015年底为止,我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产品仅有5种(另有2种进口渔用疫苗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上应用,即:鱼虹彩病毒来活疫苗、鰤鱼格氏乳球菌来活疫苗(BY1株)),分别为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和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来活疫苗,但这些疫苗产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产业化应用。

2011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的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11)190986013],这是国内第一个水产细菌性疫苗生产获批准文号,也是继草鱼出血病活疫苗获得批文后第二个水产疫苗生产批文,该产品的生产批文的获得,为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嗜好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出血性败血症。此病能感染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如草鱼、鲢、鳙、鲤、鲫、鳜、青鱼、罗非鱼、鳗鲡、白鲫、黄鳝等,还可以感染节肢类、贝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已成为引人注瞩目的一种人、兽、鱼共患菌。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大多数水产养殖地区都发生和流行过嗜水气单胞菌出血性败血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淡水、污水、淤泥和土壤中,流行范围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发病严重的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症病死率可高达95%以上。目前主要通过种类抗菌药物防治,随着病原耐药性、抗药性的逐年上升,药物防治效果呈逐年下降趋势,采用疫苗防控该类疾病已成为产业急需。据了解,该疫苗除了注射接种外,还可以浸泡接种。浸泡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鱼苗、鱼种等规模化使用,将该疫苗稀释100倍,每1升疫苗原液可浸泡鱼种100kg,浸泡15分钟,同时用增氧机增氧,即可达到实验效果。目前从各地的使用情况看,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添加佐剂或其它简易操作的浸泡手段,效果提升很大。但应注意,使用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时,疫苗菌株与所要预防疾病致病菌一致,不能使用变异菌株所制备的疫苗,否则不但达不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还会增加养殖成本,甚至会扩大疫区。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针对鱼用疫苗27种病原的相关研究,涉及10种病毒类病原。病毒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侵染动物体后在宿主内复制,抗生素对其作用小等特点,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一旦暴发病毒病,将会引起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因此,开发病毒类鱼用疫苗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出血病弧菌草鱼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见证!草鱼再次崛起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防治
草鱼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易捕鲤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如何有效防控对虾养殖中的弧菌病
某市致病性弧菌及肠毒素的检测分析
屋檐下的小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