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2018-07-19 03:12岳冬冬王鲁民
中国水产 2018年7期
关键词:养殖业水产品水产

文/岳冬冬 王鲁民

绿色发展是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笔者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分析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内涵,并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与绿色水产品进行对比讨论,指出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点路径,提出了有关绿色发展推进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水产养殖业在满足我国水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因发展基础薄弱,1949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仅为44.79万吨,难以保障水产品消费需求,“吃鱼难”成为突出问题之一。为缓解水产品产量供给不足,1985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极大推动了水产养殖业发展。1986年水产养殖产量为445.23万吨, 2009年达到3621.69万吨,占当年水产品总产量比重超过70%,2016年养殖产量达到5142.39万吨。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需求也由“吃鱼难”转变为“吃好鱼”。水产养殖业在不断满足水产品供给的同时,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环境、资源也造成了影响。其中下杂鱼投喂引起了环境污染问题。有研究表明下杂鱼和其他饲料在不能完全被消耗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养殖水体的环境污染。为预防或防治病害,非规范性使用药物,造成药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三鱼两药”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水产养殖业发展原则也应随即进行改变。过去注重数量产出忽视资源环境消耗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2016年5月,原农业部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优先”为发展原则,对“优化养殖空间布局、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进行了方向性指导,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与绿色水产品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未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指导原则。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健康优质水产品需求渐旺的背景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结构与布局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

(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以人、水产养殖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为目标取向,通过制定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规划、标准,创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技术、体制机制等内容,实现水产养殖环境友好、技术高效、产品安全、渔民增收、消费者满意的全过程绿色发展新机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减少养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又能生产出质量安全水产品的科学理念。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点在于把握养殖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必须等于或大于自然资本的损耗的基本法则,从而对于满足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保持水土环境、提升水产养殖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水产品

绿色水产品的概念是从绿色食品衍生而来,根据绿色食品的定义,绿色水产品是指从良好的渔业水域环境中产出,并按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或加工,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水产品。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绿色水产品总数为679个,其中水产品(包括养殖和捕捞)516个,水产加工品163个。

(三)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与绿色水产品的关系

绿色水产品包含了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两部分,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产品仅涉及绿色水产品中养殖水产品部分,从这一角度而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与绿色水产品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在内容上有所区别。

绿色水产品的生产对水域环境、种质与培育条件以及养殖过程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但具有被动适应或满足标准的特征。相比而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则是主动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以减少自然系统的损耗,甚至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和增加自然系统服务价值为目的,实现自然系统和养殖活动的互洽,达到整个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思路和愿景

图1 绿色水产品生产流程控制结构

水产养殖产量已占我国水产品年产量七成以上,水产品市场供给保障充足。但是渔业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水产品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自然资源与养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基础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处理好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产养殖活动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矛盾,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先民的“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智慧实践,不仅丰富了食物供给,同时还融合了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了文化效应。因此,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持久地贯穿于水产养殖活动的各个方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文化和谐共生优势,并逐步转化为水产养殖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

(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愿景

2016年12月,原农业部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目标之一,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渔业生态系统价值。可见,绿色发展理念已经纳入到全国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渔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1.环境保护优先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紧紧围绕“两山论”理念,创新水产养殖业发展思路,促进水体、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使用,实现水产养殖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确保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2.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质量安全水产品的需求表现更为强烈,通过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从养殖水体、土壤环境、种质、过程等全程实施绿色发展理念,让生产绿色水产品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3.养殖渔民收入增长得到进一步绿色保障。养殖渔民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水产品质量和价格;二是水产养殖业生态价值功能的深化和拓展。实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产品品质提升,必然带动价格提高,养殖渔民收入就会有保障,同时,养殖活动过程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理念,让单纯的养殖渔业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灵动和有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休闲旅游的亮点,这才是渔业增值增效的绿色保障。

三、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点路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作出了重要指示,指出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水产养殖应结合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等优化升级方向,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一)制度建设统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绿色发展的系列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内容全面系统,并且这一理念已经纳入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范畴,工业、农业等领域开始着手实施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相关理念阐释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GDP数字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全部,人文、资源、环境指标将备受关注;二是绿色发展需要系统论作为支撑,构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水产养殖满足绿色发展的上述两层含义,亟需从制度建设层面实现统筹,通过制定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规划,系统梳理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和路径等内容,并以此为发展蓝本,统筹各级行政区域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点面突破相结合,最终达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常态化。

(二)科技创新支撑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水产养殖产量规模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要在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质量和品质提升,科技创新是关键性手段。围绕优质水产品是“养出来”的目标,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源低效投入增长换效益的发展模式,着力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和科技贡献率水平,实现利用科学、高效、低碳技术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从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发展、饲料研发、疫病防控、养殖模式与技术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构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立体支撑体系。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水产养殖产出效率,间接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损耗,就是绿色发展的一种形态,唯有科技创新能够持续支撑这种形态。

(三)政策创设保障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水产养殖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面临着政府管理者、养殖生产者、科研人员等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模式转变短期内带来的产量降低、收入效益波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管理者的“政绩”、养殖生产者的“效益”以及科研人员的“业绩”。为保障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顺利持续转型,应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为契机,有必要通过金融、经济等政策创设,落实好“国内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措施规定,在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补贴、良种补贴等方面探索有效支持政策,缓解不同主体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障碍。

(四)机制优化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加强养殖区域、水体排放指标监测,逐步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地方政府在推动和实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方面的主体责任。积极培育水产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将绿色发展作为示范家庭养殖场、渔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水产养殖过程涉及海洋、水利、国土资源和农业等部门,应建立多部门协调议事机制,在解决养殖水质、土壤条件、养殖水体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时,共同协商,共同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养殖水体容量、环境等进行评估,按照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科学控制水产养殖规模,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期重数量产出的水产养殖传统模式,其发展面临着人力资源成本、物料投入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趋势明显和结构性过剩问题不断加剧的困境,唯有绿色发展是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完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考核体系

为确保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2017年4月,原农业部与11个沿海省(区、市)签订包括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等内容的责任书,要求到2020年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沿海省份按照一定规则逐步压减产量。在“产量决定GDP”的情况下,防止近海因捕捞产量下降以养殖产量弥补的恶性循环发生,应建立科学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考核体系。首先从源头上解决“产量决定论”的渔业发展考核思路;其次,水产养殖产量是渔业总产量的大头,考核办法应侧重于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与结构优化,并提高相应的分值,鼓励地方政府大力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对水产养殖业的考核应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核算养殖活动创造价值和对自然资本的损耗,从而判断不同区域、水域、养殖方式等绿色发展情况,对于水产养殖活动创造价值小于自然资本损耗的地方政府、养殖生产主体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建立碳汇补偿机制

水产养殖活动具有一定的碳汇功能,尤其是贝类养殖、藻类养殖以及滤食性鱼类养殖等活动,能够固定一定的二氧化碳,同时部分养殖活动还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碳减排功能,例如稻田养鱼模式,由于鱼类活动而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运行模式,探索建立渔业碳汇基金管理委员会,参考国际国内森林碳汇、草地碳汇等相关补偿标准,制定水产养殖碳汇补偿机制和具体的补偿标准,针对水产养殖活动具有碳汇或碳减排功能的模式、水域等,根据具体养殖活动产生的碳汇量、碳减排量,给予地方政府、养殖主体相应的补偿,进而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模式的激励机制。

(三)加大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支持力度

水产养殖业承载着满足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出口创汇、提高竞争力等多重功能,同时养殖活动与水资源、土壤等生态资本具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应加强对水产养殖活动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技术体系,从水产养殖种业、养殖模式和技术、养殖水体改良、疫病防治技术措施等领域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保障技术供给满足绿色发展需求;通过养殖设备设施提升专项,鼓励淘汰、更新或创新现代化养殖设备设施,加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条件基础建设;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家庭养殖户规模水平,提高工厂化、移动养殖平台等发展水平,建立与规模化生产经营相配套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服务体系。

(四)鼓励水产养殖水域“休渔”

随着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提高,按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总要求,水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仍有赖于水产养殖发展。保障水产养殖业发展所需水域面积是发展基础,“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应借鉴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水产养殖基本水域面积制度,确保水产养殖发展有足够的水域面积条件;建立水产养殖“休渔”制度,固定水域长期超负荷的养殖活动开发,极易引发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出现富营养或其他污染问题,建议借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在不影响水产品供给的情况下,按照不同水域、养殖模式和品种等特点,科学设立水产养殖水域“休渔”制度,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长久水域安全保障。

(五)推进绿色水产品发展规模

发展绿色水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比我国种植业领域绿色食品数量,绿色水产品的数量仍偏少,注册批准产量仅约22万吨,这与我国水产品产量规模没有形成数量相称的对等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产养殖业重数量而轻质量的产业发展瓶颈。建议在“十三五”甚至更长远时期,贯彻落实《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大力提高绿色水产品认证数量和产量规模,特别是通过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从而积极带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养殖业水产品水产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2020年小龙虾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