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告诉你考古挖啥呢

2018-07-19 08:44悠悠
莫愁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文博考古学家考古

文 /悠悠

“考古并不高冷,你也可以参与其中。”

严格意义上讲,公共考古学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然而,公共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长期以来一直被少数考古学家、学者垄断的考古学开始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并开始由人类对“过去”的研究转向“过去”与“现代”连接。在国内的这个领域中,青年学子奚牧凉一直在探索,他想将这个学科真正地推向公众。

理科生的“非理性”选择

高中时期,奚牧凉学的是理科,因为从小喜欢读历史书籍,他是理科班的历史课代表。高二最后一堂历史课,老师给大家讲中国的未来,讲着讲着,老师哽咽了,说:“若干年以后,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被写进历史,又有多少事会被这个社会记住?所谓历史,就是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而我们,则负责将这些痕迹刻进脑海里。”

老师的话让奚牧凉觉得,历史就在不远处,它关注着人们生活的当下,也揭示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2010年,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奚牧凉因成绩优异,被校长推荐进了北京大学。出于对人类历史与生命规律的热爱,填报志愿时,奚牧凉选择了考古文博学院。

这样的选择让奚牧凉的同学很是不解,同学忍不住问他:“校长推荐你去北大,你不挑个热门专业,居然去学考古?”父母也对他填报的志愿很不满意,提醒他:“学考古专业,将来就业的渠道很窄,不是长年在野外跑,就是蹲在博物馆面对一些盆盆罐罐,你可要想清楚啊!”但他还是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所学专业中。

大三那年,学校派奚牧凉跟随考古队去山东章丘的村子,发掘一个汉代古城遗址,他在乡下一待就是四个月。

为了挖探方便,他们在古城入口处竖了一块牌子:考古重地,禁止入内。但这更激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每天都有骑着摩托车经过的村民,探头探脑地往里张望,问工作人员:“你们挖啥呢?”“挖啥呢”这三个字,成了考古队员们在野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那次,考古队挖出了许多在村民看来像垃圾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考古学家眼中,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物。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被用于实践,这次野外挖掘让奚牧凉对考古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奚牧凉感慨地说:“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存在,只要不彻底被毁掉,就需要一批人去保护它。我们就是对这些东西负责的一批人。”

我来告诉你挖啥呢

野外考古经历给奚牧凉带来了一些无奈,总有熟人见了他就问:考古是不是盗墓?挖出的金银珠宝多不多?挖出来的东西都要上交吗?甚至,还有人问他有没有遇到过灵异事件。

奚牧凉一遍遍地跟大家解释,盗墓与考古完全不同,盗墓是为了求钱财,而考古是为了保护历史,挖出的实物是为了研究历史提供物证的。

奚牧凉

解释的次数多了,奚牧凉就想,如果能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告诉大家考古的事情,大家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疑问了吧。

2014年,奚牧凉被保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公众考古。这个学术领域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先出现在美国,在国内属于刚刚起步阶段。

怎么拉近大家与考古的距离呢?随着调查的深入,奚牧凉越来越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向公众展示自己的所学所知。

一天,奚牧凉看到一则新闻:ISIS占领了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后,大肆破坏文物,一位82岁的考古学家因为拒绝透露文物的保存地点,被斩首示众。这则报道让奚牧凉愤怒不已。强烈的责任感让他觉得,既然行业外的人都在关注文博,行业内的人更应该发声,为保护文物尽一份力。

于是,奚牧凉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挖啥呢”,连夜发出了第一篇文章《考古学家被斩首——战火所能与不能摧毁的》。文章发出去以后,夜已经很深了,奚牧凉没有回家,窝在办公室的沙发里辗转反侧,一方面他对文物保护的现状忧虑担心,一方面又对文章能否引起人们关注心里没底,漆黑的夜让他的内心也漆黑一片。

迷迷糊糊中天亮了,奚牧凉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进入公众号后台,他惊喜地发现,这篇文章当天居然有超过4000的阅读量,收到了近百个点赞。奚牧凉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轻声哼起歌来。看来,在微信公众号上,用图文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以通俗的方式展示高冷的话题,这条路子是对的。

交流的平台搭起来了,如何更新成为他要面临的难题。写得太专业,吸引的读者群范围窄;文风太嘻哈,又不符合考古的严谨与厚重。没有平台实操经验的他,只好一边发文章,一边琢磨公众的关注角度。于是,就有了接地气的《排6小时队看〈清明上河图〉也是然并卵》《盗墓一时爽,会被判几年?》,有了《中国最早女英雄妇好:始信英雄亦有雌》的八卦,有了考古文博人的爱情故事,有了对夏鼐这样的“旷世考古学家”的介绍,有了对《上交文物,除了追思会还应得到啥?》的反思和追问。

2016年9月,奚牧凉的父母回了趟山西老家。母亲以游客的视角,写了一篇《一对普通夫妇所见的,山西古建现状二三事》,记述了平顺县龙门寺、潞城市原起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新绛县绛州大堂等古建筑。这篇文章成为“挖啥呢”《公众来信》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在奚牧凉看来:“公众考古传播的主体理应包括公众。”正如他在平台开栏时所说:“公众与考古行业你来我往的交流与分享,才是真正的公众考古。”

让考古走近公众

早在奚牧凉之前,很多文博专家就通过开讲座、办展览的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这两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更是频频登上头条话题,相关纪录片和电影受热捧,三年前海昏侯墓发掘直播引发全国热议,人们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和对于人类文明过往的求知欲,让考古界呈现着“文物活起来”的热闹场面。文博考古不再是专业考古人员的事情,考古工作开始走出象牙塔,走近普通百姓。

奚牧凉被越来越多非文博界的人们认识。2016年,他获得了第五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挖啥呢”获得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众考古奖金镈奖提名。2017年,奚牧凉获第九届“薪火相传”活动个人奖,颁奖词是:“没有一个专业术语,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奚牧凉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了一种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

如今,奚牧凉已经进入《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部门工作。他笑着说:“我进入媒体界,再把媒体经验带回考古界,这是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线。”奚牧凉希望通过新颖的手段,为考古行业带来一些思考,让“挖啥呢”不仅仅是门里门外的一问一答,也不仅仅限于考古界,在忙碌的工作中,时不时盘点一下自己,“挖啥呢”也很有必要。

猜你喜欢
文博考古学家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考古”测一测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考古学家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基于太仓文博资源的地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