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的信息时代里,二维码在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翻轉课堂以其颠覆传统教学的方式,改变着教学的各要素 。本文简述了二维码的功能和特点,通过寻找二维码与几何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将二维码运用于数学翻转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几何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二维码 几何数学 翻转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O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58-02
1.问题的提出
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师上课来完成,学生通过课下作业、实践来完成知识的内化[1],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随着凸显出来。几何知识较抽象,需借助网络工具进行观察,而教学网络平台、硬件设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资源不能课上浏览,导致网络教学不能很好的与课堂相融合。二维码能为学生快速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方便,在几何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下获取学习资源,拓宽视野,课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将结合几何数学特点,运用二维码的功能,探究二维码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2.二维码在几何数学翻转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二维码
二维码信息容量大,而且编码范围广,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编码,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以免费生成二维码[2]。日常生活中的支付交易都已采用扫码支付来提高效率,将二维码运用到教学中,也将提高教学效率。
2.2 二维码在翻转课堂中应用的环境条件
根据人的视觉化原则,知识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更容易被理解和受到青睐。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重组教学顺序,转变课堂角色,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融合起来[3]。 学生课下通过老师发布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间互动的场所,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解决问题。将二维码运用到翻转课堂中,仅需要教师课下将相关几何数学资料搜集好,一键生成二维码,发送给学生自主扫码,随时学习,碎片化学习。
2.3几何数学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几何数学需要学习者缜密的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几何知识时,立体图形的旋转、平移、切割补合等任意变换,能用动态的图形演示出来,能够清楚的看到图形的变化过程,这是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先下载好视频和图片拷贝到教室里的计算机上,占了大量的内存,学生也只能课上观察,想要仔细琢磨,还需要下载和拷贝。如果教师把视频的二维码放到大屏上,学生扫码后可以在线观看,保存二维码后,无需下载也能多次学习。
3.二维码在几何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3.1课前
教师课前需要搜集、整理好几何数学知识点,PPT课件、图片、音频等准备好,将预习的流程“放进”二维码里面,教师不用花时间进行强调说明,学生也能清楚的了解。以草料二维码为例,用里面的文本就可以一键生成,额外需要视频进行补充扩展的,找到其视频链接,用网址就可以生成二维码了。这就把课前需要学习的知识打包以二维码的形式发送,避免了复制、打开诸多长链接,也易于保存,内容需要变更时,可快速的修改。
3.2课中
在翻转课堂上,对同一道几何题多种解法,进行分组讨论。如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些小组将梯形“切割”,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相加求得梯形的面积。而有些小组则进行“补合”,将梯形补合成一个三角形,计算出大小两个三角形面积,求它们面积之差,从而求出梯形面积。也有小组进行不同的“补合”。将梯形补成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些小组分别将思路、步骤、结论等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利用信息技术,将解题过程录制下来,生成各自的二维码,小组间可互相扫码,进行交流和分析,调动起全班积极性,把各组二维码放到投影幕上,教师对各方法进行可行性评价,增强师生互动。
3.3课后
对于所学的知识,教师一般采取布置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巩固和提高。传统的发放纸质试卷,时间一久,可能会造成试卷丢失,也不利于节约和环保。教师课后只需要将电子试卷生成二维码,发给学生做练习。课后的补充资料也可以整理后生成一个二维码,学生只需要保存一张二维码图片,就可以多次进行阅读和查找。如果教室安装有录播设备,将课堂视频生成二维码,课下还可以进行巩固复习。
4.总结
教育要紧跟技术的步伐,通过先进技术优化教学,结合几何数学知识的特点,将二维码用运用翻转课堂中,不仅方便简洁,实现碎片化学习,而且能够让几何数学更直观、清晰,符合时代的趋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优化了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芳、陈妙娟.翻转课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6(2)111.
[2]王青青,张新明.二维码在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3):85.
[3]曾清清、张麦侠.翻转课堂在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4):426-428.
作者简介:
蒲菲(1992.5-),女,汉族,四川眉山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