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欣赏京剧《陈廷敬》、综合学术演出《戏韵画意》、音乐剧《春之觉醒》、彝族古剧《撮泰吉》和宿州梆子《风涌大运河》五部剧目的舞美设计。
【关键词】 李威;舞美设计;《陈廷敬》;《戏韵画意》;《春之觉醒》;《撮泰吉》;《风涌大运河》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科研与研究生处主任。兼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历史与理論委员会主任。
主要舞台设计作品有:彝族古剧《撮泰吉》,京剧《陈廷敬》《汉苏武》《满江红》《晋德裕》《宝莲灯》《典妻》《哪吒》《悲惨世界》《杜十娘》《天马歌>,京剧藏剧《文成公主》,晋剧《刘胡兰》《天地节》《丁果仙>,山西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豫剧《全家福》《千古英风》《红颜钦差》,河南越调《花开、花落、花香》《张伯驹>《尽瘁岐山》,秦腔《劈山救母》《天下太平鼓》,绍剧《生命的飞翔》,黔剧《大学生村官》, 《庆祝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晚会》等。
舞台设计作品多次获奖。曾入选( WSD) 2017世界舞台设计展(台北)(彝族古剧《撮泰吉》);获文华舞台设计奖(1997年晋剧《丁果仙》);两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京剧藏戏《文成公主》、2009年京剧《晋德裕》);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舞台设计奖(2004年京剧《天马歌》);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一等奖(2008年京剧《宝莲灯》);文化部国家级院团展演优秀舞台设计奖(2010年京剧《满江红》);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一等奖(2011年京剧《汉苏武》);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2013年晋剧《刘胡兰》);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京剧“杜十娘》)。
2012年获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0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自由的戏曲舞台》,主编《戏曲舞美教育研究》《国际舞美教育交流论文集》《国际服装化装教育论坛论文集》等学术著作。
几何造型的表现力
李威:舞台空间中的几何形状是最强烈并具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京剧《陈廷敬》舞台设计主要是运用几何造型手法,隐喻性地表现戏剧主要角色陈廷敬的坚强性格。
陈廷敬是清代著名的官员和学者,曾任文渊阁大学士,主编过《康熙字典》等重要典籍。京剧《陈廷敬》讲述的是陈廷敬与当时朝廷官府中的贪腐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以红色的长方形结构为舞台设计主要造型,表现陈廷敬的家。这个造型提炼于清代四合院的长方形外轮廓,犹如坚固的城门一般,象征陈廷敬不向贪腐势力低头的性格。红色方框后面天幕是由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文字围合构成的一个白色矩形虚空间,这个矩形虚空间斜置,象征清代中期贪腐势力横行的社会环境。舞台设计由红、白、黑三种色彩组成。
这个红色方框在第三场戏剧矛盾高潮时,又变化为戏剧中的主要唱词:“修德立志先守廉,清贫耐得始做官”。将戏剧文学主题凝练在视觉氛围之中。戏剧的尾声,用红色线条在天幕上表现陈廷敬的家乡山西皇城相府,形象地寓意陈廷敬坚强的精神动力。
京剧《陈廷敬》
舞美设计:李威
灯光设计:马路
服装设计:彭丁煌
导演:冉常建
山西省京剧院创排
2014年7月,于太原市工人文化宫首演
综合学术演出《戏韵画意》
导演:李永志
舞美总设计:李威
灯光总设计:马路
服装总设计:彭丁煌
2016年6月,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首演
无剧本的戏曲
李威:2016年6月,学术演出《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在中国戏曲学院首演,这是一次没有剧本、没有唱段的探索性戏曲学术演出。演出以舞台美术的视角将不同历史时代的戏曲文物活化在镜框式舞台上,表现丰富多变的舞台画面,试图用连续变化的视觉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戏曲艺术的自由性精神。
《戏韵画意》舞台设计对我是一次挑战,我努力以更加宽阔的视角关注戏曲舞台美术历史,寻找戏曲自由精神的轨迹。演出分为远古起始篇、汉唐发展篇、宋元融合篇、明清鼎盛篇等四个篇章,试图回到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传统的最远端,从演员身体内蕴含的戏剧力量开始,创造流动的视觉形象与精神体量相当的演出空间,舍弃情节和演唱,强化音乐、表演和舞蹈因素。
在舞美构思阶段我以草图绘画的方式记录一些历史符号、灵感的线条或者造型的变体,在大量的草图中寻找视觉的逻辑性。流动的戏曲舞美博物馆是这次创作的核心视觉概念,这个概念统领整个舞台设计。把镜框式舞台表现为一个活动的空间系列,将大跨度、风格迥异的视觉符号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在舞台中,流动变化,观众就像浏览博物馆,多角度的感受戏曲舞台美术的传统视觉美和形象张力。
序幕和尾声安排在相同的情境中:博物馆内。序幕由布景迁换组成,在音乐中,明清戏楼、宋元勾栏、汉唐百戏、远古歌舞的布景逐一展现,以逆向的时间顺序引领观众来到远古戏剧的情景,勾勒出戏曲舞台美术灿烂绮丽的演化轨迹。尾声回到序幕的戏曲舞美博物馆,寓意浓郁的中国戏曲文化底蕴成为现代舞台美术内在的精神动力。
远古起始篇将野性的傩展现在一条地平线以下,随着灯光的渐渐加强,地平线以下形成了空旷的空间。表现《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的“先蜡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方相氏,掌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在空旷的空间中,傩的激情节奏揭开了演出的篇章。
汉唐发展篇选择了汉唐时代典型的文物,符号化地放置于舞台空间中。百戏中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陶俑乐舞造型元素被演员活化,与活动的汉画像石天幕(舞台天幕区用36米长的滚动画幕顺时针方向横移)一起表现汉代规模庞大的演出盛况。《兰陵王》在戏曲舞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八歌曲。”兰陵王面具被夸张为8米高,立于舞台后区,与前区的演员佩戴的面具形成同步关系,最后女演员扮演的兰陵王当众摘下面具。
宋元融合篇重点表现宋元时代的戏曲砖雕、勾栏、戏台文物。勾栏是中国营业性剧场形成的标志,舞台设计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当时演出的神秘之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汴京瓦舍勾栏里的文字记载被直接以布景形态展现在舞台上,人物表演游走于文献记载之中。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中发现了金代的小戏台砖雕,及生、旦、净、末、丑五个戏俑,再现了我国早期戏剧表演形式。这个戏臺和系列砖雕文物由演员扮演在舞台上,努力夸张戏曲文物符号在表演和观众之间的视觉张力。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壁画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共11人,是一个散乐班正在舞台演出时的场面。壁画在舞台上被处理成纱幕,戏台砖雕从中间打开后这道纱幕就呈现在观众眼前,纱幕后面的演员表演清晰可见,寓意戏曲艺术已经走向了成熟时代。
明清鼎盛篇表现京剧的诞生和发展,舞台视觉内容是清廷的演剧盛况和清代茶园剧场的产生。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和茶园酒楼是舞美的重点形象依据,写意性地用金色勾勒了畅音阁大戏台,用红色勾勒了茶园剧场的轮廓,轮廓线随着演员的表演逐步呈现出来。本篇章以描绘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的绘画《同光十三绝》为最后的视觉句号。
美国舞台上的“戏曲”
李威:自然风景最令我着迷的是树,每年春天的树尤其迷人。冬天的裸枝在不被察觉时就变为满树的新绿。 “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种视觉意象在我心里存留多年。终于等到了机会,将这种意境呈现于舞台上。201 5年8月,我授课于美国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戏剧系,讲授舞台设计课程,并与宾汉顿大学的教授们一起完成了音乐剧《Spring Awakening春之觉醒》的创作,我任舞台设计。该剧改编自德国剧作家Frank Wedekind写于1 891年的同名舞台剧,由Duncan Sheik作曲,Steven Sater作词。《春之觉醒》曾在2007年获得11项百老汇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原创音乐等重要奖项。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对生命、对性、对世界和自身迷茫的探索和追求。
我第一次读剧本就产生了“春天之树”的舞台意向,树的形象可以处理成为舞台设计基本的形象语汇。中国戏曲“一桌两椅、门帘台帐”的舞台基本格局可以被改换为春天的树,形成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的舞美风格。树被变异处理为分离的状态,树干与树叶分离,将一片树叶放大手绘在舞台台面(6米×10米),形成舞台美术基本的形象载体。多棵春天的小树干符号化地放置于舞台两侧和舞台后区。变异处理的树固定不变,不停传达着教条概念、父权压迫下的青春萌动这样的视觉隐喻。年轻富有活力的演员在树叶上,带着对世界的迷茫试图寻找自己的生命、道路和方向,强化表演在一片树叶上的舞美视觉主题。我的这一基于中国戏曲传统舞美特点的设计概念很快被美国的导演、服装设计师、灯光设计师们接受并认可。演员们也理解了树叶的隐喻概念,树叶上的表演有了明确的情感依据。舞台设计有了基本概念后就在绘景手法方面与服装造型取得协调,在形状写实的基础上突出笔触效果,与服装的面料肌理效果求得对立统一,使演员造型能与布景取得非常好的协调关系。戏中Moritz的父亲利用父权严厉教训Moritz的片段,充分运用戏曲舞蹈化的表现方式,暗示树叶被压碎。父亲教训并鞭挞Moritz后,由两位演员托起父亲沉重的椅子,在树叶上舞蹈,形成父权势力重重碾压树叶的强烈视觉暗示。“草树知春不久归”的意境成为了201 5年宾汉顿大学戏剧系版本的《春之觉醒》演出舞台美术风格的主要特色。
戏曲艺术的自由精神具有当代性,它不是一种限制原则,而是整体思想戏曲的方式或者创作的出发点,能导向丰富的戏曲舞台美术创作样式。 就像徐渭所云: “一咏一觞,以语以默,一杖一履,以山以泽,与造物而同春,会千古于今夕。”
音乐剧《春之觉醒》
导演:Tommy Lafrate
舞美设计:李威
服装设计:Barbara Wolfe
灯光设计:John E.Vestal
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联合创作2015年11月,在美国宾汉顿大学Watter Theatre首演
神秘的戏剧
李威:《撮泰吉》舞台设计强化演出的精神仪式,释放演员本体的戏剧能量,表现舞台视觉神秘的魔力。用整体倾斜的舞台台面(1 6米宽.1 2米深)构成基本演区,台面中央是彝族面具圆形转台(直径10米),面具的鼻子形成舞台表演的最高支点。面具绘画方法粗狂道劲、生猛放野。戏剧的尾声,平铺在舞台上的面具缓缓抬升,与舞台面形成90度直角。
《撮泰吉》的舞台设计借助彝族传统绘画造型手段,展现人与自然的魔幻关系。舞台设计以黑色、白色为主调,配合适当的金色、红色,营造空虚悠远、无边界感的空间形态,仿佛演出在混沌凝固的宇宙中。舞台设计运用了彝族传统绘画中的九大行星的象征符号,有象征日月五星、二十八星的动物,象征二十四节气的图案,象征生命的花卉、动物形象等,展现魔幻的时空关系。
彝族古剧《撮泰吉》
导演 黄湘
作曲 安平
舞美设计 李威
灯光设计 熊劲祥
视频设计制作 孙雅杰
服装设计 程钧
贵州省毕节市演艺集团创排
2014年9月,于贵州省毕节大剧院首演
李威:2016年9月,我在安徽宿州梆子剧团创作了宿州梆子《风涌大运河》,舞台美术追求凄婉的意境。设计构思淡化真实的环境感,寻找舞台空间中看不见的舞美视觉张力,用尽量少的形象(一块泥土、一条运河)展现厚重的、犹如土地般浑厚的整体风格。以群众人物的深入刻画、情感体验展现主题的宏大、人性的尊严,表现那群平凡的隋朝普通劳动人民,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不顾生死开凿大运河的悲壮情境。舞台美术的主导寓意就是用贫瘠的土地托起伟大的心灵,天幕以一条运河形成舞台画面的背景,将主要角色的情感画面立体地嵌入舞台画面构图中,犹如悲壮凄婉、史诗般的歌。
宿州梆子《风涌大运河》
导演: 丁建英
舞美设计: 李威
服装设计: 蓝玲
灯光设计: 高洋
2016年,宿州演艺集团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