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2018-07-18 03:12刘毅李志伟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场长塞罕坝刘海

刘毅 李志伟

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三位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满头银发的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副场长于土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内罗毕领奖。在他们心中,这沉甸甸的奖杯,凝聚着林场建设者55年的心血和汗水,辉映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73岁的陈彦娴是塞罕坝林场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她说:“55年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

“建场初期的塞罕坝林场,条件异常艰苦。”陈彦娴说,房屋不够住,大家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泥草房,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最难熬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摄氏度,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看不见人,让人喘不过气来。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睡觉要戴土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喝的是雪水、雨水和沟塘水,吃的是含有麦芒的黑莜面、土豆和咸菜。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病。“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我们把荒山沙地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当初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都是值得的。”“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陈彦娴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在52岁的第二代林场建设者刘海莹看来,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和精神传承,就没有塞罕坝的今天,更不会获得今天这样巨大的荣誉。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技术员。“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刘海莹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一步步成长为林场的第十二任党委书记、场长。

“塞罕坝的百万亩人工林,是在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中生长起来的;塞罕坝的生态修复,是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换来的。”刘海莹说。

37岁的第三代林场建设者于土涛,精瘦干练。人们很难想象:2017年3月,身高一米七的他还是一个体重接近200斤的“小胖子”。体重过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于士涛下决心减肥。他每天走路的距离约20千米。三个月的时间,他就将体重减掉了50斤。

2005年,25岁的于士涛来到塞罕坝,在这个偏僻艰苦的林场担任技术员,成为“林三代”。2017年,表現出色的于土涛由一个分场的场长,升任总场副场长。于土涛表示,第三代林场建设者要按照总场的工作要求继续攻坚:一方面,科学经营,把这片林子守护好;另一方面,在那些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攻坚造林”,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升到86%的饱和值。

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接力传承,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造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今天的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美丽高岭”这片动人的“中国绿”,正惠及京津、浸润世界。

猜你喜欢
场长塞罕坝刘海
以小见大 以情动人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死去活来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异曲同工
苍鹰是我女朋友
盛夏里的刘海风情
只靠刘海就能实现的超简单变身方法!
小幽默五则
恋曲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