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模式下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准产业扶贫的模式构建

2018-07-18 09:53刘益曦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党建+党建对策

刘益曦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破解山区的资源禀赋瓶颈,党建下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准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薛内村为例,结合基层党建背景下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准产业扶贫的“村企合作”模式展开调研分析,创新实践了“党建+”模式下泰商、公司、集体、农户“四位一体”的新型扶贫合作模式。通过总结提炼该改革成效及特点,分析其存在的困境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实践依据和经验启示。

关键词:党建;村企合作;精准产业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1-013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1.033

Abstract: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lve the resource endowment bottlenecks in mountain areas,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rural precis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party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aking Xuenei village of Sankui town,Taishun county of Wen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a survey and an analysis on the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the rural precis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under background of party build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re carried out,which wa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a new 'four-in-one' cooperation patter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grating Taishun businessmen,companies,village collective and farmers under the 'Party building +' mode.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the resul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orm,by analysis of its difficulties,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to provide a practical basis and experiment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similar areas.

Key words: party building;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ecis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精准扶贫”,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要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2]。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首个社会扶贫方面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指出[3],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广泛动员个人扶贫。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其中,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如何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农村增收新模式,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实施精准产业扶贫,需要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并高效地引导社会力量扶贫潜能转移至贫困地区与人口。其一,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产业扶贫,有效补齐政府资金的缺乏与救助的滞后,尤其是引导其投身到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模式上去,真正實现精准社会救助。其二,由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型升级,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实现救助的上门服务,提高救助主体的经济收入,使被帮扶地区获得新的经济动力,形成整体脱贫致富新模式。其三,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强化社会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近几年来,在精准扶贫渠道上,相关学者开展了以“第一书记”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蒋永甫等[5]认为,基于“第一书记产业联盟”下的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重要的扶贫开发途径。韩尚稳等[6]认为,基于“第一书记”开展的“参与式”农村扶贫方式具有现实意义。陈国申等[7]研究了“第一书记”作为外来力量参与村级内部治理的转变等。此外,基于健全保障体系建设[8]、资源禀赋开发模式[9]、农业补贴政策[10]、“互联网+”农业[11]、金融创新扶贫[12]、机制创新扶贫[13]等,提出精准定性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政策,合理优化风险防控,优化贫困瞄准机制和策略。同时,基于“互联网+”下的技术融合、人才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产业,实现精准扶贫,实现内生式治理体系的构建。

纵观农业精准产业扶贫,它是一种“造血式”内源扶贫形式,不仅能解决大量土地闲置,而且能解决农民再就业,促进增收。基于农业产业开发的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较少,亟待系统性地开展相关研究,理清其内在机理及其与农村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相关问题。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薛内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党建下的社会力量参与“村企合作”的精准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给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践行了社会力量反哺农业的成功案例,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党建+”模式下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产业扶贫创新模式构建

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密不可分。一方面,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层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最需要基层党建的有效作为,党建带扶贫,将基层扶贫落实到实处,实现目标任务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基层扶贫关系到党执政的成败,只有基层群众脱贫致富,才能促成党建长效的核心凝聚力。这不仅需要懂实情、重实干的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更重要是健全责任机制,实施精准“滴管式”的长效扶贫。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完善其内在的机制,必将形成党建与扶贫互惠互利的局面,使得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党建+”模式下的创新扶贫模式,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坚持动员全村农民参与,构建了“党建+”模式下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精准扶贫新机制,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齐抓“六大精准”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山区将原本闲置的生产资源转变为资本要素,通过集体流转,分享资本红利,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享受多重收益。

“党建+”模式下的创新扶贫模式的核心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干部务实肯干的精神,构建“一心两翼”的扶贫新机制,即以党支部(领导核心)引领为核心,村集体(村民委员会)、企业(社会力量)为两翼的合作运作模式。从管理层面看,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企业班子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相互兼职、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基层“五议两公开”“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决策必将引领着扶贫工作的发展;从经济层面看,党建引领使村企合作成为可能,推动资本与资源的有效融合,使得村企合作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表现为企业的资金效益与农户、土地等为代表的生产资源效益的有机融合与有效衔接,既满足了双方共享的经济效益,又使资源效益在党建平台得以释放红利,为推动村企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具体实现路径看,基层党建为路径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调动了原本闲置的土地、资金、人员的能动性和资源优化配置,并为其提供保障,村民以不同的形式入股,在遵守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调动其积极性,并交由企业经营,按股分红,形成了长效的保障机制;从现实意义看,“党建+”共建模式不仅使企业的资金投放与农村的分散要素在党建平台上得到了合理的释放与凝结,而且由于平台的搭建,使得资金、土地、人才有效融合,进而实现了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并使得农业产业得到全方位的有效发展,以此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应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乡村内生性力量建设。

2 案例分析

2.1 创新模式,互利共赢

一是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牵头,担任村支书,做好领头雁的作用,搭建平台,成立温州瑞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村支书发动村内十余位在外泰商先期以300余万元资金入股,解决了农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二是由村内的党员骨干成立业务班子,做好谋划和政策宣讲工作,在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村民将闲置的土地入股,形成合力,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三是搭建平台,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将土地经营权折成股本金约160万元,并按照每人0.1万~3.0万元不等资金分别入股,占股本总额的49%。以此引导村民以地入股、全员参股、联合经营、共同受益,全村约467 hm2土地已全部流转给公司,全村220余户村民成为公司股东,解决了合作共赢的问题。四是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村资金互助会等与温州瑞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企业班子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实现村、企两套班子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解决了管理监督的问题。

2.2 收入倍增,成效显著

一是农民受益方面,包含三重保障(图1)。其一是股金,以地入股的村集体和村民,每年按照股权可获得分红受益。其二为租金,以土地流转年限分别给予每667 m2 300~500元/年的固定租金回报。山林租期是30年,田地租期是15年,山林前6年每年按照66 kg/667 m2的稻谷价格计算,6年后翻倍;田地前6年按300元/667 m2的租金支付,6年后按500元/667 m2的年租金支付,而且村民可以自主选择以现金提取或重复计入股本。其三为薪金,参与公司生产的当地农民、技术工人可分别获得100~140元/d的报酬,月工资累计达2 500~4 000元不等。

二是公司、村集体受益方面。通过短短5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公司资产由1 200多万元已增值至4 500余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至约20 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2 973元高出了54%。目前,公司已拥有油茶基地223 hm2、茶葉基地13 hm2、杨梅基地20 hm2、猕猴桃等水果基地30 hm2。现有茶叶、油茶加工厂,冷库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基本建成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2.3 党建出成效,扶贫促党建

三魁镇薛内村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形成泰商受益、公司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倍增、农户脱贫致富的泰商、公司、集体、农户的“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模式。其一,“党建+”的先锋带头作用。村党支部带头引领、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本,促成了当前村内“一分多统、自建自营”的运行机制,极大地增进党群凝聚力,并有效防止农村腐败,最终实现了由村内先富带后富的典型成功案例。其二,“党建+”的组织保障作用。党组织作为农民土地入股的组织者与护航者,在保障其市场经济与农村改革之中,更多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避免农民享有的权益被少数人侵占,长期延续与保护农民享有的土地增值与公司盈利带来的红利。其三,“党建+”的平台搭建作用。努力搭建社会资本要素平等交换平台,使得各生产要素在平台上互相融合,促进各资源要素互惠互利发展,实现以往靠外力“输血”向自身经营“造血”上的转变。

3 “党建+”模式下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产业扶贫困境

村企合作共赢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既是把握精准施策的技术靶向,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14],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新形式、新业态,是推进产业开发、资源整合、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精准产业扶贫的背景下,党建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村企合作成为可能。同时,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开发政策,具有实践导向性和制度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农业集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便捷。然而,基于党建下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精准救助仍存在以下困境。

3.1 破解资源要素的多元因素仍然存在

农业资源要素是产业开发的前提与基础,但由于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贫困地区更容易存在思想狭隘、安于现状、思维固化等问题,导致农业基础弱,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低下。如何有效破解成为关键。此外,权利与利益之争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农民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与集聚。

3.2 多渠道吸引外部资金的渠道有限

精准扶贫需要社會力量多元参与,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现有的资源禀赋中,发展适合当地特色产业。然而,农业投资见效慢、山区多交通不便捷、劳动力素质不高、土地政策难以突破等问题直接影响社会资金的投入,加之全民扶贫意识不强、要素流通渠道欠通畅、机制不完善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部资金投入[15]。如何寻求突破,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权益分配的倾向性不明确

企业的利润追求本质与社会责任承担两方面协调的广泛参与式扶贫显得尤为重要[16]。企业挤占农户利益及过于强势的利益分配机制,往往伤害了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与信心。利益分配机制是村企合作的前置条件,利益共赢是建立在权衡利弊与资源配比为主要前提之上的,如何分配土地资源要素与资金投入配比,更好地调动村民将土地入股,进行资源化流转,集聚经营,发挥农业产业化的最大效益,也是摆在经营者与农户前需要协调与关注的问题。既要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又要考虑到社会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

4 “党建+”模式下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产业扶贫完善路径

在贫困地区实行精准产业扶贫,无论外在的社会力量还是内在土地资源禀赋,在党建作用缺失的前提下,都无法发挥其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党建引领下的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所在[17],是将社会资源、农村资源禀赋、农户等特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所有资源的纵向化发展,不仅能考虑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而且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救助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

4.1 正确认识党建下的各主体之间权责平衡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党组织作为各方主体利益的维护者和监督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党组织作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保护弱势群体,为农户争取更多的利益。其二,党组织作为代表农民群众的谈判家,在考虑弱势群体利益的前提下,也需要考虑全局,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扶贫,其角色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其三,党组织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组织,可以调动政府的力量参与扶贫,政府则更多的是公益性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力量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党建下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是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社会救助的新形式。党建作用的发挥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也使得合作更为长效,最主要的是使得合作利益达到最大化。

4.2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以山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抓手,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一是走农旅融合资源转化促增收的路子。鼓励自然资源、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较为丰富的村集体参办实体经济,促使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秉承“两山”理念,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盘活闲置农房,保护好传统古村落,发展特色民宿等新型业态,引入市场机制,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走可持续性的路子,其创新路径是实现“以旅游换保障”[18],实现旅游经济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变。二是走发展新型绿色产业促增收的路子。利用山区山、水等天然资源,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持续性绿色新能源项目,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完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村集体入股水电、光电等新型绿色产业。三是走产业化合作经营促增收的路子。利用山区闲置的农地、山地等资产资源,采用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展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对集体资产进行盘活,采取“农户+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内股外租”等开发模式进行资源有效开发,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多产融合发展。四是走“第一书记”帮扶促增收路子。通过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攻坚专员等形式到贫困村尤其是扶贫帮扶重点村,同时促进党建和精准产业扶贫,帮助村集体选准发展路子,整合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造血式”的集体增收新模式。

4.3 选好“红色领头雁”,用好管好村级带头人

以强化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精准产业扶贫为目标,以“红色阵地”“红色细胞”为抓手,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按照干事创业有思路、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法、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要求,深入开展优秀村支书的选拔工作,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19],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培育格局,实施农村带头人工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尤其是吸引村内声望较高、乐于奉献的党员加入村内的领导核心,科学化管理党员队伍,激发精准扶贫正能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关键是选好“记得住乡愁”的党员先锋来帮扶村集体建设,才能真正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4.4 用好“红色乡愁”,搭建信息平台

实施精准扶贫,基础在于加强与社会力量主体的交流合作[20],潜力在于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健全需求供给等[21],后劲在于社会力量的大集合。其一,拓渠道,融资金,利用好在外创业的有为之士,搭建好信息平台,将致富思源、反哺家乡的深情厚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并在政策、技术帮扶上给予倾斜,吸引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力量参与家乡建设。其二,激发回乡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在外人才回流。要充分发挥乡土专家、企业家、技术人才等回乡帮扶家乡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创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其三,保障措施到位,建立协调机制,为广大在外工商资本以工补农、回报家乡搭建一个更有效、更直接的平台。倡导全民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搭建点、线、面结合的大扶贫格局,让先富带动后富,让“红色乡愁”成为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

4.5 推行“党建+”扶贫模式,提升战斗堡垒作用

推行“党建+”工作方式,把精准扶贫导入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五星争创”“党员先锋指数”“红色细胞工程”等活动的优势,逐步构建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精准扶贫的网络党建新体系。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的主体党建工作。强化“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练就精准扶贫滴灌术,切实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22]的新使命,引导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努力形成一批基层党组织示范群和党员先锋群。

4.6 创新改革,激发资源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以及承包地等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实现各类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流转交易、抵押、担保权能,进一步提高集体土地资产效益。二是激活农村资产。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贷款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要素参与市场化、社会化配置,更好地盘活农民集体财产权能。三是強化股份合作。政府政策、资金支持,鼓励村集体以资源、资产、资金等按保底分红的方式参股经营稳定、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鼓励村集体入股水电、光电等新型绿色产业,鼓励村集体抱团发展,摒弃资源瓶颈,共享资源优势,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组团式发展集体经济。

在精准扶贫上,既要实现其差异性、精准性、系统性、发展性、托底性等特性[23],更应该抓住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成果,大胆尝试,冲破体制机制束缚,达到资本与资源“共建”到“共赢”的目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扶贫开发组织管理,通过政策杠杆、PPP模式和金融扶持推动市场化扶贫[24]。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回归,吸引央企和跨国公司到山区投资建设。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科学合理开发低丘缓坡资源,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本”。鼓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求是,2015(21):3-7.

[2]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1).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5(2):28-30.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5] 蒋永甫,莫荣妹.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案例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62-168.

[6] 韩尚稳,李圆圆.“参与式”扶贫视角下山东省“第一书记”政策思考——以菏泽市郓城县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7-110,133.

[7] 陈国申,唐京华.试论外来“帮扶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第一书记”工作实践的调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6):62-68.

[8] 谭正航.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完善[J].兰州学刊,2016(9):167-173.

[9] 周眉生.山西省集中贫困地区基于资源禀赋的脱贫路径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91-1895.

[10] 张建国.农业补贴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18个贫困村564户的实地调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4-60,126.

[11] 王云燕,肖林长.推进“互联网+”背景下赣州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6(7):138-142.

[12] 蒋远胜.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贫困瞄准机制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11-17.

[13] 张富利,赵莉莉.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推进策略及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0.

[14] 范和生,唐惠敏.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45-52,5.

[15] 张永山,霍伟东.民间资金参与精准扶贫研究——以四川为例[J].西南金融,2017(2):29-36.

[16] 亓光勇.工商人类学理论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民族地区社会扶贫的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99-104.

[17] 李 慧.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农村扶贫养老的生力军[J].中国社会组织,2017(6):34.

[18] 苏小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基于社会保障理论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2):89-93.

[19] 代蕊华,于 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9-15,30.

[20] 黄燕霞.精准脱贫视阈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出路[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50-54,87.

[21] 靳永翥,丁照攀.贫困地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J].探索,2016(6):78-86.

[22] 霍小光.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N].人民日报,2015-05-28(01).

[23] 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长白学刊,2016(5):127-132.

[24] 徐凤菊,陶 冶.“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基于湖北省扶贫开发投入管理现状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6):1157-1163.

猜你喜欢
党建+党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