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杰
(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 乳山 264500)
退行性病变指人体随年龄增长,出现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1-2]。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近年来国内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长,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对退行性腰椎狭窄患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会引发腰腿疼痛,造成神经受损,对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将微创治疗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报道见下。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7~71岁,平均(53.18±5.46)岁;病程2~8年,平均(5.31±1.37)年。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腰部疼痛、下肢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临床症状。
纳入:均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下肢或腰痛不明显;CT、MRI可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病变责任椎间盘明确;保守治疗1.5个月无效;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者;手术耐受性极差者;节段不稳者;合并脊柱肿瘤者;脊柱严重骨折、畸形或存在炎症者。
本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微创神经根减压术,行全麻,取俯卧位,使用C形臂X线进行透视定位,于后正中行切口,对单节段减压时,将病变间隙作为中心,在后侧中心2cm处行直切口。若对相邻节段减压,于椎间隙中间行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依次切开,将侧腰背筋膜切开行减压处理,将棘上、棘间韧带保留,将椎板充分暴露于术野中。止血后插扩张套管,使用显微磨钻将关节突内部分椎板磨除,使用枪式咬骨钳将侧隐窝内增生骨质与黄韧带咬除,牵神经根于中线,将椎间盘暴露并切除。沿神经根朝远端探查,确保硬膜囊彻底松懈膨胀,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决定是否将椎间盘摘除。术毕使用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彻底冲洗,止血后将创口缝合处理。
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本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数在0~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本组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为(53.21±9.37)min,术中出血量在13~25mL,平均(18.31±3.26)mL,21例患者行单节段神经根减压,12例患者行单节段双侧减压治疗,8例患者行多节段单侧减压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硬脊膜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
通过表1得出,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
表1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 ±s)
表1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 ±s)
注:a表示单节段单侧,b表示单节段双侧,c表示多节段单侧。
分组 a b c治疗前(n=41) 6.35±1.39 7.14±1.41 7.22±1.43治疗后(n=41) 1.37±0.52 1.58±0.61 1.64±0.72 t 21.486 23.174 22.317 P 0.000 0.000 0.00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在临床较为常见,是由机体脊柱退行性病变引发的神经根管或椎管狭窄,对马尾神经进行刺激、压迫引发的症状[3-5]。椎间盘退变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基础,机体椎间高度会出现减少,椎间与小关节会发生活动异常,关节增生内侧聚集,进而形成侧隐窝狭窄现象[6-7]。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方法对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传统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狭窄患者主要为全椎板切除减压方式,术中需将关节突增生进行切除以暴露狭窄因素,但会对机体脊柱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临床主张对患者进行减压术时应最大程度避免破坏机体腰椎稳定性[8]。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术前使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明确引发病变的责任节段,利于临床制定合理手术方案。近年来微创理念推行,微创技术逐渐用于各种疾病治疗中,经皮椎板间入路,沿着神经根管进行探查,使用神经根减压术对机体狭窄节段椎板、部分关节突增生关节进行切除,减压效果显著,且不会破坏机体脊柱稳定性[9-11]。此外微创神经减压术还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等优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少,利于术后切口快速愈合。
本次研究中可知,对患者实施微创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更低,提示微创治疗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