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怡 马慧敏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MOOCs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的主要受众是高校大学生。MOOCs以其“大规模”和“开放”的特点,正影响着全球教育的格局。不仅如此,MOOCs 的出现,更加便利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江苏大学网络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我校,尽管教务处已于2014年9月依次开放了各大网络课程平台(尔雅、优课联盟、好大学等),并发布了相关公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制定课程获得校选修学分,但至今仍未得到全面普及,而且学校并未独立开设可供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一种状况——把网络课程当做快速获得学分的工具。因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大学《遗传学与社会》为例,对大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助学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通过对江苏大学选修《遗传学与社会》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问卷168份,回收率为96.00%,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98.21%。在调查研究期间,我们还随机选取了5位进行过网络课程学习的大学生深入访谈,询问了一些相关问题。
你支持学校统一认可慕课课程学分吗?选项 计数 占比非常支持 68 41.21%支持 90 54.55%不支持 5 3.03%完全不支持 2 1.21%你愿意根据兴趣自由修读不认可学分的慕课课程吗?选项 计数 占比非常愿意 38 23.03%愿意 93 56.36%不愿意 33 20.00%非常不愿意 1 0.61%
根据对大学生选择网络课程学习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目的与其他校选课学习的目的并无不同;而另一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取学分,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相对于轻松,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
(1)专业、年级排课量的不同
由于学习校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又有着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相应的排课量也会有多有少。一般而言,本专业排课量较多的学生往往倾向于为获得学分而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而本专业排课量较少的学生则偏向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不同年级的排课量一般呈倒U型分布,即大一、大四课程量少,大二、大三课程量多。这也对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目的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一选项上,大一学生占了82%,而“获得学分”则只占了8%左右。大一的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为充裕,能够满足自己对娱乐的需求,自然愿意在网络课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充实自我。大二、大三的学生由于课程相对紧张,而网络课程主要是以线上学习为主,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既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学习的压力,又能够赚取学分,一举两得。
基于调查和访谈,学生反响最强烈的平台交流问题是,网络课程平台很难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做到问题被及时解决,缺乏交流。这表明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在交流互动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1)学生交流讨论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获取学分而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这部分人群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尤其多,“获得学分”占大二学生的87%,占大三学生的91%。这就导致网络课程的学习偏离了原本的目的,与提升自我背道而驰,更具有功利性。出于这样的学习动机,学生很难有耐心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导致讨论区出现大量水帖。
(2)教师参与程度较低
网络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有:观看视频、单元测试、讨论互动、期末测试、学生互评。而学习主要是以观看视频为主。视频通常都是教师提前录制完成并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缺乏,无法实现实时交流,并且学生作业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
学生在讨论区中提出的有价值的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教师以及助教很难做到即时解答。即使教师在完成解答后,学生也可能会有后续问题,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教师也缺乏精力一直关注平台上是否有新的未解答的问题出现。因此,网络课程的学习无法达到传统课堂学习那样的效果。
首先针对平台缺乏有价值的交流互动的问题,网络课程平台应完善相应的机制。对于交流讨论区中存在的水帖情况,平台应加强后台控制技术,限制无价值的水帖的发出,并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给予惩罚。同时,平台还可以引进适当的激励机制,对于任务完成出色的学生进行嘉奖,并鼓励其余学生向榜样学习,在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针对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安排线下学习的方式弥补。将面授学习的优势糅合进来,由此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其次,对于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动机问题,学习者应认识到自己的出发点是不正确的,转变自身的观点。学习网络课程并非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让自己在大学期间开阔眼界,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问题,尽最大可能充实自身,提升自我,这个过程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