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 周宗庆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饮食习惯改变,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就诊率日趋增高[1]。而高龄患者因其全身脏器功能衰退,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十分困难,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是患者能否安全出院的重要因素[2]。本文探讨通腑散敷脐治疗对高龄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年龄≥80岁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患者21例(敷脐组),男6例,女15例;年龄80~95岁,平均85.3岁。另选择前5年手术治疗的同等条件患者16例为对照组,男4例,女12例;年龄80~91岁,平均83.7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病史长达3~43年。合并高血压病29例,慢性支气管炎17例,心脏疾病14例,肺气肿9例,糖尿病8例,脑梗死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使用等支持治疗外,为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术后即嘱其活动下肢,6~8h后取半卧位休息,术后第2天起在病情许可下,尽早协助其下床活动。(2)敷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应用中药透皮技术即予通腑散(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壳、木香、党参、白术、桃仁、冰片,按1.5:1.5:2:2:2:2:0.5比例)敷脐,方法是将配置的中药碾粉,过筛,用75%酒精调匀成糊状,做成5cm、厚1.5 cm大小的药饼,将药饼敷于脐上,用胶布固定。1次/24 h换药,待排气、排便后停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h,(x±s)]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呕吐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术后腹胀、呕吐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n(%)]
胆系感染发病率老年患者比年轻人高,因抵抗力差,老年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易并发胆囊穿孔[3]。同时,因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和其机体对应急能力差,常合并有其它基础性疾病,手术后恢复十分困难。因此,老年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4]。特别是高龄患者,家属会考虑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和手术风险大而放弃治疗[5]。作者认为重视围手术期治疗、正确处理基础疾病、做好手术前评估;把握好手术时机、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尤其是加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积极采取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措施,高龄因素并非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的手术禁忌证。
术后如何尽早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在外科治疗高龄胆囊炎伴胆囊穿孔疾病中尤显重要[6]。胃肠道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无自主排气等症状,严重阻碍脏器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7],也是高龄患者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规处理的方法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加上患者早期的被动下床活动,但有时效果不够理想。
中医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改善高龄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作者遵循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利用中药透皮技术,采用通腑散敷脐。中医学认为神阙穴贯穿十二经脉,是全身经脉的总枢。在脐部用药能通经活血,气贯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脐处腹壁最薄,无腹壁脂肪,但血管、淋巴、神经丰富,渗透性强,药物透过脐部能快速弥散至全身。方中生大黄、芒硝,攻积导滞,清热解毒,凉血化瘀[8];厚朴、枳壳宽中理气,有调节胃肠平滑肌功能[9];木香行气调中止痛,木香有增加肠蠕动和肠肌张力作用[10]。本资料显示,敷脐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早;患者腹胀、呕吐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表明通腑散敷脐能促进高龄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穿孔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