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 胡英 章明霞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主的常见、多发性肺部疾病。临床以慢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喘息、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焦虑等为主要表现。研究表明[1],我国>40岁COPD发病率约8.2%,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针对COPD冬春季节反复发作的特征,中医学“冬病冬防”、“冬病夏治”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COPD,三伏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免疫力[2],使患者获益。作者对肺脾两虚证COPD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足三里注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7月本院COPD稳定期患者100例,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稳定期[3]为依据:患者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至急性加重前的状态。(2)中医肺脾两虚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哮病[4]拟定:主症: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清稀而多;次症:乏力肢重,面部虚浮,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细弱。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8.22±4.68)岁。病程:<5年19例,≥5年31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7.47±5.18)岁。病程<5年17例,≥5年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本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诊断,并排除肺心病;病情综合评估≥B级[典型的GOLD1或GOLD2(轻度或中度气流受限)和/或每年0~1次急性加重及MMRC分级≥2或CAT≥10];年龄45~75岁;自愿参加本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征病理表现的气流受限疾病患者,如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纤维化病变、肺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孕妇或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合并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肿瘤、艾滋病、精神病、皮肤病;对制剂药物过敏患者。1.3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1吸/次,2次/d。同时家庭氧疗15h/d,<3L/min。观察组予穴位贴敷联合足三里注射治疗。(1)穴位贴敷:①取穴:肺俞、脾俞、风门、膏肓、大椎。②穴位贴敷贴膏制作:取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冰片按10∶10∶5∶5∶1比例配伍,混合研末,将生姜汁加入上述药粉调和,再加入少量赋形剂凡士林,分做成直径2cm×厚0.5cm大小的药饼,贮存备用,配置时间<7d为有效。③贴敷方法:按三伏(头伏、中伏、末伏)进行穴位敷贴,分别于每伏当日对所取穴位进行敷贴,外用胶布固定,每伏贴持续2~3h,具体以患者耐受为度(若出现疼痛、局部发热较甚,立即拿掉)。告知患者起疱属正常反应,可于医院处理或待其自行消退;同时治疗期间防感冒,避免疲劳,忌食辛辣油腻之品;连续2年。(3)足三里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注射黄芪针(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深度以针刺“得气”为准,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每侧穴位注射药量2ml,严格无菌操作。时间分别为头伏、中伏、末伏。伏与伏间增加1次,即注射1次/5d,6次/年,连续2年。为保持相对客观性,所有接受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患者治疗首日宣教及每次操作均由2名责任组长完成。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年,再观察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远期疗效:统计治疗前1年内及治疗后1年急性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医疗费用、间隔发作时间,如两次急性加重间隔在1周内则计为1次加重。(2)肺功能观察:采用德国JAEGER
TOENNIES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肺功能(FEV1、FEV1/FVC)的变化。(3)生存质量观察:应用COPD评估测试(CAT)问卷进行症状评估。以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调查问卷并记录。CAT问卷数目包括8个,涵盖症状、活动能力、心理、睡眠及社会影响等各方面。总分值0~40分,分值越高疾病越严重。轻微影响:0~10分;中等影响:11~20分;严重影响;21~30分;非常严重影响:31~40分。(4)呼吸困难分级(mMRC):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呼吸困难量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6个月检测记录1次。以健康程度及预测未来死亡风险,其评分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5)6分钟步行试验:计算6分钟步行距离,及试验前后的呼吸频率和心率。治疗前及治疗后每6个月时检测记录1次。(6)安全性指标:参考《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制定皮肤刺激性评分标准:0~0.49 分:无刺激性;0.5~2.99 分:轻度刺激性;3.0~5.99分:中度刺激性;6.0~8.0分:强刺激性。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刺激率+中度刺激率+强刺激率。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哮病疗效评定标准拟定。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未达上述评定标准,或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x±s)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x±s)
2.3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及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及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x±s)
2.4 两组治疗前后mMRC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MRC比较
2.5 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P=0.017)。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0%,对照组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079)。
目前CO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主要与有害气体或颗粒引起肺内氧化应激、肺部炎症反应、蛋白酶及抗蛋白酶失衡相关。典型肺实质病理改变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可随病情弥漫布散全肺并损害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血管壁增厚为特点。随着COPD进展,可引起外周气道阻塞、肺实质损害、肺血管异常等影响肺气体交换能力,导致低氧血症,影响机体组织摄氧,产生全身不良反应,使患者活动受限,影响其生存质量,预后差。目前针对COPD稳定期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症状及降低患者未来风险为目标。
传统医学认为,COPD病位在肺,与脾相关。老年COPD患者肺气不足,卫外不能,易受六淫之邪反复侵袭,损伤正气,影响肺主气之功能。肺属金,脾属土,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肺脾属母子关系:脾之子肺病,则影响脾之运化;运化失司,则痰湿内生,贮痰于肺,加重肺之损害。故COPD稳定期患者多以肺脾两虚证为主,治宜健脾补肺。
本资料观察组穴位贴敷选取肺俞、风门、膏肓为主穴治疗,三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均分布于肺脏之背部及脊柱的两侧。脊柱为督脉运行之经,统辖全身阳脉,阳气皆归于此,肺主气,司呼吸,肺俞、脾俞均为肺脾之背俞穴,而背俞穴则为脏腑之气输注之处。肺腧穴具止咳、平喘、补益肺气作用;脾腧穴具健脾益气之功;风门为督脉,足太阳经之会穴,通过疏风散寒以护卫外;膏肓能治虚损重症,三者合用可补益肺气,止咳平喘;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统摄全身阳气,以扶正固本,辅以大椎可振奋阳气,以疏通经络,祛痰化湿。诸穴与温肺化痰及利气散结之白芥子、行气止痛之延胡索、泻水消肿之生甘遂、解表散寒及温肺化饮之细辛、开窍醒神之冰片配伍,共奏健脾补肺、行气散寒、化痰止咳之功。黄芪性甘温,具有补气固表,补益肺脾之元气的作用,其注射液可补正祛邪、扶正培元。同时,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上调IL-10、下调IL-17及其受体,改善患者肺部炎症及肺功能[5];从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少其发作次数,提高其生活质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