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新
(乐清市第三中学 浙江 温州 325600)
数学问题通常由条件和结论组成,真正理解命题的条件,是能否正确解答的关键。数学解题过程中,隐含条件对解题的影响很大,既有迷惑性,又有干扰性,给解题带来消极作用。若不能有效的挖掘隐含条件,会使得到结论出现偏差、错误甚至无法解题。若有效的挖掘了隐含条件,解题思路也就随之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并利用命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解题或证题的完整性、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数学命题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等,都可作为隐含条件设置点。条件隐匿于数学符号中,或关键点融于条件之中,却没有明显地给出,使条件隐含化,需要通过条件间各种因素和环境的相互约束而获得。
此题隐含了等比数列中所有奇数项同号,所有偶数项同号,因此必须同号.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挖掘,很可能解题就会有偏差。
在探求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定义理解、思维习惯、转换思想、化归思想等,都可作为隐含条件设置点。作为考核知识理解深刻程度、思维严谨程度,设置隐含条件非常有必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隐含条件,是正确完整解题的关键。
例2 动点M(x,y)到y轴的距离比它到定点(2,0)的距离小2,求动点M(x,y)的轨迹方程。
如过分注重解题技巧,忽视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习惯,命题者在此设置隐含条件,可以考核学生“谁都知道,但却想不到”的思维盲区。
解题过程中某些式子、结论,都可作为隐含条件设置点。隐藏某些量内在关系,给解题带来了难度,挖掘出隐含条件,能够精准、简化解题。如不能挖掘隐含条件,常造成思维堵塞或求解复杂、结果不完整等结果。
有效挖掘隐含条件,就是使条件完备化,明朗化,明确解题方向,寻求解题思路,可以通过题目中所涉及的定义概念,图像特征,定理结论等方面具体特征入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等方面逐步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领会隐含规律与设置规律,从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去挖掘隐含条件,掌握化“隐”为“显”的方法,使解题简捷,新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能力,提高解题技能和技巧。
已知条件隐藏在概念之中,应从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人手,以寻求解题思路和途径。综合型的隐含条件具备制约性,补充性,和导向性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如果不去考虑组合数的定义,只想到用组合数公式去计算,问题无法解决,组合数的隐含制约性条件得到由于n为自然数,则n=6,则此题易解。此题的条件同时具备了制约性与补充性的作用。
已知条件隐藏在图像之中,应仔细观察图像,通过图像探索解题思路。
例5 函数f(x)=-cosxlnx2的部分图像大致是图中的( )
通过作图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此类复杂函数图像难以用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图像。但如果能回归基础,通过函数性质去分析,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研究,则此题易解。
已知条件隐藏在已知的关系式之中,应从分析这些关系式的特征、性质人手,挖掘和利用其中的隐含条件.换言之,这类隐含条件若未被挖掘,则解题就无从入手或中途被迫中止,某种程度上说,挖掘隐含条件是直接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
例6 函数f(x),f(x+2)均为偶函数,当时,f(x)是减函数,设,试比较a、b、c的大小。本题,问题似乎无法下手。事实上,由f(x),f(x+2) 均为偶函数,可知f(x)的对称轴,其中隐含着f(x)的周期,如挖掘出周期,此时问题就迎刃而解。
已知条件隐藏在题目的结构形式之中,通过对题目结构特征的细心观察,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审题要严、全、细,如果解题时不重视审题,常出现拿到就做,做了就错。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审题有效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已知条件隐藏在题目的某些关键词之中,只有识破关键词的含义,有效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才能找到解题思路。
有效挖掘利用隐含条件可以启发解题思路,避免误入歧途,对于培养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数学中,隐含条件呈现的方式多种化,要将各种方式融为一体,寻找有效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夯实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培养归纳类比,数形结合,化归等思想方法,为有效挖掘隐含条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