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魔幻形象

2018-07-18 14:48宋淑凤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名作欣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魔女魔王兰德

⊙宋淑凤[黑河学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

一、《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简介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笔下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具有魔幻特色的代表作品。小说结构复杂,运用时空交错的写作手法将现实中的人、传说中的魔鬼以及历史中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出出令人捧腹、同时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内容虽不至于跌宕起伏,但也使人眼花缭乱。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讲述魔王撒旦带着他的随从以考察人心是否变化为目的,来到了30年代的莫斯科,并化名为沃兰德。他们利用魔法对莫斯科的小市民们进行了多番戏弄,不仅使“莫斯科文协”主席柏辽兹死于非命,又在莫斯科杂耍剧院使观众们大出洋相,最后又大闹了文人的聚集地“格利鲍耶夫之家”。然而在莫斯科,沃兰德关注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那就是深爱大师的玛格丽特。大师因写了一部关于耶稣与本丢·彼拉多的小说而被关进疯人院,作为情人的玛格丽特竟然为了营救大师而选择去参加“撒旦的舞会”。另一条线索就是大师写的作品,它讲述了两千多年前本丢·彼拉多无奈处死耶稣的过程。虽然彼拉多最终派人暗杀了出卖耶稣的犹大,但他在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都没有得到心灵的解脱。在小说的最后,大师在沃兰德的指引下见到了本丢·彼拉多本人,用一句话使彼拉多获得了救赎,得到了耶稣的宽恕。而魔王沃兰德也应耶稣的要求,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故事获得了圆满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罪者获得了宽恕。

《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充满了魔幻性,这不仅体现在故事的各个场景中,更体现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除了魔王沃兰德这个自带魔性的形象外,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同样具有魔幻性。她虽然是一位善良的传统女性,但同时也具有普通女性所没有的叛逆精神,从故事中可看到她完美地融合了人性、魔性与神性于一身,是传统女性、叛逆女性和神圣女性的结合体。本文将重点解析玛格丽特这一具有魔幻特色的人物形象。

二、玛格丽特的魔幻形象

玛格丽特在小说第一部中并未露面,直到第二部才正式出场,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她逐渐成为作品中的重要主人公。因为她联系着全书所有的情节线索,而且在其中担任了串联小说各个时空层面的角色,她多样的性格特征就是在不同的时空层面中体现出来的,即现实时空和魔幻时空。在这两个空间中她分别扮演了善解人意的人间女子、执着专一的爱情使者和妖媚威严的地狱女王形象,这三种形象共同组合成了玛格丽特独具魅力的魔幻形象。

(一)善解人意的人间女子在现实生活中,玛格丽特是一个善解人意且温柔体贴的传统女性,她的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大师的爱情中。作品中她刚一出现时作家就肯定地写道:“谁对您说人世间没有忠贞、永久的真正爱情?撒这种谎的人,应该把他的烂舌头割掉!”①作家之所以如此笃定有真正的爱情,就是因为爱情的一方——玛格丽特是善良忠贞的,她虔诚地爱着自己的情人大师。在所有人都不接受大师作品的时候,只有她深深地被情人的创作所吸引,陪伴他写作,为他整理手稿。当大师突然在家中失踪后,她曾深深地自责:“为什么那天晚上我要离开他呢?为什么?真是发昏了!我答应他第二天便到他那里去!我信守诺言,去了,可是,为时已晚!”这之后她天天到大师的家中去等待,可每当看到大师所留下的东西时,她就禁不住因为思念大师而流泪。她以为大师是抛下她独自离去,因而久久伤感于大师的绝情,但她并不责怪大师的行为,而是责怪自己不应该离开大师。在玛格丽特与她的佣人娜塔莎有关剧院里新奇魔术的对话中,也能够体现出玛格丽特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性格:“她就这样走了?”“可不就那样走了呗!”“还有,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昨晚民警拘留了一百来号人呢。因为剧院散场后有些妇女只穿条衬裤在维特尔大街上乱跑。”“嗯,这当然又是达利娅说的,我早就看出那女人最会扯瞎话了。”从这段对话中,明显可看出玛格丽特是不相信女仆所说的话的,因为所发生的事根本不符合常理,但这毕竟是真实发生的事,所以女仆娜塔莎争论得满面绯红。玛格丽特虽然最终没有相信她的话,可还是为了安慰女仆的不安情绪,送给了她一双丝袜和一瓶香水,可见其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玛格丽特的善良还体现在她与丈夫的关系中。由于她有了深爱的情人大师,为了能与情人永远在一起,她决定光明正大地向丈夫解释清楚:“不愿意让他永远认为我是深夜私奔的,他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虽然在大师失踪之后,她始终没有将这件事向丈夫解释清楚,但这恰恰表现出了她的善良与体贴,因为丈夫是无辜的,既然大师已经消失了,就不要让婚姻中的插曲使丈夫痛苦,可见她对丈夫始终怀有愧疚之情。在玛格丽特答应魔王沃兰德的随从阿扎泽勒去拯救大师并且参加撒旦舞会时,她就已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向丈夫坦白这一切了:“她即将永远告别这座小楼,告别过去的生活。但是,过去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念头依然萦绕在她的胸际:她觉得,在自己开始某种新的、非同寻常的、向上飞升、向空中飞升的生活之前,还必须尽一项最后的义务。”玛格丽特在一张纸上给她的丈夫写道“原谅我,并且尽快忘掉我吧!我现在就要永远地离开你了。不必寻找我,寻找也是徒劳。落到我头上的灾祸和痛苦已经使我变成一个魔女。我离去的时辰已到。永别了!阿格雷特。”她对丈夫虽然已经没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丈夫在这段婚姻中并没有错,而是玛格丽特选择了背叛婚姻,所以她必须在离开之前祈求原谅。

虽然玛格丽特有过错,但她的言行举止完全合乎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善良与体贴使她美好的人间女性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作家梁坤评价指出:“玛格丽特是纯美的化身,她以肉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出现在现实世界、契合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美拯救世界的理念。”②正因为如此,她的魔幻之路才显得与众不同,她是一个善良的“魔女”:“布尔加科夫在通过各种神话元素详细描写玛格丽特魔化过程的同时,对巫魔神话进行了净化处理,对魔女的行为进行了原则上的修正,她不再是中世纪一贯的血腥残暴的魔女,而是一位温柔慈悲的女巫。”③

(二)执着专一的爱情使者小说中无处不流露出玛格丽特对大师无尽的温柔和无私的爱恋,可以说,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是女主人公最令人尊重的品质:“玛格丽特首先作为爱神为大师而存在,是女性、忠贞、美丽和为爱而自我牺牲的象征。”④

玛格丽特已为人妇且生活十分富裕:“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目前过的这种生活,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是许多妇女,只要有可能,都会情愿付出任何代价去换取的。”可是作家却指出“不,她未曾有过一分钟的幸福!”这不禁让读者疑惑:玛格丽特到底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最终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她是在渴望真正的爱情:“她需要的是他,是大师,而根本不是什么哥特式小楼,不是独家花园,也不是金钱。”作家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即“我”在文中的直接感受来展现玛格丽特的生活现状以及她的情感依托。虽然玛格丽特爱上大师、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但我们不忍心去责备她,尤其当她得知大师失踪后所流露出的深深痛苦,更是让读者的内心也为之一颤。可见她对大师的爱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玛格丽特不求金银和富贵,她一生中唯一珍贵的东西竟是藏在旧丝绸衣料底下的一本褐皮旧相册,里面珍藏有一张大师的照片以及大师进入精神病院前交给她的存折、几片干枯的玫瑰花瓣和被火烧坏的十几页书稿。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任谁都不会多看一眼,可玛格丽特却当作宝贝珍藏着,这只能解释为是真正的爱情使然。

两个人的爱情除了体现在心灵和精神上的依恋,还体现在共同的爱好和事业上,那就是大师的创作。大师创作的内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官方文人看来是一种禁忌,也是对已有文化和观念的一种冲击,所以没有人支持,却不断有人对他进行讽刺和抨击。大师是孤独的,却又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真心对他的女子玛格丽特,她不仅悉心照料着大师的生活起居,更是以柔情和热情鼓励大师完成小说创作,并积极地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她坦言“她的全部生命就寓于这部小说中”。可见,她不仅仅是爱着大师这个人,更是将自己的人生乐趣与追求完全与大师融合在一起。“她是爱神,是文化女神,人类智慧的守护者,永恒女性的象征。”⑤她仿佛为大师而生,与大师休戚相关。在大师失踪的日子里,她曾反复诵读大师写的那部被火烧之后变得无头无尾的小说,为大师的作品受到冷遇而哭干了眼泪;大师面临危难之时,她也义无反顾地表示:“我愿意同你一起毁灭。”为了寻找失踪的大师,玛格丽特甘愿牺牲一切,甚至对陌生人以身相许:“我去,去哪儿都行!”这份生死相依的爱情让人感叹。

二人最终重逢后,大师的无助与苦难使她肝肠寸断,她抱着大师那颗饱经摧残的头颅放声痛哭。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物质和美色的诱惑,有的只是心灵的契合以及灵魂的统一。二人的爱情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因为他们的初次相遇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爱情就像在他们面前蹦了出来,就好像小巷里的地底下蹦出来个凶手,一下子让他们惊呆了。”他们的爱情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但又与别人的不同,仿佛他们本就该是倾心的恋人,只是不知何时被夺走了另一半和本该有的记忆,于是在二人对视的瞬间,这份记忆终于回归了,灵魂也终于合二为一。爱情最终促使她走上真正的魔女之路。

(三)妩媚威严的地狱女王《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撒旦舞会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作为一个新的魔女尽情展现自己的威严和魅力的时刻。她擦上魔王的仆人阿扎泽勒送给她的神奇药膏后,立刻焕发出了早已消逝的青春活力:她高兴地脱掉了身上的一切遮羞布,驱除一切虚伪、矫饰和束缚,还原了生命原本应有的状态。在她赤身骑着笤帚飞向天空的时候,她成为一个真正的魔女。她不再像传统的女性一样循规蹈矩,而是肆意地宣泄着自己内心的叛逆:她用笤帚柄把碰了她腰的圆盘撞了个粉碎;她飞到批评家拉铜斯基家里,从厨房里找来一柄沉重的铁锤子,见什么砸什么。以传统女性身份做不到的事情,终于在成为魔女后得以实现,这使她的内心获得了极大满足。

玛格丽特在撒旦的舞会上作为一个真正的地狱女王接受所有死去灵魂的膜拜。这些死去的人在舞会上都以活着的形态出现,并纷纷亲吻玛格丽特的手和膝盖,他们在活着时都是一些大奸大恶之徒,死时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玛格丽特非常厌恶这些人的接近,却不得不继续维持着自己的威严,对这些灵魂进行审判。其中有个人引起了她的关注,那就是用手帕闷死了自己亲生子的弗莉达。弗莉达因无力抚养被咖啡店老板奸污后生下的孩子,只能将孩子带进树林里捂死。在被法庭处死后的三十年里,弗莉达每天早晨都要面对侍女夜里送来的手帕,灵魂一直都忍受着痛苦的折磨而不得安宁。当其他人对此都无动于衷时,玛格丽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咖啡馆的老板呢,他哪儿去了?”从而对逍遥法外的罪魁祸首提出了严厉的控告。最终她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唯一的请求机会,向魔王沃兰德请求对弗莉达的宽恕。之后,玛格丽特又有了一次机会行驶自己的女王权力。当看到月光下悬崖边荒凉的山顶上深深忏悔的总督彼拉多,玛格丽特又一次想拯救一个无奈犯错的人:“为了某年某时的一个满月而付出一万二千个满月的代价?不是太多了吗?放了他吧!”魔王沃兰德没有责怪她的一再请求,而是微笑地肯定了她的善意,最终彼拉多获得了宽恕,永远地得到了解脱。玛格丽特也因为她自己的善良与慈悲而得到了这场与魔鬼订约的酬报:沃兰德最终拯救了她苦苦寻觅的大师,并恢复了她视若生命的大师的书稿。这两件充满善意的行为虽是在玛格丽特变成魔女之后所做的事情,但无不体现出她善良体贴、充满大爱的人性特点,从而使玛格丽特这个善解人意的人间女子、执着专一的爱情使者及妩媚威严的地狱女王的形象有机地联系并统一在一起。

在小说的最后,魔王沃兰德也给了玛格丽特和大师最终的解脱,为他们安排了房屋和仆人以及永恒的修养之地。重获新生的玛格丽特与大师一道向永恒的家园走去,他们不会再受到世人的指责,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和不幸,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永久的安宁:“玛格丽特一路对大师边走边说,陪同他朝他们的永恒家园走去。大师觉得玛格丽特的语音像流水的潺潺声,像刚才走过的小溪一样潺潺流淌、喁喁私语。”

三、结语

我们通读作品后不难发现,玛格丽特不仅美丽善良温柔,富有正义感,更是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女性,最主要的是她对爱情是那么地执着专一,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子可以说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大师是幸运的,他不仅获得了理想的生活伴侣,更得到了心灵和精神领域的挚友。在玛格丽特与魔王沃兰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恶人得到了惩治,好人得到了救赎,世间的一切不公都会烟消云散,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得到永恒。至此,玛格丽特作为善解人意的人间女子、执着专一的爱情使者和妩媚威严的地狱女王的形象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玛格丽特被作家美化,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蕴含着作家对女性的美好期待。”⑥这是一个被魔幻化了的女子,她走出了另类的魔幻之路。她可以是邻家善良的姐姐,可以是温柔美丽的恋人,可以是荣辱与共的朋友,也可以是威风凛凛的女王。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是一种永恒的真善美。

①〔俄〕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钱诚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本论文中的所有例句均引自该版,不再一一标注)

②④⑤梁坤:《〈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宗教文化阐述——玛格丽特:永恒女性的形象》,《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③常培艳:《〈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神话原型探索》,南京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

⑥余晓青:《〈大师和玛格丽特〉女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和女性形象》,《学术评论》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魔女魔王兰德
新年快乐
小魔女
能看到心事的水晶球
爱心拍立得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小鲜肉”蜘蛛侠
小魔女的规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