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靓晓[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0]
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十五类赋中,哀伤赋所占比重最多,共选入七篇:西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西晋向秀《思旧赋》,西晋陆机《叹逝赋》,西晋潘岳《怀旧赋》《寡妇赋》,南朝江淹《恨赋》《别赋》,这些赋作都表现出浓重的哀伤意味。
但哀伤主题的赋作并非哀伤赋类所独有,哀伤作为极为普遍的情感,在其他赋作中也有体现。王粲《登楼赋》(“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不属于哀伤赋的赋作,也同样可以传达赋家的惆怅情感,哀伤情感在赋中其广泛程度可见一斑。哀伤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虽然广泛,但参考《文选》选入的文章来看,“哀伤”应当是指生离死别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哀怨情绪。而其他抒发孤独、失意、有志无时、怀才难遇的作品,虽也有哀伤成分在,但并不以哀伤为主题,应不属于哀伤赋。
哀伤赋在汉魏六朝时期是比较重要的赋类,需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拟从《文选》哀伤赋入手,对哀伤赋创作概况、兴盛原因、入选《文选》原因等方面作较为系统的探讨。
1.先秦。文学的滥觞常能追溯到《诗经》,在这部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总集中有很多哀伤主题的作品。无论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卫风·氓》,还是“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王风·黍离》,都表现出诗歌作者的哀伤情绪。
到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的《楚辞》创作把哀伤情感的表达推向了高峰,屈宋的赋作都具有浓重的哀伤意味,它们也是汉魏六朝哀伤赋的前身。屈宋“哀志”“伤情”类的作品走向高峰之后,典范作用得以确立,加上特殊的社会环境,以致东汉之后到南朝,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定势,因此哀伤主题极为普遍。
就战国的《楚辞》来说,自屈宋奠定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开始,哀伤的情感基调便得以确立,但这种哀伤情绪尚属屈宋二人,是不得志文人个人的慨叹,与之后汉魏六朝时期流行于整个文坛的感伤主义不同,但屈原的《楚辞》对后世的借鉴意义极大,尤其在汉代许多赋家直接模仿屈原创作骚体。
2.西汉。“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风格特征,在西汉前期,还有少量《吊屈原赋》《鵩鸟赋》这类抒情赋作,到武帝时期情况就不再相同,国力的强盛,加上崇儒尊经的统治思想,使文坛流行着铺张扬厉、歌颂盛世的汉大赋。此时的哀伤赋有被《文选》选入的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陈皇后作的一篇赋,抒写深居长门的闺怨之情,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同时这篇赋也开宫怨题材之先河,是弃妇题材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哀伤主题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汉武帝刘彻的《悼李夫人赋》是第一篇以悼亡为主题的哀伤赋。其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和《怨歌赋》,都是抒发自己的哀怨苦闷之情。
3.建安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建安赋家目睹这些离乱,就会作出大量的抒情类、哀伤赋作品。西汉占主流的汉大赋已没有存在的环境,此时的赋作不再是鸿篇巨制的逞辞大赋而趋向抒情小赋。因此汉代末年蔡邕、张衡、赵壹等人的抒情小赋,发展到建安时期趋向普遍。建安时期辞赋的特点是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作家注重自己主观感情的抒发,文坛的哀伤情绪也初露端倪。建安哀伤赋里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多出现寡妇题材的创作,王粲、曹丕、曹植都有《寡妇赋》的同题共作,可见建安文人对这一群体的关照,相较其他朝代用诗词零星表现寡妇的寡居生活,建安的作品时间集中、同题共作、数量颇多。
西晋时期的社会状况更为严重,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残酷,但是在西晋这一短暂的时期,士人的视野却更加开阔,文人思想多元化倾向十分明显。哀伤赋在西晋赋中所占篇幅不大,但胜在情真意切、辞藻华美。
从内容上来说面对更残酷的现实,西晋的作品由建安时期较多的哀时事转向哀己,个性化色彩愈加浓郁。西晋悼亡赋的数量尤多,除《文选》选入的以外,还有陆机《愍思赋》、左九嫔《离思赋》、成公绥《慰情赋》等。晋代哀伤赋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是有大量为亲人朋友的死亡而哀的作品,情感深度加重,加上艺术手法的日趋成熟,哀伤赋的成就自然高于前代。
潘岳是西晋重要的赋家,《文选》赋类共录入他的作品八篇,占七类。他在文学史上以善写哀词著名,西晋潘岳之前还没有专为某个人死亡而作的诗歌,诗歌还未涉及为某个个人死亡而哀伤的领域。这表明,西晋以前的知识分子对死亡这个问题,其自我意识在诗歌中还是不强烈的,自西晋潘岳起为某人死亡而作的诗歌渐多,赋也渐多,其哀伤力量也最强,超越前代。
赋在东晋沉寂之后,在南朝又兴盛起来。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哀伤赋的数量上较之前大为减少,优秀的赋作也不多,故而被《文选》选录的仅有江淹一人的《恨赋》与《别赋》。南朝哀伤赋情感深度和题材方面都因袭前代,但审美功能进一步提升,刻意追求语言技巧,赋的诗化进一步加剧。况且在统治阶级里,帝王也喜爱文学,且是风格绮靡的文学,刘宋时期“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的宋武帝,南朝梁“属词婉约,缘情绮靡”的萧统,都会对当时赋的风格造成影响。
江淹本人的赋作以抒发哀情见长,其他抒哀情的作品还有《泣赋》《哀千里赋》等。《文选》中的《恨赋》《别赋》全用骈偶的句式,语言清丽,声情婉谐,题材内容没有突破前代但从宏观描写恨与别,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等都超越前代,这是南朝哀伤赋的突出特征。
首先,哀伤本就是人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之一,哀伤主题的作品在先秦时期就有体现。《诗经》《楚辞》里就有大量哀伤主题的作品,抒情就不可少抒哀情。
虽然哀伤是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可是在赋这种文学体裁中,一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兴盛,最为重要的应是社会原因。相比其他的赋来说,哀伤赋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创作特征。西汉时期哀伤赋代表作多与宫廷有关,到魏晋之后才发展为一种文学理念。所以西汉哀伤赋的缺少主要是社会与政治的原因,而东汉之后的情况恰恰相反,哀伤赋自然就兴盛起来。
哀伤赋是否兴盛与一时代的统治思想、文学的主流思想也有关联。两汉时期,以阴阳比性情,称性阳情阴,性善情恶,主张禁情扬性,将情视为恶,因此抒情赋较少,哀伤赋更是不多。就南朝来看,萧绎《金楼子·立言》有云:“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为之文。”“流连哀思”概指文学的抒情特征,把“流连哀思”作为“文”的标准,可见这一时期感伤之情已经成为主流,哀伤主题已普遍存在于南朝的文学作品中。
1.萧统的审美理念。哀伤赋得以在《文选》中成为一类并占据最大篇幅,反映了编选者与当时文学审美的趋向,体现出萧统对抒情赋、以悲为美的赋作的欣赏与认可。王筠在悼文中提到萧统的创作风格:“属词婉约,缘情绮靡。”西晋哀伤赋更符合《文选》的选文要求。《文选》中的哀伤作品除哀伤赋之外,还有“咏怀”“祖饯”“挽歌”“赠答”等包含哀伤的成分,可以看到萧统对哀伤类作品的重视。
2.作家个人的创作。被《文选》选入的优秀之作更与作家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选》的所有赋中选录西晋的作品最多,共15篇,潘岳一人便被收录8篇 ,占了七个类别,且《文选》诗类也收录了他的《悼亡诗》,“哀”类又收录他的《哀永逝文》,表明了萧统对他赋创作的肯定。潘岳是一位善感的人,加上自身的经历,他最好的作品就是悼亡之作。以《寡妇赋》来说,虽是效仿魏文之举以第一人称模拟寡妇口吻,但叙写少妇痛悼亡夫的悲恻之情,能设身处地地展现捕捉情感,且文辞比建安时期的作品更加缠绵细密,集前代大成。
哀伤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常有体现,但哀伤赋的定义为以抒发哀伤之情为主题,且具有更为浓重的哀伤情感。哀伤题材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哀伤赋源于战国屈宋的《楚辞》,从《楚辞》开始不断发展。《文选》“哀伤”赋选录作品七篇,入选篇数于十五类赋中为最多,体现出萧统对哀伤赋的重视。这七篇赋作各有特色,都是哀伤赋的典型代表,也都能反映各个时代的文学特色。不同时期哀伤赋创作风格的不尽相同可以说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哀伤赋的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很大,在混乱、苦痛的时代浸染中,哀伤赋创作十分繁盛,《文选》所录赋作除司马相如《长门赋》之外,其余六篇均出自这一时期。通过对这一段时期哀伤赋流变的追溯与考察,不仅廓清了哀伤赋创作的发展流变,同时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