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攀
【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强的松+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面部功能改善情况、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相比于对照组(714%)更高,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FDI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低,FDIP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高,治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其面部功能,加快病情的康复,建议将这一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效果;治愈时间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27-01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acute stage.Methods: :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January 2016 to August 2017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prednisone vitamin B6 methylcobalami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cial function improvement, healing tim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4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 stag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rapeutic effect;curing time
周圍性面瘫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多为单侧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面部肌肉痉挛、挛缩或瘫痪[1]。中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主要治疗手段为针灸,能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辩证施治,其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深受医患好评。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针灸疗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具体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8—63岁,平均(401±47)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18—66岁,平均(408±50)岁。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可行。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瘫,且处于急性期,且病程在3个月以内,排除双侧面瘫、外伤或肿瘤因素引起周围性面瘫者,排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耳科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治疗依从性不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均自愿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本次实验征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强的松,每天1次,每次30毫克;肌肉注射维生素B6(100mg)+甲钴胺(05μg),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
观察组采取针灸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风寒犯络型。其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调理阳明经气血,取穴为列缺、太渊、足三里、合谷、太阳、地仓等穴位,手法为短留针、浅刺激、摇大针孔等,在治疗一周后改为取患侧足三里、牵正、攒竹等穴位,取健侧阳白、上巨虚、合谷等穴位,连续治疗三周。(2)风热伤络型。其治疗原则为舒筋活血、清热凉血,取穴为风池、大椎、外关、曲池等穴位,连续治疗一周,之后治疗方法与风寒犯络型患者一致。(3)脾虚痰阻型。其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取穴为足三里、地仓、阴陵泉、太白、牵正、攒竹、丰隆等穴位,取健侧曲池和合谷等穴。(4)肝胆湿热型。其治疗原则为清热祛湿、疏肝利胆,取穴为患侧牵正、地仓、风池、中诸、颊溪、太冲等穴位,取健侧合谷穴穴,在留针15分钟后使用泻法。以上治疗每天1次,以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131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在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面部肌肉活动能力均未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32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面部共改善情况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FDIS(社会生活功能)评分,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FDIS评分以低者为佳,FDIP评分以高者为佳。
133比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愈时间。
14统计学方法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相关实验资料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标准差(x±s)标示,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标示,分别开展t值检验和卡方检验,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计算出的P值大小判定组间差异,在P<005时提示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相比于对照组(714%)更高,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1。
22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功能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无明显区别,组间对比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FD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DI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详见表2。
23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愈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为(124±33)d,对照组患者治愈时间为(182±34)d,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分析显示t=7242,P=0000。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为面部肌肉僵硬、表情呆滞、口眼歪斜、鼓腮漏气等,其病因复杂,多因耳源性疾病、代谢障碍、中毒、外伤、感染性病变、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相关,其危害极大,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医学根据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情进程时间和程度可将其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西医多采取甲钴胺、维生素B6、强的松等药物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其见效较慢,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2]。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外邪入侵、正气亏虚、脉络阻滞等引起,而中医针灸治疗可起到祛瘀散寒、舒筋活血、化湿解热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较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3]。本次实验表明,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行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4%,患者面部功能显著改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FD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DIP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治愈时间较短,以上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高长镝[4]的实验结果。
由上可知,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这一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加英, 徐炳国, 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2):347-348
[2]李永芝, 张秀媛, 谢贤辉,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15):52-54
[3]陈粉扣.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54):10551-1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