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提要]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为医疗、养老领域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老年病”具有反复性、突发性与易发性,使得患病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与看护问题成为困扰。而当前我国医疗机构与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相互分离的现状加剧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医疗机构、家、养老机构之间的奔波使得老年人无法实现健康养老。本文从健康养老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最常见的三种方式,在“医养结合”过程当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智能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医养结合”就是指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相结合。“医”的内容有疾病预防、健康检查、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养”的内容有:基本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服务等。“医养结合”模式是以养为主,兼顾对老人的医疗照顾,力求为老人提供覆盖全生的服务,使得老年人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前我国的“医养结合”主要有三种模式: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模式、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模式以及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
(一)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模式。即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增设护理院、康复院、医务室、老年病医院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直接设置医疗机构的方式优点在于可以为养老院里的老人提供最及时、最便捷的医疗服务,免去老年人在医院与养老院之间的奔波。并且可以缓解医院当中医疗资源的紧张。
1、养老机构招聘全科医生难。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养老机构建立医务室与护理站的人员标准为: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医师人数≥2人的,至少应含有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00张以上时,每增加100张床位,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养老机构招聘医生的难点在于:第一,在养老机构招聘全科医生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全科医生往往要求的工资待遇很高,能力不强的养老机构难以负担;第二,养老机构无法给全科医生提供晋升渠道。医生都期望可以跟着有经验的导师学习,积累经验、评职称、晋升,在养老机构很难实现;第三,养老院的老年人患的病种类多,只有一名全科医生是起不到作用的。
2、医保定点资质申请难。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如果不是医保定点机构,老人在养老机构产生的全部治疗费用要老年人全部承担,不能报销使得老年人不愿意在养老机构看病。
(二)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模式。即在医院设置老年病房,或老年护理床位,鼓励原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转变为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综合、系统的养老服务。
1、在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会造成以医代养,即医疗机构故意将入住的老年人当成医院的病人,进行过度治疗。有的老人已经度过治疗期,但是仍不愿出院,造成“押床”现象频发,使得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导致住院难以及出院难的现象发生。
2、会对医疗保险造成侵蚀。在医院设置养老机构会导致打医保“擦边球”现象的发生。一项调查显示,内设养老机构的医疗机构所进行的违规检查、用药等违规诊疗行为高出其他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使得原本属于养老支出的部分也可以被划入医疗支出,对于家庭来说减轻了负担,对医疗机构来说,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所以还出现了机构联合老人及其家属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情况。
(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当前比较普遍的模式,即社区当中的医疗机构与社区当中的养老机构形成医养联盟,互相补充。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卫生服务、健康护理等方面的优势,满足社区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发挥其日常照顾、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长处,满足社区当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顾需求。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既缓解了医院当中医疗资源紧张,又克服了养老机构无法提供医疗照顾的缺陷,是国家提倡的“医养结合”模式。
1、养老服务人才素质低。养老服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关于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低。在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方面,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护理员培训的规章,我国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表的《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显示,初级护理员要培训180学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这些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是走马观花,参加考试的人员大多是进行仅仅几天的突击学习,然后直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我国对于已经参与养老服务的人员的培训项目少,使得在职的养老服务人员水平难以提高。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低,国家出于对下岗职工以及家庭主妇的照顾,支持其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当中来。在我国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当中,老年护工占大部分,这些护工以“40、50”人员居多,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关于养老服务的相关培训,只能做基本的日常照顾工作,不具备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的照顾,导致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不高,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满意度低。
2、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报告》显示,如果按照失能老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推算,我国至少还需要1,300万护理员,如果按完全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比例為1∶3推算,我国至少还需要20万专业护理人员,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则不足2万人,我国需要加快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步伐。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社会保障、薪资待遇低,导致其流动性高。在护理人员的待遇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高强度的工作使其跳槽到其他行业,造成专业人员的流失。
分析第二部分所说的“医养结合”四个模式存在的难点,可以看出,我国实现“医养结合”困难在于三个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医疗资源紧张、医疗资源进入养老领域难。
(一)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1、建立“医养”机构之间的巡诊、送诊、转诊机制。要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大医院出现过度医疗,使得社区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医疗照顾。建立“医养”机构之间的巡诊、送诊及转诊制度,是养老机构可以指定特定医疗机构,与该医疗机构签约,使得签约医疗机构可以定期派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会诊。对于健康老人,医生可以向其宣讲疾病预防措施以及保养事宜,将老年病发病几率控制到最低;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医生通过定期的会诊,可以为慢性病老年人开具药方,交给养老机构当中的照护人员,照护人员负责具体的治疗。并且医生要通过定期的会诊,及时检查老年人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视老年人的病情做出转诊决定,避免慢性病老年人盲目地到医院接受治疗。对于患有大病、急性病的老年人,会诊过程中如果发现,医生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对老年人进行治疗,并且为老年人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为老年人指定转诊医院,提高老年人疾病治疗的准确度。
2、建立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社区家庭医生可以为社区当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通过与医生签约,可以保证老年人得到按时、系统的诊治与照顾,家庭医生通过对自己所签约老人的长期会诊,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避免了老年人到医院盲目地接受治疗。通过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使得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以接受治疗,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另一当面在家中接受治疗有利于老年人病情的好转,也省去了医院繁琐的住院、出院手续。同时,家庭病床制度使老人不必到医院住院,可以减轻医院病床的紧张状况,使得医院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3、建立智能化“医养结合”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养老服务业相结合,将线上、线下医疗、养老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是要建立养老服务、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将资源整合起来,为老人提供线上或线下服务。可以效仿网约车的形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医养”平台,鼓励医生、养老护理员积极注册,老年人可以通过平台预约的形式,预约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医生和护理员,享受快速、便捷的服务。还可以为高龄老人、失独、失能老年人设计智能产品,如带有检测身体指标功能的腕表,模仿摄像监控的作用,在每个区域安排检测老年人身体指标的人员,遇到老年人发病可以及时向其家属发出通知并派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二)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1、完善专业培训与教育体系。要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对于素质较低的在职养老服务人员,要制定出一套培训体系,规定其定期接受职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学习,并且设置定期考核,还可以通过设置试用期的方式来淘汰质量低的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壮大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人才储备很重要,就需要国家加强对于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对于学习此类专业的学生,国家可以效仿我国的师范生政策,对于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等优惠。另外,还要鼓励高校积极设置此类专业,一方面要为设置此类专业的高校提供基金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可以为高校指定服务机构,对学校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可以对此类专业的学生包分配就业,减轻学生的担忧,同时壮大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隊伍。
2、完善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待遇方面的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建立绩效工资制度。这需要建立一套工资、绩效评定体系,可以建立资格证等级考试制度,按资格证等级划分工资等级,鼓励养老服务人员积极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达到更高的等级来获得更高的工资,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建立老年人评价制度,将老年人对服务人员的评价等级作为绩效工资高低的评定标准,这样可以激励养老服务人员改善工作态度,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
(三)解决医疗资源进入养老领域难的问题。优化配置医护人力,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对医生与老年患者来说都是有利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生多点执业意味着老年人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不用扎堆到大医院看病,也可以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对于医生来说,多点执业为医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与进步空间,更加有利于医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医生在提出增加执业地点的申请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符合规定的全部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在实际实行过程当中,卫生主管部门由于担心医生向私立医院流动,会对医生多点执业产生阻力,所以我国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简化医生多点执业的批准程序,减小来自医院领导的阻力,同时还要保护医生的第一执业单位,减轻医院的担心。可以建立医生多点执业平台,如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广州粤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广东宝瑞国际医学,是专门针对医生多点执业建立的平台,使得签约医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前政府对“医养结合”的重视程度已经逐年提高,我国有的省份已经采取措施在“医养结合”模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真正实现“医养结合”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养老部门、医疗部门、社会成员齐发力,争取早日实现“医养结合”,使老年人可以健康养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EB/OL].www.crca.cn,2014.
[2]王超.以需求为基础的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国家卫计委.《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EB/OL].www.nhfpc.gov.cn.
[4]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EB/OL].www.jnjd.mc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