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给侧视域下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以济南市章丘区为例

2018-07-17 11:59李泽华
关键词:章丘文化产业历史

李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我国“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宏伟目标,这深刻表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文化的作用、地位与功能已经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的作用愈加凸显。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长率放缓、产能过剩及内生动力不足的态势。因此,2015年国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长远发展的宏观性战略,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措施,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也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下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类似,同样存在着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低品质产品供给过剩的情况,即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正能量文化产品少,粗制滥造的负能量产品多。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分析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并以济南市章丘区为例,梳理了章丘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供给侧问题,研究了影响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供给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力图为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一)历史文化:承载时代风貌的本相

历史本身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载与叙述。钱穆认为,历史可以是具体的“历史事实”,可以是“历史资料”,还可以是依据历史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的认识和阐释,即“历史知识”*朱晓彧:《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重读钱穆先生〈国史新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历史事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去而不返,变为“昨天”;“历史资料”被前人“记录流传以迄于今者”,化作“今天”;“历史知识”不断随时代的更迭而更新,引领“明天”。同时,历史又是以人为基本的元素来记载的,记载的对象

有个人也有群体*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换言之,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便是群体也是由个人组成,历史之所以能够被延续的根本就在于人类的延续,“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是这一延续上的子集。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素集合体,广义上讲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即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张月玲、徐伟伟:《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影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文化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素广泛蕴含于政治、经济、教育、审美等众多方面。

然而“历史文化”一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并不多见,直到90年代末才逐渐普及。颜吾芟从宏观角度定义了历史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风貌的总和。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时代风貌,这些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合起来共同构成总体文化风貌,就是历史文化。”*彦吾芟:《中国历史文化概论》,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而微观性历史文化的研究则较为宽泛,王育济从区域视角研究了济南8000年历史文化中的若干现象及特征,并通过梳理各类历史文献论证了济南园林文化的本质为“城即园林”*王育济:《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东岳论丛》2010年第5期。,这对掌握和发展济南文化产业有重要意义;罗毅以历史文化名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出现的些许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罗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徐艺乙则研究了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认为在不同时期下,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由此创造出了民间物质文化体系和相关知识体系*徐艺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总之,对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综合以上,本文认为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经过历史的沉积后所形成的文化,是不同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精髓积淀,是国家和民族前进与发展的精神之魂。

(二)历史文化资源:新时代生命力的彰显

历史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文化资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相关规定:历史文化资源可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主体是文物,主要是指具有历史性、文化艺术性以及科学研究价值的文化遗址、古建筑群、古墓葬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一般指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例如民俗文化、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但学术界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界定。向志学指出,历史文化资源是能够被人类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现代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源,具有很高的现代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向志学、向东:《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董雪梅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就是历史文化资源*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以济南为例》,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5页。。以上两种阐释都有其合理可取之处,在社会文明的前行中,历史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稚拙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绎历程。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缔造出了人类文明,在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又可以以文字或者实物的形态而存在且被后人开发利用,并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经过挖掘、整合、创作、生产、流通等一系列环节最终成为消费品,满足大众需要。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文化价值是指它承载了先人们所遗存下的各种人文信息,同时能够满足或服务于现阶段人类群体的认知和需求;经济价值是指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能实现的效益,包括它对实现相关产品价值的推动*王经伦:《开发历史人文资源须确立的观念》,《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社会价值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实践给予社会或大众精神上的满足与贡献,包括引导社会文化潮流、传播文化价值理念等。因此,新时代下历史文化资源只有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生产要素,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可片面追求对历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割裂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共进、忽略文化价值固有的本性及对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违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要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保护与开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和民族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历史文化只有走产业化繁荣之路,方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文化产业化的繁荣需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经济措施与行为活动,把历史文化资源以创意创新的形式转化为人民大众所需要的,且具有鲜明特色、商品价值及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即在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融入时代气息,只有融入时代气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在我国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文化内容要有创新、深度和广度,文化产品要有品味和格调。优秀的历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对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在新时代下的新功能与新作用。

二、章丘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及供给侧问题

章丘区隶属济南市,是2017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区。了解章丘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及供给侧问题,有助于探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供给侧影响因素。

(一)章丘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章丘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趣的历史故事,优质的文化禀赋,多样的民俗风情,其得天独厚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优势。目前章丘区内文化遗址保护单位183处(如表1所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如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齐长城遗址、东平陵城故址等,皆被众人所熟知;章丘的历史名人也颇为丰富,春秋时期阴阳学说创始人邹衍,汉代经学大家伏生,唐代名相房玄龄,宋代词人李清照,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等皆出自章丘。同时,章丘泉脉发达,泉水众多,主要分为明水泉系、绣水泉系以及西麻湾泉系,其中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等是区内著名的泉水。不仅如此,章丘的节庆活动、民间曲艺、特色农产也是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如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五音戏,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例;章丘大葱更是蜚声中外,从公元前681年中国西北传入章丘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章丘三宝”之一,在2017年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总之,章丘区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充足而且具有区域特色。

表1 章丘区代表性文化资源统计

数据来源:章丘区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4.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项目的推动,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才能真正让资源得到转化。章丘区根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展了诸多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如表2中的朱家峪文化产业园,该项目主要依托朱家峪古村落文化资源,在园区内开展人文旅游、休闲度假、影视等业务,电视剧《闯关东》就是在朱家峪取景拍摄,该剧的成功上映让朱家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参观朱家峪古村落,寻找和体验当年那个时代的感觉,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不仅传播了朱家峪古村落文化,而且还极大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如七星谷农林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以秀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入儒家文化精华,定位明确,特色鲜明,通过创意创新的开发形式把生态农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山水养生、商务会议等业务有效结合在一起,建设总用地约80公顷,是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锦屏山影视产业基地与绣源河风景区项目的建设也各具特色,章丘区文化产业在特色项目的带动下蓬勃发展。

表2 章丘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资料来源:参见昝胜锋主编《泺尚·创意中国调研报告2015》。

(二)章丘区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表现

1.产品缺乏创新,有效性供给不足。文化产业要想持续性发展,应在源头上保证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创新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延展。章丘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缺少科技含量的问题。例如,在一些传统类曲艺节目中,不管是在文化内容还是展现形式上依旧保留着“原生态”,没有很好地把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和先进的舞台科技融入到节目中,久而久之会让消费大众缺乏新鲜感,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不能长久持续,很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现阶段,人民群众文化层次越来越高,欣赏水平与日俱增,对文化产品的追求不仅要求形式上的“美”,更有质量上的“优”,缺乏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

2.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同质化现象较重。产品开发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同质化现象较重,特别是在产品初级加工阶段,这也是目前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的突出表现。同样,章丘区也不例外,泉文化产品是其最为典型的实例。现今,章丘区对于泉水产品的开发皆处于观赏、饮用、展览的初级阶段,这与济南市和淄博市泉水产品开发模式基本雷同,在泉文化深层次内涵挖掘以及产品形式多元化开发上有待提高。例如,章丘区可开拓“泉水+影视”的发展方式,从本质上讲,每一处泉水应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把每个精彩故事充分包装,讲好讲活泉水故事,并利用新媒体搬上银幕,其神秘感和观赏性自然增加,泉水才能实现其本有的价值,产业开发才能提高层次。目前章丘区境内知名泉水大概100余处,完全可以开展一个“讲泉水故事,演章丘形象”的系列项目,走融合发展之路。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六小龄童、张子健主演的《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该剧就是以泰山石为原型、以石敢当神话故事为基础演化而来,上映之后受到诸多好评,对传播泰山文化效果甚佳。

3.高端文化人才匮乏,产业领军人物少。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与“高精尖”人才的支撑密切关联。文化产业涉及行业和领域众多,这也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宽泛的知识面,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章丘区把许多院校组合到一起形成了“章丘大学城”,但本科院校仅有6所,没有985和211院校作为坚实后盾,缺乏本土化高端文化人才的培养优势。即便每年章丘区政府都会通过相关优惠政策进行人才引进,但对于体量庞大的文化产业而言,仍然有很大的缺口。从另一方面讲,上面提到章丘区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科技含量低以及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地区高端文化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型、产业规划型、科技研发型等方面缺乏领军人物。

三、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供给侧影响因素

根据对章丘区文化产业的研究,从供给侧分析,影响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引导。从供给要素的层面分析,财政政策是重要的支持方式,政府在宏观上通过财政政策对文化领域进行调控,其内容主要分为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昝胜锋:《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0页。,税收优惠政策又以免征增值税、免征营业税的形式为文化企业“减负降本”;财政补贴以生产补贴、流通补贴的形式对文化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支持,降低文化产品生产成本,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历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为文化企业提供制度框架下的优质营商环境。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开放的程度会不断加深,与国际市场的文化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而发达国家会利用其文化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对我国文化市场中的产品、资本、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进行冲击,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扶持和有效监管,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防止外来资本侵害。

(二)金融资本

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特征,发展中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经济学理论中,资本不仅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和穿透力的。在实际中,金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效果更为明显,例如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纽约、伦敦、东京等,都是相应国家的金融中心城市。在文化产业相关产业链中,如产品的策划、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产业环节的运转都需要大量资本进行支撑,没有强大资本的支持,历史文化资源很难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因此,建立良好的融资机制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文化产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初始生产成本高,产品一旦受到大众的喜爱,企业才能依靠后期的批量生产来赚取利润,而生产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就必须要有充裕的金融资本作保障。这些资金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法满足的,还需要企业自身、社会团体、融资公司、个体等多渠道资本支持。

(三)科学技术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3D动漫、虚拟现实(VR)、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主流高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作用,在有效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销售、传播与消费等重要环节也在发生改变。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但会创新文化产品的外在形式,更能丰富文化产品内涵,促使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发生质变。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把高新技术成功运用到了文化娱乐产业中,2016年授权产品销售额就高达566亿美元,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文化企业帝国。同时,科学技术赋予文化产业新的时代意义,使产业自身发展产生变化,如美国把出版、软件、信息服务划为“知识内容”,加拿大则认为“未来10年是‘数字化+文化内容’的超级产业竞争”。而我国《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出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whcys/201704/t20170420_493285.html, 访问时间:2017年4月20日。。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各类数字化高新文化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将从供给端发力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此来带动经济的新发展。

(四)“高精尖”人力资本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数量型“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消减,对文化产业而言注重的是“人才红利”并非“人口红利”。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众多,但真正的“高精尖”人才屈指可数。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场高端人才的大比拼,特别是在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专业技术和文化创意等方面,需要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共同带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_2.htm, 访问时间:2016年3月18日。;而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不断涌现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个领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在其他国家同样受到极大重视。如韩国,政府不仅重视培养“高精尖”人才,同时还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在职教育的支持,在2009年就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针对游戏、电影、广播影像、动画等众多不同行业统筹部署,通过设置专业进修课程、推行优秀人才交流项目等措施加强对专业型人才培养*陈柏霖:《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人才培养及启示》,《青年记者》2015年第35期。。此外,韩国政府还专门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建立相关人才数据库,对人才的管理、调配及流向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四、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供给侧对策

(一)提高市场中历史文化产品“供”与“需”的精准性

首先,民族的多样与区域的广袤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创造文化产品前要充分调研和把握消费群体的差异性需求,避免产品创作、项目立项出现“一刀切”与同质化的状况,为消费群体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要体现精准性与区域性特征,满足其个性化、多元化追求。其次,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要能反映出时代风貌。所以,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赋予其更多新时代元素及凸显时代人文特性,即历史文化从人民群众中来,更应服务于人民群众,在保留众多历史文化题材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群众性、生活性元素,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子集,让消费大众真切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最后,重视对产品需求的导向与提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先进的哲学理念和丰厚的人文精神,这对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在文化市场中,要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需求层次,以“以物带文”的方式来继承、传播与发扬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华元素来感染消费者、传播正能量并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重任。

(二)完善人才智库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始终是支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关于人才智库的建设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的角度展开。人才培养机制一般通过教育和培训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进行,教育的开展一般在高等院校,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培训的实施一般在文化企业内部或实训基地,偏重于社会实践,这就要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不协调而带来人才供需错位。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未来,要在文化内容原创、文化创意设计与制作、文案策划、文化产品数字化、文化金融等方面着重培养人才,高校要主动完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层次递进式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创新性及国际性。文化企业和实训基地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根据文化产业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适时对人才培训做出调整,培养出能应对市场变化的实践性人才,同时要鼓励人才“走出去”与“请进来”,“走出去”是指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请进来”是指欢迎国外优秀文化人才来国内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多类形式与多种渠道的结合互补,最终培养出专业化、高层次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三)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间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是指把与历史文化相关的零碎分散、内容单一的对象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整合为有内在关联性的集合体,从而形成一种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且能够达到一定内涵深度的新资源。如章丘区“清照文化”中,李清照一生先后在章丘、东京汴梁及江南地区等生活过,是一个活动空间广阔的历史人物,单是一个区域很难展现“清照文化”全貌。如果能把李清照平生的活动轨迹及遗迹遗物等梳理整合,可以形成具有章丘特色的全面完整的“清照文化”专题,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更是非同凡响。产业间融合主要指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间的结合,更多体现的是“文化产业+”的理念。“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创意创新为驱动力,以互联网与数字化为主要技术手段,打破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区域与区域间的界限,加大融合深度提升产业品质,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及文化产品附加值的跃升。如“文化产业+农业”,可把发展田园观光、农家乐、特色村镇及农业遗产作为主要形式,形成“文化创意农业”,这对农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与品位的升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主要从文化资源的供给端发力来确保文化产品生产之前就具备高品质文化内涵,再通过文化企业精心策划、包装、生产等工序,真正让文化产品“华而有实”。

(四)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及加大投融资模式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一项财力耗费巨大的工作,充裕的资金是其必要保证。除扩大财政投入外,还应多渠道、多维度、宽领域的鼓励社会团体的投资,引入社会资本解决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缺口,积极倡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等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建设中。民间资本的作用与外资资本同样重要,只要资本来源和使用方法合法合规,其作用与数量或超过外资资本。民间资本与外资资本相比,稳定性更加可靠,作为土生土长的资本与本地居民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也更容易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还要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提高财政支出对文化产业的效率及杠杆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截至2017年9月末,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行业PPP项目数为191个,项目投资额1548亿元,然而理论研究略有不足,“十三五”时期应加大对PPP模式的宏观理论研究,以此来带动更多行之有效的PPP政策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8期季报》,http://www.jrs.mof.gov.cn/ppp/dcy_2736578.html, 访问时间:2017年2月13日。

猜你喜欢
章丘文化产业历史
山东章丘至庆云等五条高速公路项目开始招标
章丘“无锅”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