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三)

2018-07-17 03:4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副主任医师魏华凤
保健与生活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秋燥秋分霜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副主任医师 魏华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 徐 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 方 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彭 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 周 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医师 王佑华

立秋养生

立秋节气虽然还没有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读者也应注意调整生活起居,以顺应时节变化。

养肺润肺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较大,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另外,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故秋季最宜养肺润肺,此时可多食梨、银耳。西洋参、南北沙参、百合、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龟板、鳖甲、地黄等中药适合在秋季使用,但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不能滥服。

预防情绪“中暑”

立秋后,天气温燥,尤其是“秋老虎”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所以,应积极预防情绪“中暑”。同时还应收敛精气神,有利于人体到冬季更好地“封藏”。

注重锻炼

在锻炼方面,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选择,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快步走、呼吸操等,其中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调整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敛。其次,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秋季宜调理脾胃

经过苦夏的煎熬,大凡老人、儿童、体弱者,还有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等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脾胃往往虚弱,也是消化道疾病的易感人群。所以,入秋后调理脾胃也显得重要。

入秋后不宜再贪凉饮食,可经常喝点姜茶。在胃脘穴、足三里穴等部位用热水袋热敷或者艾灸以暖胃。脾虚的人除了戒烟禁酒、饮食规律、少吃多餐外,可适当吃点健脾化湿的中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党参、白术、茯苓、芡实、山药等。

预防关节痛

入秋以后不能再猛吹空调,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睡觉时穿好长袖衣裤,盖好被子,注意关节保暖。对已有疼痛症状的关节可以通过艾灸、远红外线照射等方法来温通经脉,缓解症状。

处暑养生

处暑来临,表明炎热夏天即将结束,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人体健康。

起居养生

处暑过后,逐渐开始出现“秋乏”“秋燥”。首先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多睡一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还要适当午睡。处暑后,早晚温差加大,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疾病,所以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防寒保暖。要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通风,晚上睡觉时,记得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饮食养生

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津液。可以选择多吃葡萄、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热性食物,尽量少吃寒凉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此外,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等。

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燕窝、银耳、蜂蜜等,适时进补,为冬季做好储备。如莲藕汤能够补养脾胃、调养气血,适宜早秋时节食用。银耳红枣莲子汤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补脑。

运动养生

处暑后,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比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御寒基础。

情志养生

立秋后,自然界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白露养生

白露节气,天气转凉,秋意渐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应注意防寒保暖。

治秋燥

秋季燥气尤盛,耗津伤液,容易出现口干、鼻干、痰黏、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防秋燥是秋季饮食养生的一大要事,可适当多食蜂蜜、芝麻等性润味甘淡食物。平时生活中可以多吃银耳、乳制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同时还可以多喝开水、豆浆等,有助于益胃生津;秋主收,辛可发散,应少吃辛辣的食物。

防秋凉

白露之后,日夜温差渐大,早晚不注意保暖或饮食不当则容易为风寒湿邪所累,引发感冒、腹痛、腹泻等病症。

饮食则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瓜果,早餐宜喝粥,能治秋凉,如银耳粥、莲子粳米粥、莲子百合粥、芝麻红枣花生粥等。肺脏娇嫩,如不慎受寒,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老慢支、支气管哮喘等容易急性发作,所以秋季适当的耐寒锻炼可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免疫力。

秋分养生

在天文学上,秋分作为夏季结束和秋季开始的标志,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开始要注意“养收”“养肺”。

早卧早起,平和安宁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外泄趋向于收敛、闭藏,人体的起居作息也需相应调整,因此秋分时节需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精,凡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秋分起应早卧早起,早卧可顺应自然,收敛固护人体的阴精;早起可顺应寅时人体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情志调养方面,人们应努力保持情绪平和,避免大起大落。在经历了“春生”“夏长”后,秋天就应从容平和、不急不躁地等待收获,故此时需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可以听听舒缓轻快的音乐,读读修身养性的书,练习书法和绘画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趁着秋高气爽远足旅行,登高望远,使人心旷神怡。

及时添衣,抵御秋寒

秋分后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昼夜温差也较大。因此,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早晚应穿得多一些,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须注意保暖。

为了抵御秋寒以及紧随而来的冬寒,除了添衣,从人体自身的角度讲,秋天是贴秋膘、增加皮下脂肪含量的季节。经历了苦夏后,进入秋天,食欲渐增,适当进食些肉类,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多酸少辛,润燥补肺

秋季是“养收”的季节,在“五味”中应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因为酸味收敛补肺、生津润燥,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多吃味酸甘润的果蔬,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秋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肺脏,肺主皮毛,因此,秋季又是一个促进毛发生长的季节。入秋后多进食酸味食物,再配合肉类的营养,就能促进头发的生长。此时,宜进食的补肺之物是山药,山药色白入肺,是补肺佳品,有利于头发的生长。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秋分之后,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秋燥易伤津液,引起咽干、鼻燥、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症,故秋季应多喝水,多吃酸甘滋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莲藕、柿子、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动静结合,调养肺气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正是进行各种运动的好时机,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秋季“养收”,“收”对应于“呼吸”中的“吸”,所以应该趁着秋天多做深吸气,有利于排出蓄积在肺里的浊痰、黏液,使肺脏更加清净,以调养肺气。

寒露养生

寒露后阳气减退,阴气渐生,人们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各方面加以注意,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养阴润肺防秋燥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甚至可能出现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主。

寒露时节,饮食以“酸、甘、润”为主,中医认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如黑芝麻、核桃、花生、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等食物,可养阴、生津、润燥,常吃可缓解人体干燥症状。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皮肤干裂。

“贴秋膘”不宜肥甘厚腻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人们喜欢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是,过食肥甘厚味会增加胃肠系统的负担,而且,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建议人们多食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汤类、粥类和羹类流质,能暖身护胃、缓解秋燥。而喝粥的时间,以早晨为宜。古人认为:“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隔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寒露不宜露脚

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养生保健谚语。由于人的两脚离心脏远,因此,血液供应较少,所以特别容易受冷刺激的影响。脚部一旦受凉,很容易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寒露时节,天气寒凉,容易引起咳嗽,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因此,寒露时节做好脚部保暖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不要赤脚露腿,以防“寒从足生”。

“秋冻”要因人而异

“秋冻”是指在秋季应慢慢添衣,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为适应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但是,体质不好的老人、孩子等,如果在寒露时节,尤其早晨和晚上,过度追求穿着单薄,恪守着秋冻的“戒律”的话,反而会引起呼吸道、关节、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的“青睐”。因此,在寒露时节,不宜盲目秋冻,体质不好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还是要注意保暖防冻。

霜降养生

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一方面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另一方面,霜降15天后即是立冬,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而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补秋”比“补冬”更要紧,正如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

饮食宜健脾养胃、调补肝肾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由于天气渐冷,寒冷的刺激易扰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此时,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

饮食调养方面,根据中医养生观点,秋要平补,同时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柿子、秋梨、苹果、橄榄、甘蔗、香蕉、柑橘、葡萄等,都是此节气适宜的水果。柿子味甜,汁多肉细,适口,古人赞其“色胜金衣,甘逾玉液”。柿子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但柿子不能多吃,也不能空腹吃,更忌与酸性食物同吃,以免形成“胃柿结石”。

重保暖,防疾病

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自然界阳气将日衰,此时阴气更胜于前。自然界植物开始凋零,枝叶枯落,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一方面,霜降时节的昼夜温差变得更大,一些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及患有慢性疾病者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难以适应,感冒发热以及其他一些呼吸道疾病发病增多,如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等。另一方面,气温骤降,人体的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发病率也开始上升。

为预防这些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秋风瑟瑟之中,注意保暖尤为重要。

此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尤其霜降天气转凉时更易发生。此时,老年人应适当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霜降时节,一些年轻女性仍然穿短裙、吃冷饮,也应尽量避免,以防膝关节及其他病变。

悲秋宜忘忧

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是霜降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七情之悲忧,霜降之时,天气渐冷,阳光减少,风起叶落甚至凄风冷雨,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尤其老年人易产生孤独凄凉感,从而终日闷闷不乐,情绪忧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曾说:“秋时凄风残雨,老人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悦其心神,则忘其忧思。”意思是要对老年人因势利导,积极宣泄,培养其乐观豁达的心态。

猜你喜欢
秋燥秋分霜降
霜降
白露 秋分
农事 霜降
深秋寒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7份食谱帮你滋阴润肺祛秋燥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秋燥不中招
秋分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