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儿童画

2018-07-16 19:39王瑜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儿童画猕猴桃姐姐

王瑜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儿童画是幼儿认识世界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4~5岁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萌发,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对世界和自己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渴望。他们努力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来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也在试图用自己创造的图语来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

一、儿童画是幼儿理解事物的媒介

案例1:给猕猴桃画像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秋天的瓜果。几名幼儿提出饭后给水果画个图片,其他幼儿也积极响应。于是,幼儿各自挑选一种水果进行描画。天天说:“我要画猕猴桃,猕猴桃黑黑的,有点像一个炸弹。”接着他又用黑笔画了一条弯弯的线:“这是火药线。轰啪!猕猴桃炸掉了(图1-1)!”月月听见了,红着眼睛找老师:“老师,天天把我带来的猕猴桃画成了炸弹,还炸掉啦!我要自己画一张照片。”于是月月小心翼翼地把猕猴桃放到桌上,又非常仔细地在纸上画了两朵花儿(图1-2)。老师问月月:“你怎么把猕猴桃画成花了呢?”只见月月满脸笑容,得意地说:“猕猴桃又不是炸弹!我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猕猴桃,我要把它画的像花一样好看。”

童画解析:

猕猴桃是客观物体,但在两个不同幼儿的眼里却有不一样的呈现。天天认为,猕猴桃黑乎乎的颜色和圆圆的外形,就像一个炸弹,如果加上导火线就更像了,这是幼儿根据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使然。而作为猕猴桃的主人月月就不一样了,在她的眼里,别人的猕猴桃无所谓,但是自己的猕猴桃应该和漂亮、美好、香甜等愉悦的事情联系起来。于是,“我的猕猴桃是一朵花”也就自然而然了。

洛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表征是情感的陈述,是以象征的形式表达作者主观上感受到的价值。儿童表现的仅仅是对他重要的东西以及与他身体感觉密切联系的东西。儿童在涂抹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真实的意义世界。慕尼黑绘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和艺术护理教授鲁道夫·赛次在他的书《和孩子们画画》中这样写道:在使用绘画语言方面,儿童胜过我们成人,因为它们总是接近事物的本质,总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待它们。的确,炸弹和花朵,只是我们成人看到的表象,而背后的本质就是幼儿对事物的根本性理解和认识。

二、兒童画是幼儿“内心优先权”的外显

案例1:爸爸妈妈是我的

薇薇在家庭画中(图2-1),表现的是和爸妈一同打着伞在雨中漫步的情景。前边是妈妈,正在看着一只蝴蝶,爸爸和妈妈在一起,薇薇紧跟其后。从画面上看三人步调一致、人物大小匀称、表情愉悦、情景温馨,给人感觉是一个幸福和睦的三口之家。但老师知道薇薇还有个双胞胎的姐姐,每天一块来一块走,形影不离。当老师有意翻开姐姐的画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姐姐的画中只缺了妹妹。

案例2:我和爸爸妈妈

亮亮的家庭画中(图2-2),爸爸和妈妈平分空间,爸爸身上有一排扣子,妈妈的衣服上是什么?老师问起时,亮亮说:“那是我,我在妈妈的肚子里。”

童画解析:

图2-1中,薇薇和姐姐的画中同时缺少了彼此,难道是巧合?这是否意味着她们在潜意识里只希望爸妈就自己一个孩子,这样就可以独占爸爸妈妈的爱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兄弟姐妹众多的孩子,难免会有嫉妒之心,画画时就会把自己单独和父母放在一起,创造各种方法使兄弟姐妹缺席。这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不画兄弟姐妹呢?他们可以找出各种理由:忘记了,纸不够等。

普鲁多莫说过:“孩子们画的小人是自己的投影。”当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描画出自己及躯干的位置。在亮亮的作品(图2-2)中,爸爸妈妈都有躯干,只有亮亮缺少躯干。而且亮亮已经是中班的幼儿了,可是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的画是对自我形象的定义,画中的形象更多的是自己认为的样子而不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当幼儿有心理焦虑、自我否定,对批评产生恐惧、对同伴产生妒忌的时候,他们会通过画画实现另外一个自己,进而逃避现实。就如亮亮的画,因为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容易受到关爱的。

幼儿在画中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和限制,用图形讲述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这种“内心优先权”表露了幼儿真实的想法、传递着幼儿的感受、体现了他们的品性和愿望。当你真正站在幼儿的视角,就似乎可以明白:为什么一幅画就不能是全黑的,如果场景正好发生在黑夜呢?为什么在《我的家》中一定要画上姐姐,如果我觉得这里没有她才舒服,可以把她画在别的地方吗?为什么一定要给弟弟画上手,如果他总是从别人的桌上拿走东西,却从不送回来?为什么不能把米粒画在胃里?哦,当然,我们看不见,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它确实在那里啊!

三、儿童画是幼儿情绪情感的反映

案例1:妈妈是个丑八怪

三八节快要到了,孩子们要为妈妈画像。很快,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这时,一张涂满黑色的纸张(图3-1)送到老师的眼前,“妈妈是个丑八怪”的声音也一同传入老师的耳朵。只见畅畅的眼里好像有着什么东西,说完话嘴角泛起淡淡的一丝微笑,一副终于解恨的感觉明显写在脸上。老师问他:“妈妈怎么成这样的‘丑八怪了?”他仰起头,十分认真地告诉老师:“妈妈打我,妈妈是个丑八怪!”说完扭头走开了。

案例2:网住妈妈

据子键自己介绍,(图3-2)个子最大的是爸爸,最下面的是姐姐,中间身体较小的是子键,最上面的是妈妈。妈妈的形象和其他家庭成员不太协调,身体周围还多了一些放射状的线条,老师指着奇怪的放射线问子键:“这是什么?”“蜘蛛网。”子键笑笑说,然后就不再理睬老师的任何提问。

童画解析:

妈妈是个丑八怪(图3-1),让教师很困惑,漂亮的妈妈成了边缘不整齐的墨团。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畅畅前一天因为哭闹要某昂贵玩具,妈妈没有给买,并在商场里打了他几下,畅畅赌气不理妈妈。第二天正好画妈妈,畅畅就将对妈妈的不满进行了宣泄,将妈妈变“丑”,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从“嘴角泛起淡淡的一丝笑”也能够看出来,那是畅畅因宣泄而得到的满足。

从画面上看(图3-2),爸爸身体比例最大,子键和姐姐紧紧围在爸爸的旁边,这三个人动作一致、表情自然,倍感关系和谐。而妈妈就明显受到不同的待遇,被高高地挂在蜘蛛网上,而且身体的比例较小,手部也被省略,不像其他家庭成员那样五个手指舒展开来。子键不愿意对他人展示内心世界,但是绘画的内容很明显,某些原因致使孩子情绪上的抵触,进而产生对妈妈的不满,而把妈妈直接“挂”起来,就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或“伤害”了。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表达,而不是视觉经验的表达。对于幼儿来说,绘画能最直接的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用画画来宣泄自身的情绪,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从而减少了内心的焦虑,使心理得到平衡。

思考与启示:

蒂丽奥说过:画的象征意义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画的象征性可以很宽泛,但是其意义却因人而异,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新信息,也可能在论证我们已知的某件事情。面对幼儿的纷繁画作,不能简单地与儿童的智能、情绪焦虑做出一一对应式,也不能理解为大脑简单“输出”的资料,而是要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幼儿“对话”,透过幼儿的画作看到幼儿心灵深处,将作品与幼儿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走进幼儿复杂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一幅画的含义。只有这时,你才会发现:绘画是幼儿应该享有的、令人起敬的活动,是值得与之对话的活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玩美涂鸦课程实践建构研究”(D / 2016/ 02 / 394)阶段性实践成果。

猜你喜欢
儿童画猕猴桃姐姐
儿童画
摘猕猴桃
如何鉴赏儿童画
提取猕猴桃的DNA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我的儿童画
摘猕猴桃
养个猕猴桃
认识“黑”字
十声姐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