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处于懵懂时期,在教学中将图像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文章通过对地理教学中图像的运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地理;图像;教学
地理是认识自然环境、地球运动规律、气候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在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等各种类型的知识,然而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无法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形象的认识,所以需要运用图像辅助教学,使学生从图像中能够直观地了解上述信息。
一、 活跃课堂氛围
枯燥的理论学习常使学生感到乏味,地理图像的出现会使学生眼前一亮,从对文字的关注点直接转化为对图像的观察上,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平静的课堂活跃起来。
如,在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中,仅用语言叙述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在学生脑海里转换成图像形成心理地图,所以在这次课堂上,我将地球仪拿到教室中,让学生从地球仪上认识各大洲、大洋的具体位置。将地球仪拿到教室的瞬间,就看到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迫切地想要进行触碰,于是让学生上讲台前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之后说出他们观察的结果:“亚洲与欧洲一东一西相邻,南美洲与北美洲一南一北相连,非洲在欧洲的南侧,大洋洲在亚洲的东南方向,南极洲在地球的最南边。北美、南美与亚洲、大洋洲之间是太平洋,北美、南美与非洲之间是大西洋,非洲、亚洲与大洋洲之间是印度洋,地球的最北方是北冰洋。”如此就将海陆的分布了解清楚了。再如对地形的认识也从相关的图像着手,将高山、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等地形的实拍图片展示给学生,也能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盆地就像是一个脸盆一样。”另一位同学随即附和:“山地和丘陵有点像又有点不一样,要如何区分呢?”如此,便利用图像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图像的形象化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在地理教学中,用语言进行解说往往不如图像更为直观、清晰,学生能够从图像中得到同样的信息,而且一眼望去就非常清楚,大大减少了教师用语言去讲述的時间,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时间,从而加速对课堂的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在《中国的人口》课堂授课中,如果用语言去述说我国人口有多少,其他国家的人口有多少,我国各省的人口有多少,学生听到的都是相关的数字,再通过这些数字在脑海里形成对比,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反应时间,浪费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如直接将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柱状图直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看到中国的人口在世界的占比是多少,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省,人口最少的是哪个省,如此一来,就大大节省了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得的信息还会更加丰富,再如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时,学生可以一眼就看出四大人口密集区的位置,再稍微引导一下,很快学生就能发现这四个地方都在沿海地区,纬度都不高,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就能从中思考这种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直接从图中思考到更多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培养读图能力
运用图像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填空”是地理试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对图像的理解,看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得哪些信息。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读图,便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图像的理解能力,从而反映到做题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如,在《美洲》一课中,我展示南美洲地形图,在学生学完南美洲地形知道南美洲西部有一座高大的安第斯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到亚马孙河,再让学生判断亚马孙河的流向。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再引导学生做总结:河流的流向由地势的高低决定。反之,判断河流的流向时就要先知道地势的高低。学生判断河流流向的能力就形成了。又如,学生从长江干流纵剖面图中可以看到长江穿过的各个城市,并能从图中看出长江干流的落差,分析河流落差与水资源的关系,进而讨论修建三峡大坝的益处。图像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看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进行教学,图像立体性的特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图像形象化的特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图像实用化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此外,图像的专业性特点,是无法仅用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如各国地图、工业图、农业图等图像,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图像运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可以从图像中获得直观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图像的深层含义,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建亚.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运用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8.
[2]何树林.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18.
作者简介:
洪雅莉,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南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