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8-07-16 11:40韩登超刘琪
健康大视野 2018年5期

韩登超 刘琪

【摘 要】目的: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因素。结果:复苏开始时间≤5min的成功率以及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复苏之间>5min的患者(P<0.05);自助循环恢复时间≤10min的患者存活率存活率为71.43%、10~30min的存活率为44.44%、>30min的存活率为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与复苏开始时间以及自助循环恢复时间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87-01

心搏骤停是一种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其病情十分凶险,具有病理过程典型、致死率极高等特点。由于大脑对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有限,因此缺血性脑损伤是该病致残以及致死的主要原因[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为心肺复苏术,然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具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并且其病情变化多样,复苏后通常会出现心功能不全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严重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2]。本文旨在对影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86例患者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5.64±3.61)岁,按复苏前因素分类:心源性29例,非心源性56例,原因不明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搏骤停诊断标准,均可见意识丧失、呼吸及脉搏停止、瞳孔散大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规范方法操作,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迅速开放气道后实施气管插管操作,给予机械通气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或其他复苏药物治疗。若患者存在心室颤动情况则给予电击除颤,随后根据病因给予相关治疗。以自主循环恢复为初步复苏成功标准,临床上可测得脉搏并持续30s以上,患者会伴有叹气样呼吸。

1.3 观察指标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患者恢复自动呼吸以及心跳、血压稳定;需要进行辅助同期的患者,恢复自主心率、血压稳定且持续时间≥2h。通过对患者复苏开始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后72h体温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2)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x±s),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苏开始时间≤5min28例,其中成功12例,存活8例;复苏开始时间>5min58例,其中成功5例,存活2例。复苏是开始时间≤5min的患者成功率为42.86%(12/28)显著高于开始时间>5min的8.62%(5/58),(x2=13.956,P=0.000);开始时间≤5min的患者存活率为28.57%(8/28)显著高于开始时间>5min的3.45%(2/58),(x2=11.599,P=0.00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自助循环恢复时间≤10min成功14例,存活9例,存活率为64.29%(9/14);10min<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0min成功7例,存活3例,存活率为42.86%(3/7);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0min成功3例,存活0例,存活率为0。对比不同恢复时间的患者存活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A(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在无重大病变甚至正常的情况下,因受到严重打击而造成的心脏泵血功能和有效收缩骤然停止[2]。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喘息后呼吸停止或急性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消失、心音消失、痉挛性强直、瞳孔急性散大等症状,心功能的突然喪失会导致循环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心肺复苏术治疗心搏骤停,随着医疗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心肺复苏成功能显著得到了提高,但复苏成功后如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中,复苏开始时间≤5min的成功率以及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复苏之间>5min的患者(P<0.05);自助循环恢复时间≤10min的患者存活率存活率、10~30min的存活率以及>30min的存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搏骤停心肺复苏预后与复苏开始时间、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有着密切联系。此外,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复苏后72h体温、学pH值、凝血功能以及是否发生抽搐和痉挛也与心肺复苏预后有着一定联系。临床上在进行心肺复苏后可加强护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复苏开始时间以及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抓住心肺复苏的最佳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加强复苏后护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徐梅玲, 孙文会, 梁宁,等. 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S2):65-66.

[2] 陈亮, 余震, 梅爱红,等. 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7):1268-1270.

[3] 杨兰萍, 贾俊格, 秦艳平.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影响因素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9):1410-1411.

[4] 俞宁, 吕立文, 唐宇涛,等.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6, 21(12):2268-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