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发群
【摘 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出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手段。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和血糖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更佳,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2.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099-01
引言: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且中老年患者为高发群体。患者在患糖尿病后,血糖和血脂会逐渐升高,血液粘稠致使血管壁狭窄,极易导致患者的肾脏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多会伴有高血压症状,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血压患者也同时患有糖尿病,因为这两种病症是由同样的病源引起的。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中多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案,为探究中西医结合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活动。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出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中有3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7——79岁之间。对照组中有2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已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二)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案:通过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控制血糖,每日口服2次依那普利,10-20mg/次。
对研究组患者,要求患者在口服以上药物的同时加用补肾生精方联合治疗。熟地、杞子、淮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山萸肉、丹皮、茯苓各10g,淫羊藿 12 g,泽泻 23 g。用水煎服,3次/日,150ml/次。连续服药14天。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还需在饮食上加以控制。每日食物中所含的氯化钠不得超过5g·d-1,多食用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食品,保持体重的适中,增强机体锻炼,加快新陈代谢[1]。
(三)判定标准
如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值小于等于130/80 mm Hg,血糖值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如患者的血压值有所下降,且下降超过了30 mm Hg,血糖值下降超过了20 mm Hg,则为治疗有效。如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压和血糖值没有明显变化,或下降程度没有超过15 mm Hg和10 mm Hg,则为治疗无效。
二、结果
经总结和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有效率上差异较为明显,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更佳,详情下下表。
三、讨论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通常是同时患有的,且相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同时患有高血压,那么患者的死亡率将会大大提高。对于这类患者,在降压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如迅速降压也会为患者的健康带来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有效的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需要进行合理用药,所选药物应具有较低的副作用,不影响患者体内的水和电解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肝虚、肾虚、气虚引起的。气虚会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痰浊,而痰濁又会导致气道不通,影响血液循环,形成瘀滞。补肾生精法能够作用于病根,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为患者的心脏、脑部和血管提供充足的血流动力,能够在西医药物的辅助下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补肾生精方中的药物能够补肾养肝,收涩止泄。平补药物较多,又能同时补阴气,不燥热。此外,茯苓可利水排湿,入脾、肾、心经,可补肾清肝,泄膀胱之热。如患者还同时患有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还可将钩藤、磁石、天麻等药物加入补肾生精方中,如患者有心绞痛和胸闷的症状,则需要加入川穹、郁金、赤芍等要,起到理气的作用,化解痰滞[2]。对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点在于降血压并控制血压升高,以免患者出现冠心病、肾病等并发症。
四、结语
本次通过对本院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2%,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充分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良好治疗效果。补肾生精方促进了患者血液的流通,降低了血压和血糖,起到了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应将这一联合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王月娟,高立超,方芳,等.不同血尿酸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1):135-139.
[2] 董美华,钱云,陈再芳,等.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465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