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笔者针对高校中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设计教育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设计方法;设计理念
产品造型设计是大多数大专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将学生的思考模式由二维思维模式提高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学会使用感性的思维,理性的分析来完成面对的创作活动。有关设计程序方法和设计理念的知识,均是在这门课程中进行主要的学习。但是,在现今的大多数院校中,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还是停留在基本的、传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中,与设计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学生毕业后的设计工作环境,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力求教授给学生最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并将其根植于学生一般的设计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适应新的设计环境,潜意识的将科学的设计理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真正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
一、 设计方法的创新
如今工业设计的诉求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胜任现在复杂多变的设计要求。所谓设计模式转变(Paradigm Shift)是基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设计操作,均面临着因生产方式及产品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设计模式转变。设计活动的对象,已经扩大成为一个项目程序的规划,而不仅仅是有形物的造型活动。Mark Stam在1948年,首次提出了工业设计,其认为工业设计师是在各个领域中为产业工作的绘图师,尤其在新式的材料造型方面。1987年,Sigfried Giedion对工业设计的描述是这样的,工业设计师是为外壳造型的,思考如何将看得见的马达隐藏起来,并使得产品具有整体感。这些说法表明在工业设计发展的前期,人们普遍认为工业设计师是外观美化者。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 Norman在1977年,提出了设计需要和使用者进行沟通的理念,设计发展到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以使用者的观点来判断和纠正商品的过度开发;另外,他对情感设计的研究,将设计专业推向了满足情绪和体验的需要。在后现代产品设计思潮中,产品设计具有更多的意象和表情成了重点。
设计方法学对于设计这门学科的稳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60年代,研究的重点在整合科学管理与系统论的方法学取向的设计研究,以完型理论(Gestalt Theory)为基础的,形式美学领域是工业设计研究的重要范畴。到70年代,人们的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这是的设计任务也变得更加多样。发展到近代,美国BBDO公司副经理AF奥斯本首创,一种名为头脑风暴的方法被提出,这种方法提倡大家随意发表见解,使各种想法相互碰撞发生作用,最后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好的方案。这些都是在现今的产品造型课中会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但是,真正让学生实际感受这些设计方法的魅力,在学校中还有待加强。另外,需要加注一些新的思想,以便适应当今的设计形式。比如创造性思维中的黑箱法。琼斯认为,人们创造物品,都是通过人脑中的黑盒子来产生的,黑箱方法是使人更容易地产生好的想法。另外,明基集团也有自己的设计策略“设计现行”。现在已经不是认可哪一种设计方法是最好的时期,各种设计方法各有千秋,所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新的设计方法,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二、 设计理念的创新
在无数的消费品生产领域中,新颖的设计成了一种主要的市场促销方式。为刺激消費,需要不断的花样翻新,推出新的时尚。在产品设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单纯的功能完善、外观良好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深层次的需求。产品的精神价值、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诉求被提了出来,所以,各种创新的设计理念也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绿色设计,这是一个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词汇。绿色设计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尽量减少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以环保材料取而代之,并且考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在经过:1. 工艺改变,2. 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3. 改造产品,4. 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设计几个发展阶段后,现在的绿色设计在理论上已经比较完整。人性化设计,是基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在设计中综合运用这些成果,例如人体工程学、美学、生态学等,努力使设计的最终目的为人服务,将设计的目的定位在以人为本上。在消费多元化的今天,个性化设计也是如今畅行的设计理念。各大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将消费者细分,并有针对性地推出个性化设计的产品,以求稳稳抓住特定的消费人群。无障碍设计则是关注非均质人群生活的设计理念,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这些都是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学习到的几种设计理念,但是,如果要使学生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更具前瞻性,还应当引导他们了解新的设计动向,哪怕是一些处于雏形阶段的设计思想。比如设计难度大,又比较隐性的通用设计,这种设计思想提倡产品设计是满足所有人群使用的,表面看来和个性化设计背道而驰,其实,他是更深层次的一种设计思想,他讲求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所有人群使用,这就包含了一些非均质人群,这就要求在设计时,考虑特殊人群是使用问题,而且一般人和特殊人群使用同样的产品,这在心理上,极大地帮助了特殊人群,让他们能够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对非均质人群的意义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满足这种设计的产品,在人文关怀角度的价值就非常明显了。诸如此类的新的设计理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发挥。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教育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要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使他们能潜意识地将这些东西整合到未来设计作品中,以实现设计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迟瑞丰,李亚茹.感性工学视角下的产品造型设计理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
[2]杨娟.关于高校产品造型设计教学的创新探讨[J].高教学刊,2016(24).
[3]焦春阳,焦来荣.论折纸艺术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莆田学院学报,2016(06).
作者简介:
黄甦,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图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