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争

2018-07-16 00:00傅前哨
现代军事 2012年3期
关键词:侦察机防空无人驾驶

傅前哨

先进的军用无人机(尤其是具备多种功能的侦察/攻击无人机)的问世与大量使用,已经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还将随着空中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军用无人机装备数量的增加而日益扩大。

按照五角大楼的规划,十几年后,美国空军将有1/3的飞行联队配备无人驾驶飞机。“空中机器人”将逐步成为航空兵部队的主力作战机种之一。在未来的战场上,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很可能会作为军事行动的“尖兵”和“尖刀”,首当其用,率先出击。

然而,事物的发展和因果变化总是相互依存的,当你用一种新式武器威慑或打击对手时,别人也会发展类似的装备来恐吓你。军用无人机就如同一把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双方都有可能被笼罩这柄利刃的锋芒之下。面对日益严重的无人机威胁,如何对付敌人的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军队防空作战的重要研究课题。

2011年9月,美军退役中将戴夫·德普图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鉴于其他国家的无人机发展计划,五角大楼必须考虑“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的防空体系。该体系能够迅速应对敌方无人机的威胁,同时不会误伤友军的飞机和导弹”。他表示:“在过去20年里,我们在空中占据绝对优势,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想象一下,一旦有几百架敌方无人机在活动,我们将如何来明辨敌友,并且如何在有效对付‘坏蛋的同时,让我们的无人机和其它飞机继续执行任务?”德普图拉还特别强调说:“如果今天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一旦在战斗中首次遭遇此类的状况,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据外刊透露,美国陆军已开始把无人机列为未来五大空中威胁平台之一。这五大空中威胁平台包括: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

美军未雨绸缪,将无人机作为未来作战的重要课题而加以研究,预先埋下伏笔,是有其道理的。因为相比于有人驾驶的军用飞机,发现、跟踪和拦截无人机的难度要大得多。倘若敌对双方都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外观相似的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那么,准确地判明其性质,正确地区别出甲方、乙方,将更为困难。面对满天的空中机器人和无所不在的电磁波,防空部队需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技术对策,才能有效应付如此复杂的战场环境呢?这确实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

打军用无人机的难点

现代军用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不同,性能各异:有的吨位很大,有的尺寸很小;有的飞得极高,有的飞得极低;有的飞得很快,有的飞得很慢;有的续航时间极长,有的留空时间极短;有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很小,有的红外信息特征很低;有的机动性较强,有的机动性较差;有的造价非常高,有的成本非常低;有的采用程控,有的采用遥控;有的用于光学侦察,有的用于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等等。显然,与抗击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相比,反无人机要复杂得多。面对数量庞大的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空中目标,仅仅使用1~2种武器系统与之对抗是很难达到目的。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军事超级大国,有时也无能为力。

2006年5月,伊朗1架无人侦察机曾对位于波斯湾内的美国海军的“里根”号航母进行了航空侦察。据报道,该机在“里根”号上空盘旋了25分钟后才被美军发现。在玩了一把惊险游戏之后,这架无人侦察机毫发无伤地安全返回。为了炫耀,德黑兰当局在电视节目中公开了该机拍摄到的侦察图像。此举,对五角大楼来说无疑是一个羞辱。它表明:拥有先进的侦测手段和精确打击能力,掌握了海湾地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的美军,并不能完全保证战场信息的单向透明。只要装备了无人侦察机,即使是像美国那样强大的国家,其行动也难免会处于对手的监视之下,尤其是在波斯湾这类活动区域狭窄的地方。

那么,在现代战争中,用高技术武器实施反无人机作战的难度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看不见,无法打—发现难

现代无人机的机体结构广泛选用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泡沫塑料、轻木等透波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一些小型无人机无须采取专门的技术措施,就已具备相当的雷达隐身能力(它们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大多在0.1平方米以下)。以电动机、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轻型和微型无人机,尺寸小、噪声低,且红外信息特征极弱,其匿踪性能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难被雷达和声学、光学、红外探测器发现。可以说,大部分的轻小型无人机都拥有天然的“遁形”能力。

无人机在实际使用时,还能根据事先侦测到的情报,预先编好飞行程序,绕过敌方固定的雷达站和防空阵地,以规避其探测和和拦截。另外,如果将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降至很低的范围,也可成为自保的手段,因为地面防空导弹系统、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等对慢速的空中小目标,往往是很难发现和跟踪的。

看不到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对其实施打击。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研制并装备了隐身战斗机、隐身攻击机和隐身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但真正列装的有人驾驶隐身飞机也不过200架。而拥有设计和生产无人机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则多达数十个,具备雷达、光学、声学和红外隐身能力的无人侦察机何止千架。如此大量的低可探测目标,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它们给早期预警系统和防空系统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看得见,不好打—瞄准难

还有一些无人机,即便看见了也不好打。例如,用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对付廉价的小型低速无人机就相当困难。如果战斗机飞行员发现了这类目标,使用空对空导弹实施攻击,可能根本就构不成发射条件(因为活塞式小型无人机的雷达、红外信号很弱),就是能够打,并且也打下了目标,在经济上可能也是极不合算的。因为导弹的成本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小型无人机。

若用战斗机和攻击机上的航炮扫射这类目标,代价当然较低,经济上也更划算。但由于有人驾驶的平台(如超音速战斗机等)的机动飞行速度较高(一般在800~1000千米/小时左右),而活塞式无人机的巡航速度很低(一般在100~150千米/小时左右),二者的速度差太大,战机稍纵即逝,还没等飞行员按下发射钮,就可能冲到目标前面去了,甚至撞上了。再加上目标的外形尺寸很小,只有抵近射击才有把握,这样一来,瞄准的时间会更短。假如一击不中,兜个圈子回来,目标也许就丢失了。

看得见,打不着—攻击难

对于那些活动在平流层、中间层以上的超高空、超高速喷气式无人机来说,即使不采用隐身技术,它们也有恃无恐。因为现役的大多数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战斗机发射的导弹、炮弹,都射不了那么高,飞不了那么快。等到防空“利剑”出鞘时,这些“神行太保”们早已绝尘而去。看得见,追不上,看得见,够不着,也就对它们无可奈何。

看得见,如何打—判断难

现代军用无人机的机载系统多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的需要搭载不同的设备,用以执行情报侦察、战场监视、电子对抗、目标指示、对地攻击、反辐射攻击等不同的使命。例如,在同一外形的无人机上换装电子侦测设备、角反射体和战斗部,即可将其改成电子侦察无人机、诱饵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等等。当这些军用无人驾驶飞行器不发射电磁波时,即使发现了它们,地面防空系统仅仅通过其外观的信息,基本上是无法对它们加以区分的。

当天空中出现一大批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时,对目标类型的识别就更困难了,若无法判断威胁程度,无法找到需要立即拦截的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战场反无人机兵力的分配,以及打击次序的决策,很可能会因此而怡误战机,导致作战失利。

看得见,打哪个—决策难

如果在无人机机群中混编有无人驾驶诱饵机、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无人驾驶反辐射攻击机,那么,发现了入侵的空中目标后,打还是不打?如何打?打哪个?用什么武器打?决策起来就更要小心了。若盲目地用地对空导弹、带炮瞄雷达的高炮系统发起攻击,就有可能出现如下的情况:

假如遭到射击的目标是诱饵机,对手正好借此浪费弹药,分散精力,保护自身机群。

假如遭到拦截的目标是无人驾驶电子侦察机,那么求之不得,正好利用这一机会窥探敌方的搜索雷达、制导雷达的频率、波长等参数,测定其方位,即使被命中,也没关系,获得的电子情报信息已实时传送回去,完成使命了。

假如遭到攻击的目标是电子对抗无人机和反辐射无人机,那么,正中下怀,只要雷达开机,就能针对其信息特征实施电子干扰,或趁此机会发起反辐射攻击。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面对敌方的无人机编队,防御一方有可能会因判断和决策失误而出现该打的没打、不该打的打了,击落了无价值的诱饵机,却漏掉了最关键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攻击机的问题。结果不但难以保护己方要地的安全,还有可能使雷达警戒系统和地面防空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抗击军用无人机的方式与方法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反无人机的难点,主要指的是用特定的武器系统探测与拦截特定的无人机。如果采用另外的武器系统、技术途径和战术方法,情况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世界上只有单、双用途的先进武器,没有万能的军事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武器在其性能和用途方面都有优势,也有不足。抓住敌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长处,就能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空中机器人有它们胜人一筹的地方,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付不同的军用无人机必须根据其性能与技术特点,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战法。只要使用的武器系统、战术措施和技术措施对路,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实战情况看,反军用无人机的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组织多手段的监视网严密搜索和捕捉无人机

抗击军用无人机的首要条件是及时发现目标。尽早捕获目标,这样,才能赢得较长的拦截时间。而现实的情况是,无人机的家族过于庞大,什么样的成员都有:大小、高低、远近、快慢、长短、隐显、贵廉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有人驾驶飞机复杂得多的目标体系,根本无法用一种预警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去对付它们。有鉴于此,防御一方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现役的探测系统,积极开发先进的侦察手段,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才能奏效。

对大型的高空目标,地面雷达的发现距离相对要远一些,即使是隐身飞机,只要它接近雷达的“头项”,由于其下表面是平的,也容易被探测到。

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雷达侦测低空小型目标要困难一些,而位于高空的预警指挥机、预警气球、预警飞艇、战场监视飞机以及先进战斗机,由于装备了下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强的雷达,发现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就相对比较容易。

对付无人机,很重要的一条是拓宽情报来源渠道,若能将地面有源雷达、无源雷达、多(双)基地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装置、声学监听器、预警飞机、预警气球、战场监视飞机、光学与目视观察哨等情报单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手段多样、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预警网络,充分发挥各种探测器材、通信系统和侦察人员的作用,确保在敌机可能来袭的主要方向上有足够的观察力量,将有助于尽早地发现不同高度、不同速度的无人机,为防空兵器实施尽远拦截创造条件。

除了发展多手段的综合监视网络外,预警系统、防空系统的部署应尽可能的完善,如适当前移、梯次配备、频率覆盖、低空补盲等等。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兵器和装备构成远、中、近程和高、中、低空相兼顾的情报网与火力网,发挥1+1大于2的整体作战效能,确保发现敌机后能够尽早开火,多次拦截,连续射击,以增大击落目标的几率。防空兵部队和民防力量要预先制订好多种反敌无人机的预案,熟悉战场环境,加强模拟演练,以确保一有情况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用战斗机和防空导弹歼灭大型喷气式无人机

攻击不同的无人机需要采用不同的武器系统和不同的战术对策。因此,防空力量必须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长,用最适宜的方法和最适当的手段去对付各类空中目标。

大型喷气式无人侦察机或无人侦察/攻击机的飞行速度比较大(高亚声速或超声速),升限比较高(可达20000米以上),用小口径身管武器却对付它们,因射高有限,基本上是够不着目标的。但只要这类无人机选择与普通作战飞机相同或类似的涡喷、涡扇发动机,那么,它们的速度、升限等性能就与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差不太多,使用地面防空导弹和具有上射能力的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更为合适,也更为有利。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入侵我国领空的部分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就是被我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击机部队、地空导弹部队打下来的。

用高空导弹系统拦截高空高速无人机

一些军事强国正在开发的高超声速无人机多采用涡喷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系统,它们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5以上,升限可达数十千米,活动区域已进入大气层的中间层(高度30~80千米),很不好拦截,常规的地对空导弹打不了那么高,对它们无能为力,先进的战斗机也只能望洋兴叹。但这类飞行器也有缺点:速度能快不能慢,机动性较差。若能将目前已装备使用的射高25000米以上的大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加以改良和升级,用于攻击30~50千米的超高空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对高层反导导弹加以改进、改型,用于拦截100~150千米高度上的跨大气层的无人驾驶空天飞机也是可行的。显然,积极发展高空、远程地对空拦截弹和具有优异上射能力的先进远距空对空导弹等新式武器系统,对于未来的反导和反无人驾驶空天飞行器的作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轻小型防空武器摧毁低空低速无人机

普通的轻小型活塞式无人机的飞行速度较慢,且速度范围小,升限也不算高。其巡航速度一般在80~200千米/小时左右,最大飞行高度3000米(发动机不带增压)到8000米(发动机带增压)上下,执行侦察任务时,有时还会降至50~1000米的低空活动。用战斗机和高空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搜索、拦截这类低空、低速小目标,难度较大。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刚好处于普通的地面防空武器(如肩射型地对空导弹、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等)的射击区域内,一旦“现形”,较易被轻小型地面防空武器组成的火力网所击落。

对付小批量的或单架活塞式无人机可采取全民防空、机动设伏,灵活打击的战法。根据敌无人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在其可能的侦察地域内,预先设伏,在其进出的航线上,机动设伏,用各种容易隐蔽的小型防空武器形成局部的密集火力网,在统一指挥下,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用武装直升机和“战场飞机”追打低空低速无人机

与高机动的无人驾驶战斗机方案相比,活塞式无人侦察机的飞行速度不但较低,机动性也较差。喷气式无人驾驶战斗机的最大机动过载可达10~25G,而活塞式、涡桨式无人侦察机由于更强调航程和留空时间,必须多带油,加之它们的任务载荷较大,因此,其使用过载只有3~4G。另外,远距离飞行的无人侦察机,多采用程序控制方式或远程遥控的方式进行操纵,其航迹相对固定,不能自主机动,用地面防空武器、武装直升机和“战场飞机”追打它们比较容易,且攻击机会也比较多。直升机和“战场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与活塞式无人机存在“交集”。它们的可用速度范围大于无人机,在综合机动性方面也有优势。因此,派遣武装直升机、低速“战场飞机”在某些特定空域巡弋,作为机动拦截兵力使用,也是对付低空、低速无人机的一种有效手段。

用弹炮组合系统和弹炮结合系统猎杀无人机群

混合编队的无人机群,其单机成本一般都较低、又不容易识别,使用远程地对空导弹打此类目标不合适、不划算。此时,可考虑用高效的车载式低空近程防空导弹、肩射式地对空导弹和中、小口径速射高炮作为主要的防空火力来攻击它们。

混编无人机群不仅目标数量多,编队内的各型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也可能不一样。对付蜂群状的目标,可采取高低搭配、混编部署的方式和统一指挥、整体打击的原则,根据各种防空兵器的射程、射高、射速、射击密度、攻击精度、机动能力等要素,将防空导弹与高炮合理地配置在一起,构成一个中距与近距相互兼顾、中空与低空有机结合的综合火力网,以提高其整体作战效能。使用这样的火力配系,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对任何一个敌方的空中目标实施密集火力攻击。

如果有条件,应该尽可能多地配备车载式弹炮结合系统。该系统集搜索、跟踪、引导、攻击于一身,具有探测设备全、拦截手段多、射击区域大等特点,且近程防空导弹与小口径速射高炮二者的优长互补,是一种高效的、特别适用于对付低空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编队的防空武器。另外,与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弹炮组合系统相比,弹炮结合系统的指挥控制能力、防护能力、机动能力都更强,有利于快速转移、灵活部署、机动设伏。

用电子对抗系统干扰无人机

“空中机器人”基本上属于“全电”飞机,机载电子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而且非常精密,加之它们与外界的“联系”比较频繁,因此,其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差。若有针对性地对这类空中目标实施强电磁干扰,有望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

无人机主要依靠机载计算机、GPS、数传电台、自动驾驶仪、遥控接收机、舵机等机载电子和电气系统实施导航定位、飞行控制;需要照相机、摄像机、电子侦察设备等任务系统按预编程序对目标进行信息情报的收集;通过数据链、通信电台与地面站、舰船、飞机、卫星等平台进行沟通,传送情报,交换数据,接收指令。这些小型化的传感器和机载电子设备均比较“脆弱”,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容易出现“失聪”、“失明”、“失灵”等问题。在受到强电磁干扰时,不但其机载探测设备、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会受到影响,预定的任务难以完成,还有可能因接收不到指令、计算机“死机”、飞控软件输出的参数出现错误和偏差而失控坠地。

对敌无人机实施电子干扰时要注意采取综合的战法,多个技术措施并用,多种战术手段并举,连续地对目标进行高强度、多频段、大功率的电磁干扰,不给敌机喘息之机,以取得最佳的电子对抗效果。

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就曾用此法搞下了一架“先锋”无人侦察机。当时,这架美国海军的无人侦察机正在南联盟境内往返飞行,肆无忌惮地实施侦察作业,企图搜寻到南军的地面目标。南联盟的防空部队对其实施了强电磁干扰,该机的通信系统立即中招,完全失去了与美军航空母舰的联系(舰上设有控制站)。于是,它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似乎的四处乱飞,直至燃料耗尽而坠毁。

用网络攻击软件“毒死”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基本上属于“全电飞机”,它的飞行控制系统、导航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以及任务系统等设备都要依靠地面站、网络平台与机载计算机来掌控。一旦“大脑失灵,便会造成严重后果。2011年11月,美国《连线》杂志等媒体报道说,美军的一些在海外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如“捕食者”、“死神”等)的计算机系统已被黑客侵入,中了电脑病毒。它们接收到的每条指令、每个信息都可能被外人窃取。

该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各国军界的广泛关注。据网络专家推测,这种名为“键盘记录木马”的病毒,是通过计算机硬盘和可移动存贮设备传染给美国内华达州克里奇空军基地的电脑系统的。尽管中大型的长航时无人机远在万里之外的阿富汗、也门、利比亚等战区活动,但它们受控于美国本土的地面操作人员。当空军基地的无人机“驾驶员”、传感器控制员利用卫星通信系统向这些无人机发出一系列的飞行指令和任务指令时,每个键盘动作都会被病毒记录下来。

“键盘记录木马”是如何侵入高度保密的军用网络的?专家们分析,这种病毒可以在公共计算机网络中传播。而军用无人机更新机上所装的数字地图时,需通过移动硬盘从网上下载,无人机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照片等信息也要依靠移动硬盘从一台电脑转移、拷贝至另一台电脑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漏洞,“键盘记录木马”正是利用这一缺口打入了军用网络,并扩散至无人机系统的电脑上的。

如果不能及时堵塞这一漏洞,消除隐患,被黑客掌控了无人机,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若黑客通过“木马”向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发送假指令,轻者可将其摧毁(引导它一头扎向地面),重者将其劫持,飞到敌方的基地降落,甚至还可以开个“大玩笑”,直接指挥它跑到原“主人”的头顶上扔炸弹。

显然,用网络攻击软件“毒杀”无人机,是防御一方可供选择的、重要的战术技术措施。只要能够找到有线网和无线网的漏洞,利用各种手段突破敌人的防线,将特殊的病毒植入无人机系统,上述情景就有可能发生。

用新概念武器系统闪击无人机

目前,针对无人驾驶军用飞机、无人驾驶装甲车辆、机器人士兵的出现,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地开发能够与之抗衡的先进的探测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以及袭击敌方网络的“黑客”手段和破坏计算机软硬件的“病毒”武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空军信息战中心的“黑客”就曾打入美国海军驱逐舰上的巡航导弹的导航控制系统,使之“失效”。

一些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等,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对付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利刃。它们都属于“光速武器”,发射速度可达每秒30万千米,无论是攻击高速飞行目标还是猎杀低速飞行目标均不需要提前量,指哪打哪,精确度极高。只要目标在其作用距离之内被探测到,基本上就难以逃脱了,可谓“发现即摧毁”。

从理论上讲,激光、微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畴,但与普通的电子对抗设备相比,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更高,作战威力也更大,可在瞬间内使目标化为乌有。若把电子干扰的效果比作“软杀伤”的话,那么,则可将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看成是“硬摧毁”或“软硬兼施”的手段。

高能激光武器、电磁波射频武器的优点除了射速大以外,还能多次使用,只要能源充足,就可连续不断地打下去。这要比使用地对空导弹拦截无人机方便和灵活得多了。此类新概念武器的作用范围随发射功率的提高而增大,攻击区域在几千米至数百千米之间。在近距离内发射高能电磁波,可做到一击致命,如果无人机的距离较远,也能达到破坏和干扰目标的作用。

高能激光武器发射的激光波束很窄,需要精确导引,一次只能闪击一个目标,属于点杀伤型兵器,用它们拦截重要目标比较合适。

车载式或机载式微波武器、雷达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波束比较宽(多呈扇形或圆锥形),仅需概略引导,就能对着某一区域发起攻击,并且一次可“笼罩”多个目标,它们属于区域杀伤型兵器。

高能微波炸弹的影响范围更宽,将它们发射至目标区上空,有可能干扰整个无人机群,可称得上是区域杀伤型兵器。

目前的车载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电磁脉冲武器系统还存在着体积大、耗能高、机动性差等问题,一旦在技术上成熟了,实现了小型化(可装在多种平台上),那么,未来防空作战的形态将会因此而大为改观。

一次引人注目的无人机“丧生”事件

一些专家认为,与无人机进行对抗的结果,很可能成为未来作战胜负与否的关键。而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武装对峙中,它们也往往会成为矛盾的焦点。

2008年4月21日,格鲁吉亚当局向全球新闻媒体告了俄罗斯政府一状:4月20日,一架俄军的“米格-29”战斗机在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上空击落了格方的1架价值1200万美元的无人侦察机(据悉,该型机可能是格鲁吉亚与以色列合作生产的“竞技神”450无人侦察机)。

莫斯科官方立即否认了这一指控,并对第比利斯进行了反击:格政府在自行宣布独立的阿布哈兹上空使用无人侦察机,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

22日,俄格双方继续就“击落无人机事件”打嘴仗。第比利斯指责莫斯科正在开始新一轮军事力量集结,朝着兼并阿布哈兹的方向迈进。格方还公布了一段“落机“事件的录像,并称录像中一架“米格-29”向无人侦察机发射了导弹,将其击落。从录像画面看,的确有一团白色的烟云向下坠落,与此同时,在其附近还出现了一架模糊不清的战斗机图像。

俄罗斯外交部和国防部则反驳说:“格鲁吉亚的无人侦察机系被阿布哈兹地面防空系统所击落。这架侦察机在那次飞行中,也可用于引导火力攻击,它违反了1994年5月14日签订的莫斯科停火协议,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总统谢尔盖·巴加普什的话说:“俄罗斯与此件事情无关。”

俄格“落机”争议不仅引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的关注,还闹到了联合国。4月23日,应格鲁吉亚的请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特别会议,15个理事国的代表听取了格方的陈述。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当然会对格鲁吉亚的说法给予驳斥。

1个月后,联合国调查团发布报告:根据雷达记录,1架格鲁吉亚无人侦察机在分离的阿布哈兹上空被1架战机击落,随后这架战机飞往俄罗斯空军基地,5月30日,安理会又认定格方无人机的侦察行动违反了有关协议)。俄罗斯国防部对此回应说:“俄空军飞机4月20日根本没有在格鲁吉亚边界附近飞行。”

此次俄格“坠机”事件将作为防空史上的重要一页而载入史册,但它并非有人驾驶飞机与无人驾驶飞机对抗的第一个战例。最早创下击落无人机的战绩,并在世界航空史上连续写下一个个歼灭敌无人机的光辉篇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丧命于现代局部战争中的无人机

越南战争之后,无人驾驶侦察机的使用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无人侦察机又开始活跃起来,在跨世界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都能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

与越战时的喷气式无人侦察机相比,现代的无人侦察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种类与型号更多、速度范围更宽、高度区间更大、隐身能力更强、机载控制系统和侦察设备更好等等,似乎更难打了,但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矛就有盾。再先进的武器也能找到对付的办法。在现代的局部战争中,击落无人机的战绩也不少。

以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为例。在这场大国打小国,多国打一国的“不对称”战争中,北约军队几乎占尽了数量与质量的优势。从开战之日起直至战争结束,美国与西欧的军队都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制空权,不时对南联盟的军用与民用设施进行狂轰滥炸,给南联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不过,北约航空兵部队的飞机在巴尔干上空也并非畅通无阻,横行无忌。在南联盟防空部队的英勇抗击下,他们也遭到了较大的损失,除了1架有人驾驶的F-117A隐身攻击机和1架F-16战斗机被击落外,还被干掉了十多架无人机。

在这场战场中,美国陆军共派出13架RQ-5A“猎人”型活塞式无人侦察机参与情报收集活动。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损失了6架。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的RQ-1“捕食者”无人机是北约部队实施航空侦察的主力之一,南联盟军队采取多种战法与之对抗,先后击落了3架这种大型长航时无人机。

德国军队装备的“雄蜂”和CL-289 无人机属于小型活塞式无人侦察机,它们主要承负北约军队实施轰炸后的空袭效果评估,并用于搜索在科索沃地区出没的南联盟军队的目标。这些无人机多在低空活动,并且飞行速度较慢,很容易成为轻型防空武器的靶子。德军放飞的无人侦察机就被南联盟军队打下了好几架。

战后,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谋长联会主席谢尔顿承认:在整个“联盟力量”行动期间,北约军队一共损失了15架无人驾驶航空器。可见,南联盟军队虽然弱小,但他们采取的抗击敌无人侦察机的战法却是卓有成效的。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和英国研制的多种无人驾驶侦察机和无人驾驶攻击机被投放到战场上,并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战局的发展,也不时传来无人机殒命的报告。3月26日,伊拉克地面部队就声称击落了一架英军的“不死鸟”无人机。

在伊军土崩瓦解,其作战人员作鸟兽散后,美英联军碰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各路反美武装纷纷崛起,加入战团。其后的军事行动,呈现出城市战的特点,正规军常常遭到敌方枪手的狙击,却又很难发现隐藏在市区内的分散目标。为此,美军开始大量使用连级和营级无人侦察机(如“渡鸦”、“指针”、“龙眼”、“敢死蜂”等)对居民点实施侦照。

这些小型活塞式或电动式无人机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侦测设备也比较简单。为了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图像资料,它们多以低于1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在100~200米左右的高度活动,因此,极易被机枪、冲锋枪、突击步枪等简陋的单兵武器所命中。从战场上发回的新闻报道看,这些航模大小的无人侦察机的损失率是相当高的。

猜你喜欢
侦察机防空无人驾驶
弈语
战“疫”需求急呼无人驾驶车冲上前线
SR-71侦察机
北京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试运行!你敢坐吗?
首部BUK—3M“山毛榉”新型防空系统已交付俄陆军
无人驾驶飞机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EP-3A和EP-3E电子侦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