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方玉
人物名片
储金霞,民进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芜湖储氏铁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任铁画研究所所长。2002年被聘为皖南工艺美术研究院院士。2006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任金属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其作品《鸡趣图》曾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一根铁条可以做什么?一颗铁钉?一枚铁针?亦或是一件小巧的铁器?
在储金霞的眼中,它是人民大会堂国家接待厅中《黄山松》上精巧的松针,也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中华颂》上挺拔的笔锋……
总之,它是有灵魂的线条,它是铁画艺术的生命之基。
清朝康熙年间,铁画诞生于安徽芜湖。艺人们以铁为墨、以锤代笔。火星四溅之时,国画艺术与冰冷的坚铁完美相融,呈现着全新的艺术形态。
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铁画几近失传。1956年,中共芜湖市委根据党中央的文艺方针发掘民间工艺,唯一的铁画艺人储炎庆被发现。这一年,他的大女儿储金霞才4岁。
“我是被父亲逼着学铁画的。”1959年,准备报考戏校的储金霞被父亲拉到了铁画车间“跑龙套”——给父亲和师兄们锤煤炭和拉风箱。渐渐地,这门独特的艺术让她着迷。也正是这一年,铁画迎来了一个特别荣耀的时刻。
建国10周年前夕,人民大会堂落成。为完成大会堂内“安徽厅”的装饰任务,已是著名铁画大师的储炎庆,带着徒弟们制作了《迎客松》《梅山水库》等6件巨幅铁画。
任务历时两年后全部完成。作品铁骨铮铮的气质呼之欲出,展示着独具一格的魅力。
随后不久,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迎客松》从安徽厅移到国家接待厅。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人民传统好客的象征,见证着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当年在车间里“跑龙套”的储金霞,也参与了《迎客松》的制作。她拿着真的松针对照着做,整个作品约几万根松针,她和父亲以及师兄们就敲了上百万锤。“松针在画家手中只需要轻轻一笔,可在铁画艺人手中会难很多,我们讲究锤锤不相同,锤锤见功夫。”
在千锤万凿中,储金霞逐渐完成了从“龙套”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变。
女性特有的细腻,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创新了淬火、叠锻等工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父亲去世后,储金霞扛起了铁画传承的大旗。1986年担任芜湖工艺美术厂铁画车间主任。1990年,担任铁画研究所副所长,后任所长。她既擅锻造鸿篇巨制,又能细做精美珍品,其作品《鸡趣图》曾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1992年春节,她和另一位铁画艺人张家康赴台湾进行铁画制作现场表演,轰动整个台湾岛。2005年,铁画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6年底,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同年又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安徽省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
2002年,人民大会堂拟对《迎客松》进行全方位维修。作为作者储炎庆的女儿和当年的参与者,储金霞成了维修当仁不让的人选。
能够修复父亲的作品,储金霞兴奋不已。“能和父亲的作品好好相处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是到达北京看到作品后,她傻眼了,欣喜之情在瞬间变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古今工艺的不同,当年的“龙套”不知道作品是怎么装配的。“我看作品看了一个礼拜,不知道拆卸从哪里下手。”眼看工期越来越近,储金霞心急如焚。
经过苦思冥想,储金霞用逆向思维,从作品完工的最后一步着手拆卸——当铁画的底座被打开的一刹那,修复的思路豁然开朗。22天后,修复工作圆满完成。
2008年,大会堂方面又找到储金霞,要求把书法家张志和创作的长18米、高3.72米的书法作品《中华颂》制成铁画,并将其悬挂于中央金色大厅内。储金霞不辱使命,率领弟子们通宵达旦3个月后完成任务。充满力量的线条赋予了书法作品更加饱满的质感,呈现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一经亮相,好评如潮。
父女两代人的作品分别被收藏,这在人民大会堂落成以来还是第一次。
储金霞深知铁画技艺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自己不能成为芜湖铁画传承的“观望者”。2002年,她自筹资金组建了铁画工艺品厂,努力将传统铁画艺术推向市场。
2017年6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安徽师范大学正式开班。这个项目由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储金霞的公司共同发起,经2016年申报并通过专家评审最后立项,是安徽师范大学承担的首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
储金霞认为,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铁画的发展现状堪忧,但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铁画又遇到了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