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甘爱华:《流入心中的新墙河》,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读甘爱华的散文集《流入心中的新墙河》,我被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这是一部作者描写故乡的回忆性的作品集,我觉得,这部作品集逼真地描摹了作者故乡新墙河的种种风土人情,真诚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山水人物的真情实感,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乃至生命的独特感悟。
逼真地描摹作者故乡新墙河的种种风土人情,是甘爱华这部作品集的突出特点。《消失的老街 心中的故乡》中写道:“在姑母的引领下,我到了昔日老街的‘十字街’,心中伤感陡起,叹息新墙老街一去不复返了。俗有‘小汉口’之称的新墙哪里去了?曾几何时,新墙河水淙淙汩汩途径这里流入洞庭湖,在昔日的河道上,官船、商船、民船穿梭如织,那乌黑的风蓬船,那白色的风帆洒落在河面,遍植杨柳的老街河埠,在每一个带露的清晨被一片片红红绿绿的人影压弯,老街上店铺的朱红木门以及闪亮的窗棂,也随着踏踏的脚步和石板路上响起的鸡公车声而打开。”这里对新墙老街的描摹可谓鲜活如画,仿佛就在目前。《流入记忆里的新墙河》一篇写道:“我第一次看到新墙河滔滔的河水应该是在1953年的端午节。”“午饭后孩子们最激动的是到横街子那河坡堤上去看龙舟赛。年幼的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打‘马股肩’去看热闹的。只记得人多,嘈杂的叫喊声,第一次看到‘大河’里的水这样广阔,河里有这么多的大小船只,给这么多人带来欢乐。半下午,河面上从远处划来五六条‘龙船’。‘咚咚锵!咚咚锵!’我只知道看热闹、听热闹。”这段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遥远的过去,让我们身临其境。《花园氹记忆》中写道:“那时新墙六条街巷,上街俚、正街上、下街俚、横巷俚、横街子、观巷俚,我们做细伢崽时就是这样叫街名的。”上述这些有点土气的老街名很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和亲切感。
真诚地抒发作者对故乡山水人物的真情实感,是甘爱华这部作品集的又一突出特点。《萧家湾》的结尾一段写道:“时光流逝了六十多年,新墙老街许多往事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萧家湾不见了,老街不见了。六十多年这里的众生相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们是我的街坊邻里,是我的父老乡亲,这是深藏在我心中的故乡。萧家湾一湾肥水把我的心浇灌,老街的梦境凝成了永恒。”作者是在深情地回忆故乡的老街和父老乡亲,也仿佛是在温馨地呼喊着故乡的老街和父老乡亲。《扫街少爹》有一段写道:“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有一天我值日,早上起得早,一定要赶在同学们来校前,把值日生工作预备好,天蒙蒙亮跑出家门,一只大狗见我跑,狗就追赶。怕狗的我像落了魂一样吓得哭起来,少爹早在街上清扫了,马上来帮我的忙,叫我停下来,慢慢走,又把那狗赶跑。还有一个冬天的早上,我的手套掉了一只在街上,少爹收好,中午我去问少爹,他和蔼地把这只手套交给我。这两件事过去了这么多年,想起来,对少爹我还是那么怀着感激之情。”这里,作者把叙述与抒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恩师班主任》最后两段写道:“周老师逝世二十多年了。如今她一个人静静地躺在三中后面的小山包上。她无儿无女,大概也没有人去给她扫墓上坟,也不知她的坟堆还能否辨认得出来?”“这就是我年少时的班主任,是我终身的恩师,他们给我传授知识,引领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路。”把自己对于恩师的真挚怀念、真诚感激之情写得非常到位。
生动地表达作者对生活、人生乃至生命的独特感悟,是甘爱华这部作品集的第三个突出特点。《天下孺人》中写道:“我的母亲生于1920年,殁于2001年1月16日,她在人世间走过了81个春秋。在我少儿时,她曾亲自对我说过‘人生如渡’,我不懂,直到她临终,我才从她一生的经历中悟出,她用生命注释了‘人生如渡’的含义。”在该文快结束时,作者写道:母亲“17岁前在娘家携带三个弟弟,与我父亲相依相伴61年,与我祖母婆媳一场41年,她一辈子生育8胎,救了4胎,带了孙辈7个,她操持家务,前后共70年。她就像一只渡船,为他们摆渡了70年。”“人生如渡”,是母亲的话,是母亲的人生信念,是母亲的人生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对有价值人生的发现、概括和提炼,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度过苦日子》最后一段写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可是那三年(指过苦日子的三年)是这么漫长,长得好像那时光也饿得走不动了。”作者的感悟告诉我们,时间总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时间流逝的快或慢与人的主观感受是分不开的。《手足情深》结尾写道:“满姑母这普通的一个孺人,她一生行孝道,行悌道,她缠绵一世的情和爱给了她的家人亲人。这是她对中华传统文化‘孝悌’的诠释,是对骨肉亲情,手足同胞之情的诠释。将这种情感,这种感恩,这种善良,升华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是民族之魂,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聚气之神。”作者在这里升华了孝悌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