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 陈嘉豪
浙江农林大学 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张旭尧
浙江农林大学 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徐达宇
产业集群及相关概念辨析①
浙江农林大学 陈嘉豪
浙江农林大学 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张旭尧
浙江农林大学 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徐达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进行丰富,同时也催生出了很多产业集群相关概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的混杂和理解的误区,不利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推进。本文对产业集群各历史时期的概念演变及特点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产业集群 概念演进 文献述评
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力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其自问世以来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方向以及侧重点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各界公认的产业集群内涵的定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相关概念。不同概念名词的定义往往会造成理解以及运用上的不精确,也容易引起歧义和理解上的不对称,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产业集群概念进行研究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亚当•斯密(1776)在其巨作《国富论》中从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市场范围和专业化分工的关系时涉及了经济思想,被众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概念起源[1]。但被更多学者所认同的理论起源是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产业区”概念,首次描述了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书中所提到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指出,某一产业如果大量集中在每一区域范围,当产业的地理集聚规模大于拥挤成本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并提高集群效率[2]。工业区位经济学理论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集聚概念,他指出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区位,并强调运输费用在产业集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集群分为三个阶段:(1)企业自身内部的集聚即低阶段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张,技术设备增强等。(2)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外部集聚,相互联系的各个企业通过地理集中吸引同类企业进入,从而实现产业集群。(3)不同产业的不同企业积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3]。
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继承并且发展了韦伯和马歇尔的集聚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经济地理理论,并首次使用数学模型证明了制造业中心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的集聚。克鲁格曼将报酬递理论和地理区位理论结合,建立了工业集聚模型。为了建立模型,他简单假设一个国家只有两个地区,每个区位都有制造业和农业两种生产活动,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制造业规模报酬将会递增而农业保持不变,因此制造业将逐渐形成地区内的产业集聚,并逐渐过渡到制造业中心区[4]。
佩鲁(1950)认为,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并不能完全等同,地理空间并不需要承担经济单位,只要经济的关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合理的,可以做到脱离地理空间的限制。在佩鲁看来,经济增长涉及支配效应,而支配效应会带来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为分析这一现象,佩鲁抽象地将经济空间描述为一个力场,所有经济单位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在这个力场中发生,并从“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和“增长极”(growth pole)两个角度来进行解释。推动性单位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群,能够促进其他单位的延伸和创新,起到支配作用。增长极是指力场中能起到支配作用的推动性单位。增长极的优越性使得它能够与邻近地区发生各种经济活动,并产生支配效应,从而促进各类经济要素和经济资源逐渐进入,最终形成集聚现象。佩鲁指出,支配效应可以引起“里昂惕夫乘数增长”效应以及“极化效应”两种增长。里昂惕夫乘数效应通过推动性单位和其他单位之间联系,产生投入—产出关联,从而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乘数效应,而极化效应是指推动性单位自身的增加从而促进和带动其他价值活动的发展,并引起区域外其他活动的产生[5]。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也是增长极理论里的重要部分,赫希曼指出,经济的增长是传递性的,从主导经济部门传向其他部门,从一种产业传递到另一种产业,应把这种增长过程当成不均衡链。赫希曼还引入了涓流效应来表示不平衡增长,所谓涓流效应也称扩散效应,经济增长中心区周围地区的发展水平会随着中心区的增长而增长,并且不断接近于中心区。同时,有别于佩鲁的是,赫希曼强调国家政府的作用,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尽力扶持一些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产业,最大程度地引起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来扶持和促进其他较弱产业的发展。
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等学者通过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的结构分析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一种以经营专业化企业为核心,其他不同功能部门共同组合并产生相互联系的地域经济体系,这种体系相比于单纯的部门集合能够带来更明显的集聚效应。地域生产综合体可以拆分为核心部门、主体部门、补充部门、服务部门以及基础设施等不同功能的部分,围绕经营专业化企业为核心,各个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从而大大降低了集聚的成本,提升了集聚效应。
威廉姆森(1975)在《市场和等级制度》中重新定义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基于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他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中间性的组织,介于完全竞争市场组织和纯科层组织之间,但比完全竞争市场组织稳定,又比纯科层组织更灵活。这类中间性组织不仅提高了组织自身的效率,而且通过交易费用的内化大幅度降低了交易费用。
波特(190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把产业集群定义为特定区域内,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并且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或部门机构的集合。同时波特还将产业集群的理论方法用于分析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优势,把产业集群的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领域,引起了全球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他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上而不是一项产业上,评价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于能否形成有效的创新和竞争环境,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力上[6]。
为了描述这一竞争力,波特构造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以生产要素为核心的决定促进国家竞争力的四个主要因素,还包括市场的需求情况,区域内部的相关行业与支撑行业的情况,以及战略、竞争方面的影响。波特强调,只有在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满足并且活跃的情况下,产业群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和创新环境以增强竞争力[7]。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在阿尔弗雷德•韦伯(1929)的《工业区位论》中第一次提出,产业集聚是产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现象。产业集聚概念强调产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产业集聚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具体形态表现。尽管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都传达了地理位置上产业的集中这一概念,但是两者仍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产业集聚在内部产业相关联程度、价值链联系上的升级。
产业集群要求其内部企业都必须处于一条特定的价值链中,并且产业之间要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而产业集聚却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只是产业在地理区位上的单纯集聚。显然,产业集群在内部产业间具有更加精密的关联度,产业之间在地理集中这一基础上到逐步扩张稳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产业联系,而产业集聚内部产业显然缺少了固定的联系,产业总体的发展则是分散的,没有密切联系的不稳定发展,因此在区域的创新绩效以及持续发展趋势上相对较弱。可以说,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却不能等同于产业集群。
产业的地理集中往往是由于内部企业所处的市场垄断程度较大导致的。单纯的产业地理位置集中通常只会聚集于一定的天然优势区域,这并不是产业集群作用的效果,而是天然的地理或者资源优势造成,所以这两者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产业的地理集中往往还缺乏产业之间的关联,没有紧密的产业链,因此,产业的地理集中并不一定能产生产业集群,但却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两者无法等同,更无法实现紧密的联系。而新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可以脱离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这也使得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可以说,产业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价值链是用来表明某一产业中,各个相关企业在进行计划、生产、销售、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一个集合。
尽管价值链和产业集群都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价值活动组合,但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同。价值链没有明显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的远近只会影响价值链的稳定程度以及企业之间价值活动的成本,并不是价值链形成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地理位置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价值链中的企业对于相关的企业的依赖程度远远大过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价值链指的更多的是企业之间的价值活动而不是这一种企业关联方式,而且价值链中的企业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内部知识的传播学习速度也弱于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比价值链要更稳定,价值的创造增值能力也比价值链要更强。
随着传统产业内部分工不断深化,传统产业的价值活动不断分离并且逐渐由一个企业向多个企业不断纵向递进,共同创造价值,价值活动上的上下游关系逐步演变形成一条产业链关系。价值链最早由赫希曼提出,用来描述企业在某产品的向前向后经济活动的关联。尽管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其内部产业之间都具有紧密的产业联系,但产业链却缺乏产业集群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即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很明显,产业链里的企业缺少相对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缺乏空间地理概念,即便可能产业链会拥有比产业集群更加紧密的产业联系,但地理位置上的不集中,使得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无法享受到交易费用的较低等规模经济的效应,也缺乏了产业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链要求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高,但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却没有限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既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而产业集群却要求企业尽可能在地理上集中,拥有比产业链更加集中和广泛的应用,在产业发展上也更加迅速,稳定。
产业关联是各产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的紧密的技术经济关系集合。产业关联中不同产业的纽带产业构筑了产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基于产业部门之间的实质性内容建立起来的,当然还包括产品联系、技术联系等,但在地理位置联系上却缺乏一定的侧重。也正是因为这种依托,产业关联往往不会过于强调产业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而产业集群尽管强调地理因素,但是在产业部门之间实质性联系问题上没有产业关联详细和紧密。产业集群比产业关联更为宽泛,但产业之间的关联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因素,产业集群的稳定需要其内部产业较高的关联度来维持。产业集群中包含着很多产业之间的关联,单纯的产业关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催生产业集群。
从历史发展路径、定义辨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产业地理集中等相关概念虽然都可用于表示产业在地理因素上的集合,但它们在内部的产业价值联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产业关联等概念虽然都可以表示产业内部之间经济活动的集合体,但它们在地理因素上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相关概念应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来选择使用,避免因混淆发生理解上的不对称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存在着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关系。
产业集群自概念形成以来,经历了全面迅速的多元化理论发展,作为地理经济学发展中产业演变的地理现象,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各政府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应该明晰各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实现概念之间的互补和转化,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6]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F114
A
2096-0298(2018)01(a)-141-0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作物生长管理的农业物联网混合数据挖掘关键方法研究”(LQ17G010003)。
陈嘉豪(1997-),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农林大学在读本科生;
张旭尧(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浙江 农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
徐达宇(1985-),男,浙江临安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