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情绪学习是一种全时空的学习,充斥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情绪学习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实施仅靠课堂教学和开展活动还远远不够,还需重视学校潜在因素的影响,即隐性课程。学校隐性课程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在这三方面中如何挖掘社会情绪学习并施以积极影响,这里将予以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隐性课堂;社会情绪;学习资源
一、 中小学校隐性课程分析
(一)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设施、生态环境、校园卫生、室内布置及校训、校服、校歌、校旗及校徽等。这些可视的校园物质形态是隐性课程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走进一个学校所能直接观察而感觉到的形态。学生虽没有时刻都在注意这些物质文化,但这些物质文化营造了一种整体的文化或心理氛围,学生长期处在这样氛围中,无意中会受到这些物质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言语品行态度等都会因为学校的物质形态而发生某些变化。对学校物质层面的巧妙布局、合理规划,营造一个景色宜人而又充满温馨的校园班级文化氛围,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更加快乐,从而缓解学生的情绪紧张状态,塑造其思想观念及激发其灵感。
(二)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班级规章、师生生活制度及各种仪式等等。制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直接的方式——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即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强制性的条例、规定、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指引人的行为: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通过制度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观念。
(三)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三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人际关系等。有研究者把学校“三风”、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统称为学校精神,认为学校精神是经过学校全体成员的长期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影响学校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内容共同塑造出学校整体层面的文化环境与氛围。而整体层面的充满关爱和安全的文化环境的营造不仅仅能促进社会情绪学习的实施,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 学校隐性课程实施中挖掘中小学生社会情绪学习资源中的实践应用探索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营造了学校整体层面文化环境和氛围,会在有意无意间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产生影响和熏陶,影响社会情绪学习的实施。
(一) 建人文景观教育人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整体布局、自然环境、教室布置及校训、校服、校歌、校旗及校徽等。这些外显性的物质形态以一定的形式营造了学校和班级整体层面的物理环境。走入某个学校,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些物质形态所营造的氛围气息。学生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也长期受著学校环境的熏陶与浸染,尤其是班级教室的布局与设计。整洁、优雅、有序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能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朝气,调节学生的情绪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言谈举止,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1. 学校要以人为本,整体设计
毋庸置疑,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从整体层面设计各方面结构与环境的布局:学校周围环境不能太喧嚣,以使学生在比较安静的环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创设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中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建筑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比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比较安全的活动空间;开辟艺术走廊,科技橱窗、学科园地,陈设名人格言、校训等,使学生从中受到安慰、鼓励和支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本校校训,设计有特色的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服,创作校歌校徽等,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物质环境。
2. 班级环境的合理设计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正是说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教学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他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合理设计和布置教室,尤其是根据不同的学科要求来布置教室,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及学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座位的间隔的大小;教学组织形式的单调或多样;教室的黑板报、班级标语、墙上文化的设计的丰富性;教具设施是否齐全:班级卫生是否干净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反映一个班的班风,对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 设制度文化规范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的根本所在。通过中小学生守则、课程表、环境管理办法等方式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化外在的制度要求为学生内在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 以文化活动影响人
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渗透校园物质文化、规章制度以及校训校貌等外显的形式中。对于学校精神的发扬,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些关于学校的常识,明确自己作为学校一员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利用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优秀人物事迹,从学生们熟知的人和事入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感动学生;最后,要有效利用互联网这块广泛的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校园里形成积极向上、修德求真的主流氛围,培育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完整的人格。
中小学校的隐性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情绪学习资源。隐性课程以或长期、或间接、或潜在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方方面面。因此,充分利用隐性课程挖掘社会情绪学习资源,优化校园物质环境、规范制度文化、整顿精神文化,给学生营造一种充满关心、安全、支持和合作的校园文化与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江霞,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市校外教育指导中心。